我家木門通古代 第111節
為了給當族長的自家男人長臉,卓宜還咬牙去找林回星買了幾大塊紅糖。 中午卓宜雖然不提供飯食, 但是會煮上一罐子紅糖雞蛋, 每人都能分到一碗窩了一個荷包蛋的紅糖水。 蘇大榮他們的自家稻田忙活了四天, 忙完自家的稻田后,他還帶著妻子去幫大哥家干了一天的活。 經過小一個星期的忙碌,村里各家各戶的水稻總算是種完了。 就連家里沒有正經勞動力的馬桂花一家的兩畝稻田, 村里人都順便幫她給種好了。 這要是幫別人做活,好賴都能落下兩頓飯, 但是輪到馬婆婆家里后,村里人都知道她日子不好過,誰都沒真去她家里吃飯。 都是嘴上答應得好好的,等到吃飯的時候還是回自己家吃,連馬婆婆的孫子孫女過來請也不去,只推說自己已經在家里吃飽了。 這幾天時間里,林回星自己一個人又做好了四池子紙漿的草紙出來。 對于林回星來說,這造紙最累的還是搗紙漿。 他看著旁邊的小溪水流還算急,準備忙完這一茬后回去找找資料,在溪邊做幾個水錐,把水動力給利用起來。 不過林回星也沒干上幾天。 等到村里人陸陸續續地忙完插秧的事情后,就都自發地過來幫忙了。 之前騰空的幾個腌料池也重新兌上石灰水泡上了稻草和樹皮。 這第一輪做出來的草紙是林回星,剩下的就是誰家的腌料池空了,誰家就先浸稻草。 上梁溝的村民實在是受不了林回星那做事慢騰騰的樣子了。 村里人來幫忙后,林回星只在腌料池旁邊抄了半天紙,然后他就被大家十分委婉地勸退了。 村里另外一個姓馬的嬸子連家里的繡活都沒顧上做,就想著趕緊把自家的兩個池子騰出來腌草料。 馬嬸子性子急,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手拿過林回星手里的竹簾:“現在我們也騰出手,林回星你可以去忙地里的活計了,你的這些紙晾干后我們會直接給你送過去?!?/br> 現在天氣熱,草紙抄起來鋪在架子上晾曬上半天,怎么著都干了。 這幾池子的紙漿做完后,現在林回星已經有了差不多四百斤的干草紙了。 四百斤草紙值多少錢先不說,總之林回星現在已經實現了草紙自由了。 林回星聞言眨了眨眼睛,有些迷茫了:“我地里暫時還沒有什么活計?!?/br> 這紅薯才剛扎穩根,離追肥還有幾天的時間,菜地里的菜也不怎么需要打理。 馬嬸子被林回星這話噎了噎:“你再好好想想,你一個人侍弄著那么多的地,怎么可能沒活做,地里的雜草是不是該除了?!?/br> 上梁溝的村民侍弄莊稼確實細心,地里稍微有點雜草都要趕緊拔了,林回星就比較隨心了,平常他都不經常去地里,一時間倒是忘記拔草了。 不過林回星仔細想了想,發現除草什么的都不急,當下還有一件緊要的事情需要趕緊落實。 林回星一拍腦門道:“被嬸子你這么一提醒,我倒是想起了一件事情了,之前說過的棉花可以開始播種了?!?/br> 原本馬嬸子只是想把林回星給支走,這會一聽他這話,當即也認真了起來:“誒喲,這可是個大事,你趕緊去找村長商量一下?!?/br> 那十畝棉花地是蘇大貴牽頭開荒出來的,這地不屬于村里任何一家人,之前就已經說好了,今年是頭一遭種棉花,還不知道長不長得出來,這棉花地就算公中的,等到棉花種出來后,再按照人頭分棉花。 村里這么多人,十畝地的棉花肯定時不夠分的,不過今年只是先試試水,要真能把棉花種出來,明年棉花種子也就多了,到時候家家戶戶都能領一些種子回去。 到那個時候,誰家種出來的棉花就歸誰家了,不用再和村里人分了。 之前林回星也是沒有想起來,就記得棉花應該是在四五月播種,永國不講陽歷,按照現代的日歷算,現在已經是四月下旬了。 棉花喜陽,哪怕山里的氣候比外面涼快一些,現在也差不多可以播種了。 這可關乎著村里人今年冬天能不能蓋上暖和的棉被,一時之間林回星也顧不上自己的草紙了,在溪邊洗了洗手就去找蘇大貴商量。 一聽林回星是為了種植棉花的事情來的,蘇大貴也沒含糊,當即放下手里編了一半的背簍。 “之前你帶回來的棉花種子我怕受潮,都好好地收在家里裝糧食的陶缸里面?!?/br> 因為王青桃她們的娘家就會燒陶器,好的陶器舍不得買,那些燒得不好,裂了一些小口子的陶器,蘇大貴他們可是往家里拿了不少。 這種殘次品裝不了水,裝一些其他東西還是沒有問題的。 蘇大貴家里所有的糧食都是放在大陶缸里面的,在灶屋和另外幾個房間里面,挨著墻壁放的都是一排又一排的罐子和缸子。 蘇大貴說話是既周到又讓聽的人舒心,從房間里把沉甸甸的一袋子棉花種子取出來后,他扭頭和林回星說道:“這棉花是個新奇東西,在這之前,我們別說種了,就是連見都沒有見過?!?/br> “我們也不知道這棉花該怎么種,反正你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了,村里不缺下力的人,播種的時候你在一旁指揮大家干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cao心?!?/br> 林回星記得這棉花種植得先用溫水浸泡催芽,等到種子稍微冒出一點點芽點后,再種到地里。 蘇大貴家里人口多,陶罐也多,林回星索性就不折騰了,直接把袋子里的種子倒在幾個陶缸里后,又去燒了一大罐子開水。 開水里面兌上一些涼水,這浸泡種子的溫水是寧愿冷一點,也不能太燙了,水溫太燙,容易直接把種子給燙熟。 林回星兌好水后都不忘伸手泡進去試試溫度,確定水溫差不多在三十度左右后才敢往陶缸里倒。 給幾只陶缸里的種子的浸泡好后,林回星直起腰道:“好了,先泡一晚上看一看,現在天氣慢慢暖和了,說不定泡上兩天就發芽了?!?/br> 其實棉花種子浸泡的時候,還應該在水里加一些藥水進行消毒,不過林回星沒有準備這個東西,就只能略過這一步驟。 反正在各種藥劑出現之前,華國已經種了上千年的棉花了,想來就是沒有消毒這一步,這些棉花也是能夠發芽的。 “明天還得麻煩貴叔讓安排人手去把棉花地的雜草除一除?!?/br> 那一大片地開出來也有一段時間了,平常又鮮少有人往那邊去,現在地里已經長出許多的雜草了。 沒辦法,春天就是各種野菜和雜草瘋長的季節。 別說一兩個月沒人管的地了,就是村里人種著莊稼的地,但凡有個三五天沒去地里除草,那地里就又長出一茬雜草了。 蘇大貴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他心里甚至都已經想好了要去除草的人選了。 蘇大貴是個好村長,在這種需要出力幫村里做事的時候,他是從來就沒有躲過懶,這會兒林回星剛說完要找人除草,他就立刻把自己和兩個兒子給算上了。 林回星選定的棉花地是一大片沙壤,這種棉花并不是他突然冒出來的想法,之前他是查過資料,知道棉花就是得在沙地上種子,太板結的土壤并不適合棉花生長。 上梁溝的村民心齊,一聽說是種棉花,但凡是有空的,當天下午都去棉花地里幫著除草了。 第二天林回星看著棉花種子浸泡得差不多了,大手一揮,就讓村里人開始播種了。 “還是以一根手臂長為間距,用手指在地上戳一個洞,深度就約莫兩根指節深,一個洞里放上四顆種子,然后覆上土就行了?!?/br> 本來一xue棉花有兩顆苗就夠了,不過林回星不知道這些種子發芽率如何,索性就讓大家多放兩顆種子,回頭再進行間苗和補苗。 聽完林回星的講解,籃子里裝著棉花種子的村民點了點頭,覺得這也沒什么難的: “聽起來倒是和種豆子差不多?!?/br> “確實不難,我只聽林郎君這么一說,就會做了?!闭f話的漢子為了證明確實所言不虛,當即就彎腰在地上種了幾xue棉花打樣。 “但凡是莊稼,種植方式大多差不多了,要說特殊,也就是林郎君之前種的那玉米和紅薯特殊了?!?/br> 原本家里還擔心這棉花難種,畢竟這可是能讓大家能夠暖暖和和度過寒冬的好東西,就該難侍弄一些才對,沒想到現在聽著倒是挺簡單的。 見叔伯嬸子們都一臉輕松,林回星不得不提前給大家打預防針:“這棉花可不好種,等到天氣熱起來后,每隔一兩天就得澆一次水,棉花苗長高后,還得打頂,可不容易了” 第120章 聽林回星這么一說, 蘇大貴他們雖然也覺得這棉花不好伺候,但是一想到棉花的作用,就覺得這點麻煩都不算什么了。 雖說民以食為天, 但是衣食住行是一個人活著就離不開的東西。 以前上梁溝的人用苧麻纖維手工編制麻布。 山下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有織布機, 上梁溝在林回星來之前都沒有木工,整個村子里都找不出一架織布機, 全靠村中女眷用手編制麻布, 效率低下不說,編織出來的麻布還一塊疏一塊密的。 這種在林回星看來連搽桌子的抹布都比不上的粗糙布料,在他來之前,上梁溝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畢竟要編織出一塊能足夠用來做衣裳的麻布,也是需要不少的時間的。 別說像現代人這樣一年換好幾身新衣服了,很多人成年到老去, 也就只穿過三四身衣服。 更貧窮一點的人家,毫不夸張的說, 那真是連一人一身衣服都做不到, 一大家子就一兩套衣服, 只給要出門干活的人穿。 上梁溝現在倒是沒有這種情況了, 主要林回星賣的棉布又好又便宜,之前村里基本家家戶戶都買了布回去做新衣服。 像馬婆婆家這種條件不好的, 倒是沒有買過新衣服, 不過之前林回星給了她半袋子的碎布頭。 說是碎布頭, 其實那些布料都是能用的,大一點的布塊能有巴掌大,就算是小塊的, 也有兩三指寬。 馬桂花眼睛不好,做不了針線活, 不過她給了幾塊稍大的碎布頭給侄兒媳婦,對方用那半袋子布頭做了兩套小孩子穿的衣服和兩雙布鞋。 這種用碎布拼接起來的衣裳,舒適度和美觀性都不好,但是至少能夠蔽體,也算是夠用了。 聽林回星說這棉花能用來織棉布后,上梁溝的村民侍弄的哪里是棉花苗啊,那是他們的新衣裳!新布鞋! 十畝地的棉花,村里人出動了一大半的人,只用了一天不到的時間就種好了。 看著這一片黃褐色的沙土,林回星仿佛已經看到了幾個月后這里長滿棉花苗,枝頭結出一朵朵潔白的棉花的樣子了。 林回星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對村里的眾人道:“行了,棉花籽種下后大概會在一旬之類發芽,在種子發芽的這段時間里,既不用除草,也不用澆水?!?/br> 其實除草也是可以的,不過林回星擔心覆土后,在棉花苗沒有長起來之前,這一大片地看著都差不多,怕村里人除草的時候不小心把棉花籽上面的地給踩實了,影響出苗。 想一想也就這會兒能松快些了,能到棉花苗長出來后,天氣也越來越熱了,山里雖然濕度高,但是一到夏天,地里的莊稼也都缺水,到時候光是澆水就是一項辛苦活。 林回星現在一想到自己的那幾畝地的西瓜和果樹都覺得累,他種果樹和西瓜的地方離小溪還有一段距離。 上梁溝又沒有滴灌系統,林回星都不知道等到夏天后自己光是給這幾塊地澆水,就得累成什么樣子。 要是情況允許,林回星真想從溪邊開幾條小溪連通到自家地里。 不過現在村里人都在村尾的荒地上忙著造紙。 林回星不缺錢,之前那幾池子紙漿做好的紙他也沒有全部留著自己用。 他就一個人,每天能用得了多少紙? 倒是村里其他人,只知道這草紙好,還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第一批草紙晾干后,林回星就回家裁成小塊了。 馬桂花幫著做的抄紙用的竹簾很大,一張完整的紙差不多有親眼見過一沓一沓壘在一起草紙后,差不多有八十厘米長,六十厘米寬。 這么大的一張紙,林回星是用剪刀破成四小張用的。 自己動手,林回星特意把每張紙都做的厚了一些,畢竟稻草做的草紙還是不夠柔軟,延展性也不佳,要是做得薄了,很可能在用的時候一用力就戳破了。 那個畫面光是想想就讓林回星渾身不適,他寧愿多花一點原材料,也要把草紙做得足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