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門通古代 第54節
其實現代的米因為追求產量,在口感上是要比永國本地的米差一些的,不過村里人也不在意這個。 有米吃就算好的了,就算口感沒那么香糯又有什么關系。 三百斤稻谷,一百斤棉花種子,一小包林回星拆掉包裝的其他蔬果種子再加上一架木犁和犁頭,一輛板車就已經是滿滿當當的了。 林回星見縫插針的往各個固定東西的繩索中間塞已經去掉了包裝的十字繡。 這大幅的十字繡可不像鞋墊的繡線那么少,幾十種顏色的繡線,備用的繡線也是一大捆,這種情況下,林回星也不好把分辨顏色的紙卡給去掉了。 再三猶豫過后,林回星還是覺得帶著這些紙卡過去,想想想他印制技術如此精美的十字繡都拿過去了,再來擔心這么一點紙卡好像也沒什么必要。 而且林回星也受夠了上梁溝沒有紙用,別說寫字用的紙了,就連擦屁.股用衛生紙草紙都沒有。 這大半年為了不露餡,林回星也不敢帶衛生紙過去,每次都學村里人用竹片解決衛生問題。 竹片這玩意兒刮不刮得干凈先不說,就說那粗糲的感覺就讓林回星不適了好久。 林回星琢磨著自己忙完這一波事情后,還是得把造紙的事情提上日程。 寫字用的宣紙可以先不做,這解決個人衛生要用的草紙沒什么技術含量,取材也簡單,林回星倒是可以試一試的。 回頭要真做出來了,不止能方便他,也能方便上梁溝的其他人不是。 不過這些事情都是之后的計劃了,林回星現在最犯愁的,就是該怎么把這些東西拉到上梁溝。 經過這大半年的捶打,林回星自我感覺身上的力氣是增加了一些的,要是在現代平坦的馬路上,他拉著這些東西可以說只是稍微有些吃力。 偏偏山洞到上梁溝這兩個小時的路不太好走,林回星一個人拖著負重這么沉的板車,可以說是費了老勁兒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不說,遇到難走的路段,他還得把車上的東西卸下一半來,走過這段路后再回來搬剩下的東西。 這是林回星走得最費力的一趟,他中午吃過早午飯就出門了,一直走到傍晚才走到山腳。 肩膀上被板車的繩子磨破了皮不說,就連手上的都磨出了水泡。 不過再多的艱辛,再看到上梁溝的人不但幫自己把四畝地周圍的空地開了出來,還把自己木屋旁邊的空地也開出來了后,林回星瞬間就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至少上梁溝的人知道感恩,他也不是單方面的在付出。 村里的叔伯嬸子們雖然沒權沒勢,但是確實在盡自己所能的回報他。 嬸子叔伯們有心,林回星也不含糊,到家后他連休息都沒有,直接拉著板車去了村里。 正好是村里人結束一天的勞作回家休息的時候,林回星拖著車還沒走幾步,就遇到了出門逮自家皮猴子的蘇癩子。 見到林回星,對方是既驚喜又意外,聽說他是去馬家送糧食后,蘇癩子連孫子都顧不上找了,直接上手幫他拉起了板車。 林回星本來就累得不行了,當即也沒和對方客氣,從善如流地讓到了一邊,嘴上卻不忘道: “麻煩癩子叔了,這次我帶了不少手工活,等會兒回去記得讓嬸子和嫂子到我大榮叔家里來領啊?!?/br> 第059章 蘇癩子樂呵道:“那可好, 你嬸子她們就盼著這個手工活吶?!?/br> 林回星笑了笑:“這次嬸子她們不用盼了,我這次拿回來的手工活怎么都夠她們做個一年半載了?!?/br> 要說大幅十字繡有什么缺點的話,約莫就是它花費的時間更多, 嬸子們拿到工錢更難。 不過林回星已經想好了, 他手里還有秦輝之前給的碎銀子。 之前他安平縣買了那么多點心和豬rou,也沒花掉幾兩銀子。 唯一的大頭就是那一罐蜂蜜, 剩下的碎銀子也足夠林回星先給大家預支一部分工錢了。 等他忙完現代的事情, 再把香水鏡子布料什么的往秦輝哪里一送,還會愁手里的銀子不夠花嗎。 現在林回星手里還有四十三根金條,秦輝他們手里的黃金也有限,他也不想因為自己弄得永國的黃金價格飛漲,所以他攢黃金的步子可以稍微慢下來了。 今年林回星是不準備有大動作了,反正他已經有了花不完的錢了, 這一年他就停下來休養生息,種種紅薯, 侍弄侍弄棉花果樹。 先前步子邁得太大, 現在他正好停下來打實根基。 除了林回星自己, 上梁溝的村民也需要時間積累家底。 這里實在太窮了, 林回星和蘇癩子走到馬婆婆家里的時候,祖孫三人正在院子里吃飯呢。 天氣稍微回暖了一些后, 村里人大多都把吃飯的地方換到了院子里。 村里沒有蠟燭, 點火把的松油也是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 等閑是不會拿出來用的。 是以村里人都習慣借著外面的夕陽吃飯,天黑就回房間睡覺。 每次到上梁溝,林回星的作息就會變得十分的健康。 那真真是晚上八點多鐘睡覺, 早上六七點鐘起,輕輕松松擁有十個小時的酣眠。 馬婆婆家的孫子和孫女都知道他們是在給林回星養羊, 對方不但會給他們好吃的點心和飴糖,還會給他糧食。 前兩天祖母做飯的時候還念叨過,說林郎君給他們的是稻谷,等拿到糧食后,她就不把所有的稻谷都拿去和村里人換成豆子了,也幾斤下來,給他們煮米粥吃。 生在這樣的人家,兩個孩子連米粥都沒吃過幾次。 稻谷貴,豆子賤,家里每年得了糧食,都得拿到村里或者托人運到附近的幾個村子里去換成豆子,唯有這樣,家里的糧食才夠他們吃個半飽。 對于馬婆婆的孫子來說,林回星就代表著香香的米粥,是以這會兒看到他進來后,他不等自家祖母反應,就急匆匆奔了出來。 馬婆婆家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這一百斤一袋的稻谷他們肯定是搬不動。 好在蘇癩子是個眼里有活的,見林回星要動手,他當今搶先從車上搬了一袋米。 林回星也沒在一旁站著看熱鬧,緊跟著也搬起了一袋米。 把兩袋米都放在馬婆婆家里的堂屋里后,林回星看著一臉局促和緊張的祖孫三人,柔聲道: “馬婆婆,這是我們之前說好的兩百斤糧食,你眼睛不好,所以我也沒給你稻谷,直接給你拿的脫了殼的大米,省了你舂米的功夫,回頭直接就可以下鍋煮?!?/br> 饒是馬桂花這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這片山,也知道脫了殼的大米比稻谷價格要貴。 她哪能不知道林回星這是存心照顧自己呢,人家一片好意,她也不能拒絕,當即就扯過兩個孩子:“林郎君心善,這是有意照拂我們呢,你們快給郎君磕頭?!?/br> 兩個孩子到底是年紀小,被祖母這么一扯,也沒多想,‘噗通’一聲跪下就開始磕。 林回星哪知道還有這一茬,在毫無準備下被兩個孩子端端正正地給嗑了個正著。 反應過來后林回星嚇得跟兔子一樣竄到了一旁:“您這是干什么,我也沒做什么,哪能受得起這個?!?/br> 林回星真是怕了馬婆婆了,也得虧兩個孩子年紀還小,這頭磕了也就嗑了,這要是換一個人來,按照他老家的說話,這不就折了他的壽了? 怕馬婆婆再做出這種嚇人的事,林回星一刻都沒有多留,去旁邊養羊的房間里看過幾只羊的情況后就連忙拉著蘇癩子離開。 卸下兩大袋糧食后,板車上剩下的東西林回星自己就能輕松拉起來。 眼見著天也快黑了,林回星就想和蘇癩子兵分連路:“麻煩癩子叔了,我先去大榮叔家,麻煩你回去叫嬸子過來領活,路上再順便幫我通知一下其他的嬸子?!?/br> 說真的,癩子叔癩子叔叫著實在不好聽,林回星也想過要換一個稱呼。 奈何上梁溝的孩子養得隨便,這蘇癩子因為生下來腦袋上就兩塊斑禿,家里和村里人就一直癩子癩子的叫著,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給他起。 這么多年蘇癩子也早習慣了自己的這個名字,也沒覺得不好聽。 也是這邊的人不在乎名字好聽不好聽,連癩子這種諢名他們能坦然接受。 和癩子差不多的名字還有麻子、瘸子…… 天知道林回星剛聽到村里人這么喊別人的時候,有多擔心兩個人會打起來,沒想到被叫的人不但不生氣,還笑呵呵的應了,倒是顯得他格格不入了。 蘇癩子自然沒有二話,事關家里女眷掙錢的事情,他上心還來不及,哪里還會推諉呢。 對方效率太快,林回星到蘇家后,剛和蘇大榮看了一會兒木犁,村里的叔伯嬸子們就陸陸續續地過來了。 十字繡大家之前都做過,繡法、藏線頭這些嬸子們都已經會了,需要林回星再另外解釋的地方也不多。 村里的女眷們雖然不認識數,不認識那些絲線所代表的符號,但是她們長了眼睛,知道一一對比。 唯一讓女眷們所擔心的,就是林回星隨手從板車上拿出來當樣品的繡品實在是太大了。 她們了解自己的手速,平常她們忙完家里家外的活計后,一天也就只能做兩三個時辰的繡活。 按照她們的手速,要想做好這么一副繡品,怎么著也得花上好幾個月吧。 也不知道這次的手工活工價幾何,要是價格太低了,那這做起來還是有些麻煩的。 好在林回星也知道大家心里的擔憂,當即解釋道:“這次的手工活都是大件,嬸子們一兩個月肯定是做不完的?!?/br> “按照大家的速度,手快的三五個月,手慢的說不定得做上個一年半載?!?/br> “我也知道嬸子們急著用錢,所以這次的工錢我可以預支給大家一部分?!?/br> “這些繡品有大有小,小的這種工費二兩,大的三兩,中間還有稍微大一點的,工錢按照大小多兩到八錢銀子不等,嬸子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選,工費按照嬸子們選的大小,我也可以先給大家提前支兩錢或者三錢銀子?!?/br> 林回星這話一出,女眷們直接就炸開了鍋。 這會兒她們也顧不上什么大小不大小了,滿腦子都是二兩,三兩! 這可是銀子! 永國能管家的女人可太少了,上梁溝的這些女眷平常生活在山里,手里何曾經手過銀錢。 就連那些出嫁前家里條件稍微好一些的女眷,平常別說摸了,就連看都沒有看到過銀子。 如王甜杏這種剛成親不久的小媳婦,雖然自己的聘禮說起來也有五錢銀子。 但是這錢是蘇大貴直接給她祖父的,祖父收到銀子后就藏了起來,她連見都沒見過。 現在林回星說她們只用幫他繡一副繡品,就能得到兩三兩銀子,這讓她們如何不激動,又如何不震驚。 到底是第一次接觸手工活,在村里其他女眷熱切討論的時候,王甜杏卻忍不住呢喃道:“真能有這么多銀子?” 王青桃離得近,一聽王甜杏這話,當即伸手拽了她一把。 顧忌著身邊還有其他人,太多的話王青桃也不好說,只能壓低聲音對自家的傻堂妹道:“林郎君的話哪能有假,你有這個工費,還不如趕緊想想是要拿大的還是小的繡品做?!?/br> 小的繡品雖然得的錢少一些,但是需要的時間也能少上許多,大的繡品雖然錢多,花的時間卻也更長。 上梁溝每戶人家的情況都不一樣,家里有些余錢的,都選了最大的兩米多的繡品做。 大家心里都明白,最大的這種繡品絕對沒有小的多一半,這工錢確實多給了一半,要論劃算,自然是做這最大的更加劃算。 至于花費的時間長一點,這有什么關系,家里又不是急等著這工錢買米下鍋。 以前林回星沒來的時候,村里的女眷別說一年掙三兩銀子,就是十年都掙不到三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