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節
“娶家族普遍長壽的女子?!?/br> …… 劉秀想著從外力來改變他后代短命的境況。 民間百姓就如同大秦和西漢的百姓一樣,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天幕上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改善自己的生活。 雖然和那個世界天差地別,但能前進一步是一步嘛。 “某某村在搞那個什么窯燒炭,你們知道嗎?” “用窯燒炭?” “也是跟著天上說的造的?!?/br> “他們村要是能燒出好炭,以后打算做炭村嗎?” “他們怎么不燒陶瓷?”天上不也教了? “我們這邊不適合燒陶瓷吧……” “我聽我舅說,他們那邊在改良燒制陶瓷技術,也許過不了多久,就能在集市上看到了?!?/br> “嘖嘖,聰明人就是比咱會動腦子?!?/br> 東漢末位面。 嗯…… 司馬家是不要想上位了,什么“司馬代魏”、“三家歸晉”,就算曹cao一時腦子進水肯放過司馬懿,曹丕也不會放任司馬家活著。 何況還有東吳和蜀漢。 然后就是東吳、蜀漢的荊州之爭。 諸葛亮和劉備可是早就盯上了這個地方,在已知的前提下,關羽身死、荊州歸吳、劉備戰敗、永安托孤這些事都不會再發生。 但江東縱火團也不是吃素的,你劉備想要荊州,問過我東吳的意見了嗎?你不想死在白帝城,那給你換個風水寶地好不好? 再有,孫劉曹三家也非常在意他們的繼承人問題。 劉備還好,歷史喵可沒說他的兒孫有什么大問題。 曹丕就很郁悶了,怎么他的子孫后代也和劉家一樣,莫非這是他奪了劉氏江山的報應?不不不,我曹丕不信因果報應! 至于孫權……他氣得不行,父輩再兢兢業業地干活有什么用,子孫廢物??!那怎么辦?多生點兒子,從中挑過能干的培養吧。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大力發展軍事和經濟。 改良火藥、制造火器,大規模投入戰場使用,這可比火燒曹cao大軍爽多了。 多種地,多產糧,生產能賣錢的器物,鼓勵商業發展…… 建學堂,多印刷書籍,培養有用的人才…… …… 三方爭霸,戰火連綿,非要斗到你死我活,直到只剩下最后一個為止。 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持續太久。 但最終會是哪家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建立大一統王朝,沒有人知道。 大家都在為了那么一個可能竭盡所能。 最苦的從來都是百姓。 只是司馬家不能上位,也許就沒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沒有歷史書上都說不清楚的南北朝。 待孫劉曹三家中的一家一統天下之后,休養生息、勸課農桑,到那時百姓的日子會過得稍微好一些吧? 能夠少死很多人吧?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里我不會推演魏蜀吳三家的結局,也不會推演平行時空的南北朝位面將會怎么發展 是的,因為作者沒有這個腦子 第92章 天幕之下二修 隋朝位面。 和想要搞科舉制而沒有條件的漢朝不一樣,隋朝改良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后,根據后世唐朝和宋朝的科舉制完善了科舉制,在推行之初就用上了糊名制和殿試制度。 又將原本蓋好的地方制度:州、縣兩級制改為了后世的省市區縣鄉鎮村組,重劃了全國地圖。 也不是沒有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楊堅堅持了下來。 笑話,他大隋都二世而亡了,還能比這更差嗎? 不能。 所以他想搞什么就搞什么,沒準還能延續大隋的命數呢哈哈哈哈哈哈。 這何嘗不是一種發瘋文學。 楊堅也算是跨越時空與嬴政有了相同的感受,二世而亡啊。 所以胡亥沒了,楊廣也被送下去陪他。 那大隋的繼承人怎么辦? 楊堅夫妻也是頭疼得很,把楊勇提到面前好生教導,讓他學習后世的帝王,都說漢承秦制,你看看人家唐朝是怎么承我們隋制的! “如果勇兒……那就從孫輩里挑幾個從小教導?!豹毠禄屎髮钣率冀K是有些不滿,并不只是因為楊廣從中挑撥。 楊堅點頭表示贊同。 兒子不行就養孫子吧,總不至于一個適合的繼承人都挑不出來……吧? 比較麻煩的還是隋末唐初那一堆造反的人,以及建立了李唐天下的李淵一家。 按理來說,楊堅是想直接把人給處理了。 但…… 他扶額,哪能這么容易? 他要是想動手,那些人必定聯合起來反他,大隋才剛剛建立,馬上再起戰亂,和原本的結局相比又有多少區別? 一世而亡比二世而亡好聽嗎? 那些人也不是傻蛋,一個個趕緊給楊堅上書認罪,指天畫地地發誓自己反叛都是被楊廣逼的,如果是陛下您當政,我一定老老實實做大隋的臣子。 楊堅也忍了下來,雙方虛偽地表演君臣情。 只是從此這波人再也沒有去過大興城。 畢竟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前車之鑒在那里呢! 于是隋朝的百姓過上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生日子。 不打仗,生命安全有一定保障。 有地種,朝廷減免賦稅、改良農具,多少能吃上飯。 朝廷鼓勵生育,鼓勵寡婦再嫁。 朝廷興建學堂,讓低層的百姓也能讀書、考試,有了上升的渠道。 …… 只是吧…… 唐初位面。 李世民也有同樣的煩惱,“那塊新大陸到底在哪里???” 隋朝的君臣百姓都想要天幕上介紹的那些高產作物,唐朝的君臣百姓何嘗不想要? 只是不知道那個xx百科里提到新大陸在哪里。 朝廷有組織人出海去尋找,民間也有富商花錢組建船隊,卻一直沒有消息。 “我們的船還需要改進吧?”李世民若有所思,“現在的船只不足以抵抗大海?!?/br> 誰知道那片新大陸是在多遠的地方? 李唐繼承人之爭最終落幕,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接手了朝政。 他提前改進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州縣制;勸課農桑、鼓勵耕織、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又積極地命人研究制造殺傷力的火器,做好對外戰爭的準備。 “希望姜海藍能多透露一些東西給我們?!?/br> 李世民這么對長孫氏說道。 長孫氏卻是溫溫柔柔地一笑,“她幫了我們,我們有什么能匯報她的呢?” 李世民一愣,他想了想,“為她修廟宇、塑金身?” 長孫氏搖了搖頭,“妾覺得她不需要這些?!?/br> 李世民道,“若是有一天,我們能與她說上話,再問問她要什么?!?/br> 這時的李世民自然沒想到,將來到了那一天,姜海藍張口就要《蘭亭集序》。 “如果您不愿意,給我傳國玉璽也行?!苯K{獅子大開口。 李世民:“……” 雖然我也沒有,但你這么問,我肯定不能說我沒有啊。 他忍不住想這就是后世所謂的“破窗效應”嗎? 繼承人問題李世民沒有過多糾結,總歸李承乾是他和長孫氏的兒子,李治也是他和長孫氏的兒子。 雖然李治死后,女皇一度建立了武周,但這天下又交還給了他李家。 李唐是崩在李隆基手里的! 李世民每每想起就額上青筋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