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
但也有聰明人從中窺到了什么。 若是我們也能做到如此? 若是我們也能軍民一心? 會不會…… 第44章 縉云山 隋朝位面。 楊堅是從亂世走過來的,他一手建立了大隋。 他何嘗不知道屠城不對,古往今來無數將領又何嘗不知道? 可,一來,快速補充戰略物資,獲得財富;二來,減少管理負擔,防止再次反抗,達到快速征服和威懾的目的;三來,讓士兵們發泄內心壓力,進行報復;…… 與之相比,保住一城又一城的百姓實在是……得不償失。 畢竟有利可圖。 大家都這么做,我這么做,又有何不可? 楊堅深呼吸一口氣,但天幕上的軍隊竟然說:“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如此,想必,更不會有亂殺、濫殺吧? 不侵擾百姓,災害中救助百姓,怎么會有這樣的軍隊?! 唐初。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念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盵1]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2] 千百年前孫子就已經道明了的道理,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 他欲奪江山,他欲做帝王,但他要做怎樣的一個帝王? 歷史喵告訴了他,未來的他會是一個好皇帝,貞觀之治,青史留名。 可姜海藍告訴他,他還能做到更好。 只是或許終他一生都做不到,因為他畢竟是個皇帝。愛民如子這種話誰都會說,但哪個皇帝能真的把百姓視如己出? 哪個皇帝不希望百姓安安分分地待著? 所以…… 李世民望向天幕,他們的“開國之君”,為什么愿意放棄做帝王? 又為何能將他們的軍隊,教導得如此? 武周。 《論語·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钡炷簧喜皇沁@樣的。 武則天若有所思,他們著重夸贊、表彰普通百姓在打仗和救災中所做的事,這樣做的好處…… 百姓們必然為之驕傲。 即便是沒有親自參與其中,如姜海藍這樣的百姓,也會與有榮焉。 那么,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 得到了肯定的百姓們會有勇氣和力量,再次挺身而出。 且…… 武則天瞇起眼睛,“百姓也并沒有忽視官兵的救援……” 她是帝王,她精于政治,她從中窺到了一條名為“宣傳”的路。 宋朝。 為治理黃河水災,趙匡胤從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就開始下令黃河沿岸修堤筑壩,并要求當地大量種樹。之后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黃河堤壩例修期,他下令嚴格巡察,防患于未然。 如今看到了天幕上的江城人民自發組織救災,又聽姜海藍說洪水、地震、山火官兵們都走在救災第一線,那么想必在其他災情中,百姓為了保護家園,也…… 趙匡胤目光幽深。 天幕上的百姓能做到,我大宋的百姓,能不能做到? ……即便做不到天幕上那般,但能有個五六分,對治理黃河水患是不是更有效? 他身為天子,治理黃河是為國家經濟的發展。 但沿岸百姓,是為了生存,為了房子和農田,他們必然無法袖手旁觀。 至于如何發揮百姓們的力量…… 趙匡胤叫來內侍,“去叫趙普?!?/br> 元朝。 忽必烈:“……” 他大受震撼! 震撼中又帶著nongnong的不解。 可惜他的愛臣和心腹同樣不能理解為什么天幕上會有那樣一支軍隊,會有那樣的軍民之情,他們當著他的面,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討論愈發激烈,最后從討論轉為吵架。 沒人能解答他的疑惑。 忽必烈:“……” 行吧。 唯一能確定的是,他與其翻著歷史書參照中原王朝的舊制度進行改良,不如直接聽一聽歷史喵介紹他們大元及后面的明、清兩朝所推行的制度。 直接抄作業多好! 就是不知道姜海藍啥時候給他們看大元的歷史。 明朝。 朱元璋是從亂世中殺出來的,他站在元末明初回觀歷史,自然知道一旦將百姓逼迫到活不下去的時候,百姓就會揭竿而起。 雖然最終造反的百姓不過是有心人手中一把利刃。 但這把利刃能捅破前朝的天。 只是,他沒想到,百姓們其實還能發揮相當了不起的作用,他們自發地、自愿地組織起來,想方設法地為前線救災的官兵送去物資。 那條與紅色山火相對應的藍色燈線不時浮現在朱元璋眼前。 那樣一條長線,得是多少人? 幾千人,還是幾萬人? 那么多人同心協力去做一件事,他若是天幕上那個國家的敵人,定然會為之膽寒。 可他不是。 他是他們的“前人”。 也不知道該說幸運,還是遺憾。 清朝。 愛新覺羅·玄燁心情很是復雜。 我大清是亡在這樣一支軍隊手里嗎? 若真的從上到下都能愛護百姓,真正做到軍民一心,且從此廢掉王朝制度,那大清還真的亡得不冤。 他如果不是大清之君,他還真會投靠這樣的軍隊。 可屁股決定腦袋,對方偏生是他的敵人。 大家注定站在對立面。 愛新覺羅·玄燁想到這里,忽然覺得好笑,話說回來,誰又知道中間隔了多少年? 我拿他們作敵人,我要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還是先想好怎么打倒沙俄吧! “他們”就算是敵人,也活在若干年之后,影響不了我的統治,沙俄可是近在咫尺! 大可不必庸人自擾、舍近求遠! —— 在白云觀休息了十幾分鐘,補了水,姜海藍和祝言蹊繼續往上走。 臺階蜿蜒曲折貫穿林間,通往視線不可及之處。 姜海藍看著手機上的地圖,喘著粗氣往上走。 祝言蹊手里拿著不知道從哪里撿來的竹竿當登山杖,“我今天爬了一天山,回去,回去怕是會腿疼好幾天!” 姜海藍笑道,“誰讓你平時不鍛煉?” 祝言蹊翻了個白眼,“我上班夠累了,好不容易得休息,還讓我去鍛煉?再說了,誰說我不鍛煉,我早晚去坐公交車,不是各步行了十多二十分鐘?” 她家到公交站臺步行要15-20分鐘。 姜海藍:“……”走那么一段路你就當鍛煉了? 往上很快就到了三角花園。 祝言蹊倒是來了興致,拉著姜海藍去了三位偉人的故居以及中gong中央西南局縉云山辦公地舊址打卡。 她找了一位陌生游客,簡單交談了幾句,對方接過她的手機。 祝言蹊拉著姜海藍站在故居門口,陌生游客給她們拍照。 祝言蹊接過手機看了看,很是滿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