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書迷正在閱讀:[火影同人] 開在木葉的水蘭花、[歷史同人] 我與政哥同母異父、[紅樓同人] 黛玉有個現代的哥哥、[紅樓同人] 紅樓之上進賈赦、[紅樓同人] 林家天驕、[紅樓] 側妃被迫努力、[清穿同人] 成為雍正meimei之后、[全職同人] 職業聯盟攻略手冊、[綜漫] 星漿體不可以稱王嗎、[綜漫] 我的路人咒高物語果然有問題
不管,反正他調的就是好吃,這調料可蘊含了大智慧。 徐雪筠搖了搖頭,準備用一個故事來勸告他:“棣哥,你知不知道明成祖——就是剛好和你同一個字的朱棣?!?/br> 猛的被提到名字,朱棣被嚇了一跳,差點以為自己哪里漏了破綻露餡了。 天幕可不讓徐姑娘知道他們的身份。 就連身經百戰的徐達朱元璋這個時候都僵硬了一瞬,想著朱棣是哪里被徐姑娘看出來了。 幸好徐雪筠很快又說道:“他就很喜歡吃辣,你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 朱棣小心的瞥了她兩眼,確定她只是想和他講故事后才悄悄在心里松了口氣,只是奇怪:“他很喜歡吃辣?” 他自己怎么不知道。 劉邦在旁邊,又是幸災樂禍又是好奇:“什么故事?” 是個什么故事呢?徐雪筠緩緩講來。 據某些不太可靠的野史記載,朱棣在遷都北京之后,十分喜愛吃饸饹面和朝鮮進貢的辣白菜,也就是以咸辣口為主的北方美食,并且格外喜歡吃辣椒,且行軍打仗的人食量大,時間一長得了痔瘡,把朱棣疼得翻來覆去,不僅寢食難安,還夜不能寐,便召來太醫劉純。 劉純看了之后,便給朱棣開了幾劑中藥,并禁止朱棣飲酒吃辣。但朱棣服了藥覺得自己已經好了,便繼續該吃吃該喝喝。 但痔瘡容不得人類的任性,所以朱棣之后不出所料的復發了,劉純便給他做了痔瘡手術,可這也沒好,劉純便在請示朱棣之后貼了皇榜,尋找民間偏方,但一連七日不見有人揭榜,劉純就只好親自出馬外出尋找,不過就在他走之后,有一個馮姓男子剛好揭下了皇榜。 這人是怎么治病的暫且不提,反正在野史中,他經歷了一番蜿蜒曲折的斗爭后才成功的治好了朱棣的痔瘡。 徐雪筠講這個故事便是要告訴朱棣:“吃太多辣椒會得痔瘡,而且就連皇帝都治不好?!?/br> 現在醫術這么發達了,痔瘡割掉之后也還是有可能會復發,所以吃辣真的一定要節制。 徐雪筠倒是苦口婆心,但是周圍的幾人已經憋笑憋的快要瘋掉了,尤其是問出這個問題的劉邦。 朱棣感覺自己胸口有一股氣卡著,死活上不來,憋的臉通紅,還發現周圍幾人都在一邊忍笑一邊悄悄觀察他——甚至就連妙云都用一種莫名的眼神瞧著他。 他非常想大喊一聲說自己沒有得痔瘡,但是他不能,只氣惱的喊:“壓根就沒有這回事!” 簡直一派胡言! 他此時真的深刻的體會到了朱元璋的心情,怎么這后世的野史就揪著他兩父子不放了? 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朱棣現在非常之認真,好像要去領兵打仗一樣:“首先,徐姑娘你之前不是還說辣椒是在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的嗎,明成祖......他又怎么能在永樂年間吃到呢?” 喊自己的廟號時朱棣還是有些不自然,主要是他壓根就沒想過自己能被上一個明成祖的號。 不過他現在已經是看過史書的朱棣了,所以朱棣并沒有懷疑自己的后代——他量他們也沒這個膽子。 就像是他爹經常喊的一樣,都是龜孫,那什么嘉靖帝,撿了個漏,自己偷著樂不就好了,還非得把他廟號給改了。 可千萬別讓他逮著,他要是還能上天幕,并且能在天幕上碰到他。 他可得遭老罪了。 朱標馬皇后幾人簡直樂不可支,笑的東倒西歪的,完全沒有朱棣想象中會站在他這一邊,和他一起生氣的場景。 如果說天幕上朱棣還比較收斂,少年朱棣卻氣的跳腳,痛斥那個瞎傳謠言的人。 他這么帥氣的人,怎么可能會得痔瘡! 徐雪筠聽朱棣說完之后,若有所思:“是誒,他是怎么吃到的?!?/br> 朱棣這一問,就好像把她腦海中的機關給打開了:“就算說是從朝鮮貢獻的,但是朝鮮是十六到十七世紀才傳入辣椒的,明成祖時期他也沒有辣椒啊?!?/br> 而且:“劉純我也知曉,他醫術是很高超,他在洪武初年遷入關中,在長安住了大概二十多年,可是他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就定居甘州了啊,什么時候又在宮里做太醫了?” 人家劉純在陜西甘肅那邊行醫行的好著呢,怎么就千里迢迢回來給他割痔瘡了。 朱棣不知道的是,在野史中,劉純不僅割了他的痔瘡,還在另一個野史中因為沒治好徐皇后的乳腺癌而丟了官。 但實際上,說徐皇后得乳腺癌的說法是一位自稱明初太醫劉純的后人,在《劉太醫談養生》一書中提到的。 可就像是朱棣所說的一樣,實際上劉純洪武年間就已經居住在陜西和甘肅了,也沒有入太醫院的記載。 書中還說劉純是朱棣的表妹夫,但實際上劉純和徐皇后家族沒半點關系,劉純本人是朱丹溪的徒弟,西北名醫,可是一輩子安貧樂道,只專注行醫,沒有任何其當過太醫的記載,更不曾參與徐皇后疾病的治療。 這本書中所說的劉純醫治的徐皇后的乳疾,其實最早出自明代萬歷年間何喬遠所著的《閩書·方域志》,明末清初的杜臻,也曾在《粵閩巡視紀略》中提到過,可這些記載中只寫了徐皇后患有某種乳疾,并且早已被道士治愈。 所以這本《劉太醫談養生》更像是根據這幾本書中的內容而編造的,只為了給‘劉太醫之孫’加上一些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