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授意
“就這幫人,拖一周?” 會議室內冷氣轟鳴,像是一道壓著人的冷刃。 周寅坤靠坐在主位,西裝外套扔在椅背上,領帶松開,指尖輕敲著漆黑的長桌,聲音不疾不徐,卻讓整個空間溫度驟降。 林城站在一側,低頭抿唇,不敢與他對視。 “確實是有些難纏?!彼麎旱吐曇?,帶著一絲無奈。 “您要的都是本地知名度高、學歷硬、背景干凈的醫藥專家……又要容易控制,我只能重新篩一批到香港進修過的本國人??蛇@批人……骨頭比以前那批硬多了?!?/br> “該做的都做了嗎?”周寅坤聲音低下去,語氣卻不變。 林城點頭:“資料都備了。錄音、資金來源、人脈聯系……他們哪一個的履歷都不是干凈的。您放心,這批人再傲,也不過是習慣站在道德高地上自欺欺人?!?/br> “資料呢?!?/br> “準備好了,坤哥?!?/br> “如果今天能敲定這些人站臺,下周一就能聯動香港幾家主流健康媒體,發布《醫用大麻聯合草藥改善泰國慢性病患者生存質量》系列通稿。稿件結構也定好了,先從慢性疼痛管理、植物神經調節下手,繞開政策敏感點,打情緒牌?!?/br> “再由他們以專家身份出面,'中草藥與醫用大麻治療機制對話論壇'亮相,話題自然,位置也不尷尬,完成背書?!?/br> 周寅坤沒說話,只是眼神陰沉地盯著桌面。 “先都帶進來吧?!?/br> “好的坤哥?!?/br> 門被推開,幾個穿著正式的男女魚貫而入。 他們大多四五十歲,神色拘謹卻又帶著幾分職業倨傲,顯然是圈內有頭有臉的人物。有人背著公文包,有人還夾著筆記本和文件夾,一看就是做足了心理建設,才肯上門來。 周寅坤沒有起身,只懶懶地靠在椅背上,看著他們一一入座。 空氣凝結了一瞬,直到其中一位穿著淺灰色西裝的老者率先打破沉默。 “周先生,聽說您想推動醫用大麻與中草藥結合的合法化研究合作?”那人語氣禮貌,但態度冷靜克制。 “我們能理解這項政策的潛力,但您現在的做法——”他頓了頓,顯然在斟酌詞句。 “用社會輿論倒逼政策推進,然后再邀請我們這些學者站臺背書,是否有些本末倒置?” 坐在他旁邊的一位女專家也開口,語氣中帶著不加掩飾的質疑:“我們不是演員,也不是工具。醫學研究講的是數據、療效和時間,講的是科學、不是炒作?!?/br> “對,我們愿意討論'草本緩釋系統'、'植物神經調節'這類概念……”另一位穿著學院西裝的學者皺著眉,“但您現在要求我們出面正面表態、站在媒體面前推薦治療方向……對我們聲譽而言風險極大?!?/br> “沒錯,我們愿意參加這次座談,是因為相信這是一個關于中草藥與現代醫學的正當探討。但我們不希望自己被當成……某種政治工具?!?/br> “是啊?!庇腥它c頭,情緒也微微激動,“我們是科研人員,不是產品代言人?!?/br> 一時間,會議桌上彌漫著一股理性卻明顯的抵觸。 一位白發教授最終以調和語氣說:“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參與論壇,但立場中立?!?/br> 他們沒拒絕——但也沒點頭,典型的“進可退、退可守”的學術談判話術。 …… 周寅坤唇角浮出一點極淺的笑意,像是一種無法察覺的輕蔑,“中立,可不行?!?/br> “各位都是明白人,我也不繞彎子了?!?/br> 他看著眾人,一字一句: “你們應該清楚,這項目雖然名義上交給高校主導,實則真正的運作者是誰?!?/br> 他話音落下,眼神未動,林城已經會意,從文件袋中抽出一份紅頭文件。 封面是《泰國醫用大麻草藥研究聯合試點授權函》,下方印有清邁大學、衛生部雙重公章。 “萊斯部長親簽,清邁大學蓋章?!?/br> “你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名字寫在共同發表欄上?!?/br> “政策試點已經落地,下一步就是論壇、媒體,然后是醫保目錄備案?!?/br> “至于你們,只需要回應輿論,承認醫用大麻的研究價值?!?/br> 眾人聽得一愣一愣。但也有一位年輕女學者,始終不愿低頭,冷冷看著眾人動搖,提前離席。 這不僅僅是一場學術會談——這是一個被完整設計好的國家級項目分利機制,每一個人不過是機器上即將安裝的齒輪。 此刻的猶豫,已經不是參與與否的問題,而是——參與后能不能得到應有的份額。 林城接話:“媒體稿件、通告、署名,全是干凈的,如果你們愿意配合,后續香港那邊的研究方向歸屬權、數據庫初審權,也可以談?!?/br> 本來周寅坤是不屑給這幫人開任何條件的,這批不行就再換一批。就是幾只空有頭銜的花孔雀,擺幾張椅子給他們坐,已經夠賞臉。 可是剛才收到消息,小兔去看了那個許嘉偉,居然還敢對著他的人大吼大叫。 好一個有脾氣的周夏夏,他嗤笑一聲,此刻還真想馬上看看監控,她是怎么發脾氣的。 那些剛剛還倨傲拒絕的人,表情悄然變了。 有人悄悄瞥了眼桌對面的同行,發現對方正低頭默默翻閱林城剛遞過來的文件,眼神不再如開始那般警惕。 對年輕研究者來說,能掛名核心課題、能觸到國家級數據庫,甚至將未來項目接入公立醫院網絡——這不僅是研究資源的飛躍,更是學術資歷與人脈資源的躍遷。 對年長一點的學者來說,若能在這一項目里站住腳,不僅能獲得“試點啟動人”的名頭,甚至可望借此獲得更高層的醫委顧問身份或政策話語權,哪怕以后不再做科研,也可以憑此在政商界周旋多年。 有人借著喝水的動作,掃了眼對面同行的筆記本,看見對方已在記研究方向關鍵詞。 一位年長學者小聲嘀咕:“論壇的名字可以改一改……‘機制探討’,聽起來學術多了?!?/br> 另一位將眼鏡重新戴上,開口時聲音干澀,“項目里如果能設一個倫理觀察組,我可以考慮帶頭?!?/br> 會議室外,天光漸明。 這群曾經說“不愿站臺”的專家,在一套話術與資源交換中,被一一拉入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