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勞光懷已經定下了戶部侍郎一職,僅是蘇浙二省,因為他的高升而發生變動的官員就有幾十人之多,否則也不會有松江府同知的這個空缺,上一任同知大人據說是要高升去魯地做知府了。 何大老爺心情澎湃,松江同知這個位子,他坐定了! 何大老爺走出文選司時,精神抖擻,他發現,別人看他的目光里也多了善意,認識的不認識的,全都和他打招呼,甚至還有人問起他家女兒的親事。 “何大人,聽說令嬡的親事訂下了?恭喜恭喜!” 何大老爺心中咯噔一下,莫非松江府的這個空缺,是閔家幫他爭取來的? 沒錯,何大老爺首先想到的是閔家,而不是武安侯府。 不僅是因為武安侯府對何家不冷不熱的態度,還有就是武安侯府是武將,松江府的這個空缺,武安侯府倒是也能弄過來,但肯定沒有這么容易,但是閔家就不一樣了,那畢竟是太皇太后的娘家。 何大老爺沒敢停留,步履匆匆走出吏部。 在今天之前,何淑媛和閔韋達的親事,雖然他為了哄老娘已經口頭答應了,可是心里還是不太愿意,可是現在,他的想法改變了。 何淑媛雖然是他的親生女兒,但是身份上畢竟比不上其他兒女,甚至比不上何苒那個假貨。 哪怕把她記在閻氏名下,閻氏現在是被休之婦,何淑媛的身份又能高到哪里去? 等他到了松江府,安頓下來之后,便會托人說親, 江南不比真定府,那是錦繡之地,名門世家眾多,如果他能求娶一位世家貴女,再生上兩三個嫡子嫡女,那才是他何家的玉樹芝蘭。 想到這里,何大老爺覺得讓何淑媛以養女的身份去閔家做個姨娘,其實還是高攀了,畢竟,今時今日的閔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抬進府的。 更何況,閔韋達出身的這一支,與太皇太后的娘家血緣很近,閔韋達的祖父,與太皇太后是堂姐弟。 回到客棧,便看到何淑媛正在等著自己,看到她哭紅的眼睛,和那一臉的哀戚,何大老爺再也沒有了昔日的憐惜,他冷著臉說道:“我活得好好的,你哭天抹淚的像什么樣子,這是要咒我,還是要咒你祖母呢?” 何淑媛怔了怔,她萬萬沒想到,一向疼愛自己的父親,竟然變得和祖母一樣了,看自己的目光里滿是嫌棄。 這就是常說的,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嗎? 可那呂紅兒算得上哪門子的后娘,不過是個外室,連姨娘都不是! 何大老爺拂袖離去,他要和老夫人商量一下,盡快把何淑媛抬進閔家,要在他上任之前,把親事辦了,到那時,他到松江府的時候,便就多了一重身份,閔家姻親! 何淑媛哪里知道何大老爺的算盤,她認定是呂紅兒從中作梗,挑撥他們父女之間的關系。 何淑媛眼中的悲傷褪得干干凈凈,取而代之的是冷意。 賤人,你等著! 何大老爺把三老爺一起叫到老夫人屋里,母子三人關上門開始說悄悄話。 呂紅兒想去偷聽,可這里是客棧,人多眼雜,她想了想還是沒有去。 丁氏也想偷聽,可她不著急,三老爺會告訴她的。 何大老爺把要去松江府的事情講了,老夫人立刻問道:“讓老三跟著一起去,你初到異地,身邊總要有幾個自己的人?!?/br> 三老爺都快三十了,還沒有一官半職,老夫人當然著急了。 何大老爺倒沒有這個意思,不過,話不能說死。 “兒子也有此意,等我先過去,看看那邊的情況,再讓老三帶上家眷一起過去,你們不知道,江南的這幾個州府,各個世家之間盤根錯結,咱們貿然過去,誰也不知道就會礙了哪家的事,說句不好聽的,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br> 何三老爺也有同感,江南世族,那可不是北直隸這邊的小世家可以相比的。 第67章 十里長亭 若不是路途遙遠,老夫人其實也想跟著一起去,不過,她還是有些不放心真定,她埋了不少東西,再說,真定還有她的鋪子呢,萬一林氏趁她不在從中做些手腳,那她可就虧大了。 去松江府上任的事,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 至于何淑媛的親事,母子三人用最快的速度達成共識。 一個養女而已,做妾就做妾吧。 何家又不是只有她一個女兒,除了她,另外幾個可都是正正經經的何家嫡女,就她一個身世見不得光的,還要什么八抬大轎。 再說了,既然是做妾,娘家也就不用cao辦了,全都省了。 這樣也不錯,何家現在手頭也不寬裕,能省則省。 最重要的是要快! 據文選郎所說,現任松江同知急著去魯地赴任,就等新同知到了,辦完交接,人家就要啟程了,已經往吏部寫信催促了,急得很。 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在何大老爺上路之前,把閔何兩家的親事辦妥。 納妾和娶正妻不一樣,沒有三媒六聘那些俗禮,就兩家談好價錢,呸,彩禮,然后男方一頂小轎,從后門把新姨娘抬進府里,頂多是在府里擺上幾桌喜酒,請關系不錯的朋友過來樂呵樂呵,甚至不會請女眷,大戶人家,也沒有哪家的正室夫人會去喝妾室的喜酒。 至于娘家,該怎么過就怎么過,就當沒有這回事,既不掛紅也貼喜,姑娘抬出家門,就和自家沒有關系了。 一家人達成共識,勁往一處使,這辦起事來就快了。 沒過兩日,兩家人便談妥了。 何淑媛雖為貴妾,可閔家也不會大肆cao辦喜事,這正中何大老爺下懷,他是讀書人,他也要臉的,把尚未及笄的女兒送到閔家做妾,他也不想被人指指點點。 不辦喜事最好,到了江南,人生地不熟,只要把他是閔家姻親的消息放出去,誰知道兩家是何時成親的,只要知道他的女婿是閔家子便行了。 至于聘禮,閔家的五老夫人說道:“雖說是貴妾,可妾就是妾,老身打聽過了,孫郎中家新納的貴妾,聘禮就是二百兩,咱們韋達連官身都沒有,還比不上孫郎中呢,那就也給二百兩吧,想來你們家也不會在意錢多錢少,又不是賣女兒,對吧?” 好吧,這個時候,你倒是承認閔韋達比不上孫郎中了,那孫郎中是寒門出身,閔家卻是后族,這能比嗎? 不過,閔家五老夫人已經把話說在那里了,何家如果還要討價還價,那就是賣女兒了。 何家咬牙答應,二百兩就二百兩吧,納妾就是這樣,只有聘禮的數目,卻不會要求女方出多少嫁妝,沒有嫁妝也行,而娶正妻就不同了,男方出多少聘禮,女方給多少嫁妝,這都要提前談好,寫在紙上的。 就連閔家五老夫人也沒有想到,何家竟然答應得這么痛快。 她回到家就讓人去打聽,這一打聽就高興了,原來何大老爺補了松江同知的缺兒,不日便要赴任,這是要急著在南下之下,和閔家結親呢。 雖說閔家剛開始想要求娶的不是現在這個何淑媛,不過,誰讓閔韋達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惹出這么一朵爛桃花呢,為此,太皇太后還訓斥了五老夫人。 現在何大老爺有這樣一個好去處,說起來對閔家也是一份助力,畢竟,閔家在南邊,尤其是江南,那是連一根手指頭也伸不進去。 江南那些名門望族,就沒有一個不排外的,現在有了何大老爺這個親家,畢竟是父母官,當地那些大家族多多少少也要給些臉面,以后的事,說不定就能順利起來。 五老夫人連忙遞了牌子進宮,把這件事如實稟給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讓人去核實,千真萬確,何大老爺去松江任同知的公文已經遞到內閣了。 一般這種任命,是一早就內定下來的,現在也不過就是走個過場,肯定是能批下來的。 太皇太后松了口氣,對五老夫人說道:“也算是丟了西瓜,撿了個桃子吧,再說,只是一個妾而已?!?/br> 撿個桃子總比挑個芝麻要強吧。 至于良辰吉日,有,但要三個月之后了,閔家能等,何大老爺等不了。 索性就挑了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日子,閔家一頂小轎,把哭哭涕涕的何淑媛抬進府,何淑媛只帶兩個自幼服侍她的丫鬟,至于嫁妝,也只有臨時在京城置辦的五個箱子,就連閻氏從小給她攢的嫁妝也被老夫人私吞了。 何苒看了全場,何淑媛出嫁那日,她還帶著小梨去看了熱鬧,真是納妾啊,閔家連鞭炮都沒放,甚至沒有掛紅。 何淑媛三朝回門,回的也是客棧,何大老爺喝了閔韋達的便宜女婿茶,便帶著呂紅兒和瀧哥兒,滿懷對新生活的向往趟上了南下之路。 十里長亭,何大老爺坐上馬車,從車窗里向眾人揮手道別時,忽然在送別的人群里看到了何苒。 何苒一襲男裝箭袖,頭發也束成高高的馬尾,腳上穿的是牛皮靴子,就連手里也拿著一條馬鞭,哪里還有昔日的影子,何大老爺的第一眼,甚至沒有認出她來。 何苒像男子一樣向他抱拳,并沒有說話,看著何大老爺的馬車漸行漸遠,她翻身上馬,向著與何大老爺相反的方向疾馳而去,另有五騎緊跟其后。 一起來送行的何老夫人詫異的看著何苒離去的身影,悄悄問身邊的趙mama:“那個人是誰?” 倒是丁氏一眼就認出來了:“那是大小姐,那是咱們何家的大小姐!嘖嘖嘖,不愧是驚鴻樓的大當家,可真威風??!” 何老夫人有瞬間的恍惚,這個何苒真的是當初在真定時的那個何苒? 好像一樣,又好像不一樣。 她怔怔一刻,自言自語:“她真的是我們何家的孫女嗎?何家會有這樣的孫女嗎?” 丁氏聽到,翻個白眼:“兒媳聽人說了,她是昔年鎮國長公主的傳人,這驚鴻樓,并非是從她養父手里得來的,這是鎮國長公主給她的,全天下的驚鴻樓,都是她的?!?/br> 第68章 雪梨糖水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何大老爺急著去上任,恨不能背上生翼飛到松江府,早上出發時在十里長亭已經耽誤了不少時間,因此,何大老爺便催促車把式,路上不要停留,晚上到了官驛再歇息。 快到晌午時,瀧哥兒餓了,呂紅兒拿出帶來的點心,京城里剛剛流行起來的酥皮點心。 呂紅兒拿起一塊掰開一看,竟是棗泥餡的,她皺起眉頭,瀧哥兒隨了她,全都吃不得棗子,吃了就會起紅疹子。 這點心是丁氏準備的,人家不知道,倒是也不能責怪。 剛巧,路邊有鋪子,只賣包子和饅頭,做的就是行路人的生意。 呂紅兒讓停車,打發丫鬟下車買了幾個包子,便又繼續趕路。 包子是蘿卜rou渣餡的,還頂好吃,呂紅兒吃了兩個,瀧哥兒吃了半個,就連何大老爺也吃了三個。 吃了包子,丫鬟也已經在小炭爐上煮好了茶。 清水和茶葉都是從京城帶的,何大老爺和呂紅兒喝茶,瀧哥兒喝的則是用雪梨干和竹蔗干煮的水。 瀧哥兒這兩日有點咳嗽,在京城也在喝這個,呂紅兒心疼兒子,出門前煮了一大壺放在馬車里,放在小炭爐上熱一熱就能喝了。 吃飽喝足,何大老爺便打起了瞌睡,呂紅兒也有點困,她看一眼身邊的瀧哥兒,小家伙已經睡著了。 呂紅兒把薄被蓋在瀧哥兒身上,也閉上眼睛小睡。 可是剛睡了一會兒,她就被瀧哥兒的哭叫聲驚醒。 “怎么了?”何大老爺也被吵醒。 瀧哥兒小臉蒼白,大張著嘴巴:“疼,疼” 口水從瀧哥兒嘴里流出來,流個不停,呂紅兒用帕子給他擦了又流出來。 “快,去醫館,去醫館??!”呂紅兒大聲尖叫。 這里是官道,前不朝村后不著店,就連車把式也說不清楚現在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