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節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震驚!滿級大佬竟靠躺平上分、穿越從路易十三時代開始、出軌后男友病嬌了、戀父情事錄(父女1v1)、腐櫻(叔侄H)、掌權者的朱砂痣(NPH 年上)、斗羅開局的諸天之旅、萬法一鍵鑲嵌、仙山有路、洪荒龍皇
“玉爵部,你的兵,不會布庫,不會搏擊,刀槍棍棒皆不會,卻個個擅長練兵,怎么整的?”老十三十分驚詫的瞪著玉柱。 玉柱笑瞇瞇的說:“不瞞十三爺您說,我這里,只教萬人敵的本事,布庫、搏擊和騎射,皆非所長也?!?/br> 老十三想了想,嘆息道:“我早聽四哥說過,你手下的兵,全是精兵,令行禁止,不敢越雷池半步。連汗阿瑪都曾夸過你,擅長帶兵?!?/br> 五百多名招募來的流民青壯,老十三分得了三百人,剩下的歸了玉柱。 老十三的人,累死累活的訓練了八天,他這邊的民壯們,依舊是亂糟糟的光景。 整一次隊,足足要花半個多時辰以上。 而分給玉柱的這批人,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可以站成一條直線了。 “怎么做到的?”老十三號稱皇子阿哥里面第一知兵之人,他也必須承認,不如玉柱會練兵。 玉柱笑了笑,說:“無它,軍棍打屁股,必不可少。外加,大魚大rou伺候著?!?/br> 他的練兵方法,不可能瞞過老四和老十三的耳目,與其藏著掖著,不如大大方方的說了。 老十三聽了玉柱的詳細介紹后,不由頻頻點頭,說:“沒錯,七十二斬的軍法,確實過時了,遠不如你的軍棍打屁股,外加好吃好喝的獎勵?!?/br> 話雖如此,不過,老十三卻很難理解玉柱練兵的精髓。 因為啥呢? 老十三再不受寵,他也是天潢貴胄,自有凜然的傲骨在。 也就是說,老十三可以和不得志的八旗軍官們稱兄道弟,卻不可能和低賤的草民們攪在一起喝酒吃rou。 階級,并不需要成天掛在嘴邊,卻可以深深的刻入骨頭。 屁股決定腦袋。 以老十三的出身和見識,他只需要抓住中低級八旗軍官即可。 玉柱是個想干成大事的家伙,他自然要想方設法的籠絡住軍心。 半夜替戰士們蓋被子的事兒,在玉柱的新軍之中,早就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了。 玉柱的身份很敏感,他不能親自這么做。但是,他培養的軍官團成員,卻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 私自訓練軍隊,這可是重罪中的重罪。 就算玉柱是康熙身邊的紅人,老十三是他的親兒子,也是吃罪不起的。 所以,新招募來的民壯們,并未配備刀槍等兵器,而以粗木棍為主,輔以鋤頭、釘耙等物。 說白了,根本不指望這些民壯,沖進去抓人,而是讓他們堵死各條道路。 為了麻痹住河南的官員們,一直沒有公開露面的玉柱,給河南的官員們,發出了請柬,邀請他們兩日后,到欽差行轅里茶敘。 所謂茶敘,只是名義上說的好聽罷了。 實質上,就是欽差大臣,找大家過去,挨個問話,以便調查潰堤的原因。 南昌起義時,朱老帥采取調虎離山的策略,把駐軍的軍官們都邀請過去聯歡,起到了極佳的效果。 玉柱乃是奉旨查案的正欽差,他找人去問話,乃是天經地義之事,無可非議。 兩日后,河南省的大小官員們,在巡撫李錫的率領下,到行轅來拜見玉柱。 大堂之上,玉柱居中而坐,李錫坐在左側的案幾后,右邊是周荃的小書桌。 其余的官員們,包括藩臬二司,都立于大堂的兩側。 自康熙四年之后,河南省劃為直隸總督轄區,只有河南巡撫,而無河南總督。 不過,大清朝的河南,先后曾有三位河南總督。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酷吏田文鏡。 田文鏡的最大政績,便是暴力推廣“攤丁入畝”,為老四所偏寵。 當然了,田文鏡的名聲不好,也和他得罪了河南的大官僚大地主階層,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畢竟,當時的社會輿論,掌握在士林讀書人的手里。 老電視劇《雍正王朝》里,山西巡撫諾敏所獲得的“天下第一巡撫”的美名,其實是雍正故意給田文鏡撐腰的嘉獎。 當著李錫的面,玉柱找來相關的官員,從河南藩司、臬司、開封知府,一直到虞城縣的典史,挨個問得很細。 今天的玉柱,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正式問話。 正應了那句名言:你可以不說,但是,只要你說的話,都必須簽字畫押,作為上呈御覽的證供。 河南巡撫李錫,隸于正黃旗漢軍,蔭生出身。 原本,李錫的祖上,其實是正藍旗漢軍,隸于撫順額附李永芳的麾下。 李永芳,時任撫順游擊,他是大明朝第一個投降后金的邊將,本來極受老奴的看重。 可是,前明登萊巡撫袁可立以反間計,策反了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劉興祚),收復了復州之后,李永芳就失了寵,他的手下諸多佐領,都被分割了出去。 因李錫的祖上和劉愛塔,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這便是原罪的污點了。 所以,李錫家里的祖訓就是慎獨二字,他也沒敢參與奪嫡之爭。 不過,不參與奪嫡,并不意味著,李錫對于錯綜復雜的朝中派系勢力,一無所知。 實際上,據李錫所知的情況,藩司依唐阿和臬司常季遜,皆有重大的毀堤嫌疑。 只是,李錫畏懼于八爺黨的雄厚實力,不敢插手過問罷了。 小農社會的一省巡撫,只要抓好了稅賦的牛鼻子,極易混日子。 和平時期的封疆大吏們,他們的辦差能力猶在其次,核心是朝里的靠山必須要硬。 康熙晚年,尤其是二廢太子之后,朝臣們大多依附于諸位皇子阿哥,結成了若干股龐大的勢力。 李錫,雖有皇帝撐腰,又哪敢冒然得罪了異常龐大的八爺黨? 對于依唐阿和常季遜的所作所為,李錫一向是抱著和光同塵的想法,睜一眼閉一眼的裝糊涂。 玉柱也不想為難李錫,只是,李錫既是現任河南巡撫,就容不得他置身事外。 “李中丞,賑濟災民的錢糧,可曾齊備?”玉柱很有斗爭經驗,先從他可以插手的賑災說起,想試探一下李錫的態度。 李錫瞥了眼目露兇光的依唐阿,又瞅了瞅一直垂頭不語的常季遜,他甚覺為難。 說真話吧,會得罪了老八! 說假話吧,又怕玉柱動真格的,要清查賑災的物資。 此時的李錫,就仿佛是掉進了風箱里的老鼠一般,進退維谷! 第417章 迷惑的就是你 玉柱其實是故意的。 不逼迫一下李錫,誰知道,他是敵是友? 如今,鑒別敵友的方法,簡單明了。凡是支持玉柱嚴懲掘堤兇手的河南官員,都是朋友。 反之,全是敵人。 不表態的,也是敵人,因為他們選擇了沉默,就是同流合污。 李錫被頂住了肺氣管,只得拱手道:“回玉爵部,在下已經嚴令各州府,籌集了近百萬石糧食,正在源源不斷的運來途中?!?/br> 很好,玉柱要的就是這個態度。 “城中的饑民過萬,是不是該開倉放糧了?”玉柱也不想為難李錫,便含笑提醒了李錫。 畢竟,李錫是大權在握的一省巡撫,能取得他的中立態度,可以減少許多麻煩事兒。 這個時代的開倉放糧,朝廷自有定制,而且管得極嚴,必須請旨辦理。 誰敢擅自開倉放糧,擎等著挨錘吧。 此前,玉柱沒提開倉的事,那是因為,縣城里的大戶人家們,害怕流民趁機作亂,在城里開了幾十座粥棚。 但是,到昨天為止,粥棚也快維持不住了。 李錫猶豫了片刻,遲疑的說:“朝廷的旨意尚未接到,可否再緩幾日?”他這話照道理說,也站得住腳。 只是,玉柱想聽的不是這個,便說:“那這么著,我出欽差的公札,暫借一萬石糧食,您看如何?” “這個……”李錫心里一寒,他若是答應借了,豈不是要與八爺黨為敵了? 因為,借著洪水的大災之時,藩臺依唐阿故意拖延了賑災糧的運輸,目的就是想賤買災民手里的良田。 承平時期,不管糧食豐收還是欠收,大地主們其實很難兼并到良田。 因為,家家戶戶都有挨餓的樸素經驗,地窖里始終藏著救命糧。 但是,大洪水沖毀了家園之后,情況就迥然不同了。 救命糧已經完了,即使是小地主,也是一夜之間,變成了窮鬼流浪漢。 這個時候,正是搞土地兼并的大發財季節! 李錫兩面為難,忽然靈機一動,扭頭問依唐阿:“依藩臺,你看如何?” “不成,若無朝旨,誰敢亂動常平倉?”依唐阿拒絕的異常堅決,絲毫余地也不留下。 藩司管民政,諸凡錢糧等事,皆歸依唐阿管轄。 玉柱提出借糧,不過是個幌子罷了,目的是想拖住河南全省的高官。 實際上,本朝以來,欽差出官防借糧的事兒,時有發生,不足為奇。 朝廷不許地方官擅自開倉,主要是擔心漢臣們,邀買民間的人心。 玉柱是旗臣,又是查桉的欽差,他提出借糧,朝廷一直都是鼓勵和默許的。 等的就是這個不成二字,玉柱拉下臉,厲聲道:“依藩司,為何不成?” 依唐阿揚起下巴,不馴的說:“常平倉,無旨不能輕動?!?/br> 玉柱抓住他的話柄,沉聲道:“本欽差說過是常平倉么?” “呃……”依唐阿眨巴著雙眼,腦子有些發蒙,沒聽明白玉柱的意思。 在大清,糧倉分為常平倉和省、府、縣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