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469節
杜中宵一愣。這種可能自己還沒有想過。劉幾說得對,這個時候,最有用的莫過于有錢。別看他們沒權了,手中還有錢呢。再加上許多契丹王公在開封府,互相鉤連,還真成一大勢力。如果幾十年后這些人的子孫后代發達了,在開封府為非作歹,會不會怪自己呢? 杜中宵搖了搖頭,這可難說得很。自己這個決定,本來想消滅契丹王公貴族,看來難說得很。 第157章 長久之計 三天之后,劉幾帶所屬部隊,取道興中府,前去進攻遼陽府。這是契丹官道,非常好走。路上的城池有的降了,沒降的也沒有多少駐軍??赡馨l生的戰斗,主要是在遼陽府。 杜中宵考慮再三,最后決定讓李復圭到大定府來,組織后勤。自己與王凱、賈逵一起,帶十萬大軍進攻臨潢府。此行一路向北,農耕越來越少,游牧越來越多,后勤極為重要。 留守府里,杜中宵中間安坐,兩邊一邊是趙滋和李復圭,一邊是王凱和賈逵。 杜中宵道:“準備了數日,大致差不多了,明日便就啟程。此去臨潢府,人口逐漸稀少,游牧越來越多,糧草補充不似大定府這里如此容易。我們十萬大軍,以五萬人運糧,五萬人作戰。這個數字,說起來運糧的還是不夠的。只能一邊前行,一邊發契丹儲積。此行向北,經過的恩州、高州等地,有許多契丹的頭下軍州。他們那里應該是有儲積的,說不得,只能先用了?!?/br> 趙滋道:“臨潢府是契丹起家之地,經營多年,儲積是不少的。太尉帶大軍犁庭掃xue,幾個月內應該不乏糧草。數月之后,中原運來的糧草也該到了?!?/br>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是啊,真要占領這些地方,還是要靠中原糧草支撐。沒有中原支撐,這一帶駐不了大軍,時間一久,終究還是要被更北方的游牧民占住。想穩穩占住這里,可不容易?!?/br> 北方邊疆的安定,系于中原的強大。如果中原地區衰弱了,這里很快就會丟失。燕山以北,從大定府到臨潢府之間,是數百里的農牧混合地帶。再向北,就是遼闊的大草原。中原一旦衰弱,總有從草原來的游牧民族南下占領。以此為跳板,繼續南下進攻中原地區。 這些農牧兼宜的地區,是中原防守的屏障,一旦被異族占領,中原就會非常危險。從西邊的河曲路到這里的契丹兩京之間,是中原防守自身安全的關鍵地區。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動地區以西域為主時,河曲路最重要。當游牧民族的活動區域東移,大定府和臨潢府之間的地區最重要。 這些地方,靠移民、同化等等辦法都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強大的腹地支撐。中原強大,必然會占領這里。當中原衰弱的時候,北方、西北、東北的諸多民族,終究會捏合出一個強權來。這個強權,一旦占領這些地區,就有了進入中原的跳板。中原不能強盛,就會被其蹂躪。 這些地方是用兵之地,對于中原來說,用兵于此處,代價非常巨大。而一旦占領了這里,周邊的各族都不足為慮,都可以輕易消滅。 去年幽州一戰,宋軍消滅了契丹的有生力量,今年才能輕松北上。如果沒有幽州一戰的勝利,打到這里最少需要數十萬大軍,需要多么龐大的后勤力量才能支撐? 富裕的中原,力量投射到這里,已經衰減得厲害。這里是中原帝國真正的邊疆,必須有強大的國力,才能保住。 杜中宵此次率十五萬大軍,一直到今天,占領大定府六天之后了,王凱和賈逵的兵馬才到齊。李復圭組織的運糧隊伍,剛剛到了第一次而已。如果是四十萬大軍,為了保障他們的后勤,整個長江以并全部都要波及。數路一百余州,百姓都要服差役才可以。 公路、鐵路不發達,沒有汽車火車,距離是讓人無奈的事情。為了克服距離的困難,對外戰爭軍隊要盡量少,運糧的隊伍要盡可能多。一場大戰,前方可能戰兵只有數萬,后方運糧的就要過百萬。 大定府到臨潢府之間,是契丹經營最久的地區,也特別用心。饒是如此,杜中宵的十萬大軍也不能因糧于敵,因為搶來的糧草根本不夠。要保證供給,必須把軍隊分散開,失去人數優勢。這個時候,游牧民族的組織優勢就顯出來了。不能抓住主力,給其致命一擊,大軍早晚被拖死。 嘆了口氣,杜中宵道:“此次我們對付的是契丹,立國已久,北去有座臨潢府。契丹人的軍隊和百姓可以跑,臨潢府跑不了。若不是如此,我們十萬大軍到了茫茫草原上,還真不知道怎么打?!?/br> 趙滋道:“太尉說的是。歷朝歷代,在這些邊疆地區不可謂不用功。又如何呢?國力強時,把胡人打得北遁。國力一弱,他們又卷土重來。有什么辦法?” 王凱道:“現在終究不同。我們占了臨潢府,從中原修條鐵路,胡人就沒有辦法了?!?/br> 杜中宵笑著點頭:“說的不錯,只要修一條鐵路,胡人就徹底沒辦法了。只要糧草充足,中原軍力再弱,消滅周圍的胡族是沒問題的。胡人成勢,必然是先從草原深處起,等到了這里,就裹挾了不知多少的人力物力,再向南進,加進來投靠胡的漢人勢力,就很難阻擋了?;疖嚨脚R潢府,胡人再強,在那里也形不成多么大的勢力。中原用人力堆,也能把他們堆死?!?/br> 王凱等人不明白,杜中宵怎么會不明白?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整個中原王朝,被北方的游牧勢力給消滅了。怎么消滅的?中原王朝打到這里,有遙遠距離下成了強弩之末,胡人打到江南,又何嘗不是如此?可問題是,胡人打到江南,是整合了北方勢力,用漢人的軍隊來進攻漢人王朝。沒有北方漢人勢力,胡人累死也打不過江南去。 不過,中原王朝全盛的時候,愿意花代價,是可以打很遠的。打到臨潢府,甚至再向西向北,把整個草原全部占住,也累不死中原王朝。有了鐵路之后,無非是修一條鐵路,連起來就好了。 這條要修的鐵路,就是從河曲路過來,西邊連接西域,東邊一直到東北的鐵路。 杜中宵前世,因為種種原因,連接東西的鐵路更加向南。而且那個時候,游牧民族也不是威脅了。但這條鐵路,還是有巨大的軍事價值。國家發展起來,還是修了起來。 有了這樣一條鐵路,北方的威脅就大大減小了。統治草原的成本,對于中原王朝來說,也變得可以接受了。滅了契丹之后,整個北方草原,都會因為這條鐵路,被中原王朝統治。 趙滋對李復圭道:“太尉說起過多次,此戰之后,鐵路要翻過大青山,從河曲路修到這里。有了鐵路,中原與草原就連了起來。再有亂子,可以輕松平定了?!?/br> 李復圭道:“這樣一條鐵路,價錢不菲,修起來談何容易!不說別的,就是修鐵路的人,到哪里去找?最少,也要十幾萬人,難道全用廂兵?” 杜中宵道:“何必用廂兵?滅了契丹,有數十萬戰俘,人數足夠了。只要供應上糧食,他們難道修不好嗎?當時取了河曲路,黨項俘虜一直修到西域呢?!?/br> 聽了這話,眾人一起笑了起來。是啊,有契丹戰俘呢,怎么會沒有人呢。當年十萬黨項戰俘,就把鐵路一直修到了西域?,F在數十萬契丹戰俘,別說修到臨潢府,就是修到遼陽府,一直修到東北,又有什么難的呢?戰俘不用付工錢,只要讓他們吃飽飯,就是大宋的恩德了。 第158章 暫且忍耐 自大定府出發,經高州,渡過蒼耳河,便到了豐州境內。豐州隸彰愍宮,與高州一樣,都是契丹各斡魯朵的頭下軍州。臨潢府附近,很多地方都是如此。頭下軍州是契丹各王公貴族的私地,官員和稅賦都由他們負責,并不隸契丹朝廷。某種意義上,這是古時的封建遺風,中原早已消失。 九個斡魯朵已經在大定府被消滅,他們留在治下頭下軍州的兵力,對于宋軍來說微不足道。幾乎是兵不血刃,宋軍就進入了豐州。附近的州縣,也都獻城。 進了城門,杜中宵舉目觀看。見街道上行人稀少,顯得有些冷清。臨街店鋪一小部分關門,大部分都還開著,并沒有什么異常。只是店鋪雖然開著,生意卻并不好。 一路到了州衙,杜中宵坐定。賈逵帶了兩個官員過來,向杜中宵見禮。 禮畢,賈逵指著一人道:“這是豐州知州耶律阿辭,我大軍到來,開門獻城?!?/br> 杜中宵點了點頭,問阿辭:“適才進城的時候,見城里冷清,怎么回事?這里正處官道,應該分外繁華才是。沿街的店鋪雖然大多開著,卻見不到幾個客人?!?/br> 阿辭拱手道:“回太尉,聽聞大軍到來,附近的許多游牧部族,都到山里去了。我聽人說,有的部族還要向北遷徙,躲避朝廷大軍呢。本來城里是漢人和契丹人雜居,許多契丹人逃走了,城中剩下的大多都是漢人了。人戶減少許多,自然冷清下來?!?/br> 杜中宵奇道:“契丹人逃了么?這一路上倒沒有聽說?!?/br> 阿辭道:“這里地靠北邊,四處游牧的人多,自然與南邊不同。耕種田地的人家,地帶不走,能逃到哪里去?游牧不同,只要有水草的地方,他們就可以遷徙?!?/br> “原來如此?!倍胖邢c了點頭。過了蒼耳河,農耕越來越少,游牧逐漸增多,與大定府一帶完全不同了。只有城池附近有一些耕地,多是漢人和奚人耕種。契丹人多是地主,雇人耕種土地?;蛘呔圩宥?,在草地上放牧牛羊。放牧自由得多,這一帶又多山,許多部族都逃進山里去了。 又問了一些城中的事情,杜中宵讓阿辭離去,把趙滋和王凱叫來。 四人坐定,杜中宵道:“過了豐州,越是向北,游牧的部族會越來越多。適才豐州知州說,許多游牧部族,聽聞大軍到來,都逃到了山里。甚至還有的部族,想向遠方遷徙?!?/br> 王凱道:“他們能遷到哪里去?我們占了臨潢府,周邊數百里內,都的控制之下?!?/br> 杜中宵笑道:“這里不是中原,數百里不是了不得的數字。游牧的人,一年遷徙幾百里,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實際上,不能控制他們的部族,這些牧民是無法管理的?!?/br> 趙滋想了想,道:“太尉,如此說來,我們即使占領了這附近的州軍,也拿牧民沒有辦法?” 杜中宵道:“以往各個朝代,在這些地方,都是靠著內附的部族來管理,自然有其道理。牧民游徙不定,不靠著部族,像中原一樣編戶齊民,是不成的。我們要如何做,必須要想辦法?!?/br> 賈逵道:“一路北來,倒也有部族投降的。太尉,是不是我們也靠部族,分管各地?” 杜中宵嘆了口氣:“事情沒這么簡單??恐孔?,就要分封部族頭領,給其財富權力。和平的年月自然好說,一有亂子,這些人如何管得了?而且各部族是兵民合一,手里有刀的,一言不和拔刀相向,對朝廷來說不是好事。歷朝歷代,占領這些地方之后,都面臨到這個問題。朝廷要少費心,就只能允許胡人部族內附,給內附的部族好處。他們兵民合一,彈壓地方。但一旦中原有了亂子,這些內附部族能夠出力的少,作亂的多,到時可就難說了?!?/br> 賈逵道:“若依太尉,應該如何?我們大軍到此,總不能放任本地百姓不管?!?/br> 杜中宵道:“我不想重復前人的錯誤,得一時安寧,遺禍后人。根本上說,要想讓這里安定,還是要編戶齊民,不然終究沒有改變??梢粫r之間,編戶齊民做不到,那就等一等。這些日子,我們大軍所過之處,除了偵騎之外,都聚在沿路的城池驛館之內,不要去sao擾牧民。有要遷徙的,隨他們去。說破大天去,一個地方,能容納多少牧民,數字相差不會太多。他們愿意把地方讓出來,那就最好?!?/br> 趙滋道:“太尉,這些牧民遷往他處,不會占別人地方?” 杜中宵道:“放牧與種地不同,草原不是你家的,你可以放牧,我也可以。到底歸誰,終究是要打過才知道。所以草原民族遷徙,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一直到幾千里外。不像中原種地的,不管是什么人來了,地還是在那里,縱然走了也要回來?!?/br> 其實中原人也不是走了還回來。從五胡亂華起,衣冠南渡,中原人好多次南下了。但與草原民族不同的是,以前江南未開發,漢人去了開發地方。等沒有空地了,矛盾增多,再想南下可就難了。草原民族的大遷徙,規?;蛟S沒有漢人南下大,距離可遠多了。漢朝開發西域,匈奴西遷,走了怕不有萬里之遙。 契丹被滅后,宋朝占領契丹的領土,必然會引起大草原的連鎖反應。契丹和奚族西遷,肯定會有一部分融合進韃靼,還有一部分一路向西。最西能到哪里?天知道。 從臨潢府向北,連綿的亞洲大草原廣闊無比,連通歐亞。宋朝向北擴張,必然會導致大量草原民族西遷。原有的草原部族受其影響,到底是把這些人吸收,還是被他們趕得同樣西遷,誰也說不清。而且西邊的韃靼正在崛起,發生了這一場變故,誰知道會發生什么呢。 杜中宵也說不清楚。在蒙古興起之前,把草原的格局打亂,宋朝強勢北進,是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的。蒙古還能不能崛起?這個時候,他們的力量不足,如果西進,誰會倒霉?不要說這么大的力量,歷史上契丹被金滅后,耶律大石帶了少量部眾,就到中亞建立西遼,此時西遷的力量可大得多。他們如果一路向西,中亞的勢力能不能擋???都是沒有答案的。 搖了搖頭,哪怕加上后世的知識,杜中宵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宋朝的勢力擴張肯定有邊界,最遠就是把契丹的舊土占領。后邊隨著新鐵路修建,無非是把韃靼等胡族消滅。更遙遠的地方,就鞭長莫及了。 借助鐵路,宋朝當然可以西進。但占了那些地方有什么用呢?漢人的人口就只有這么多,占了地方也無法移民,何必去惹麻煩?歷史已經表明,不是占了地方,那些地方就是你的了。歷史上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哪怕拋去他們的母國不講,單講白人占住的地方,也只有北美和大洋州是真正占住了。其他的地方,隨著殖民地反抗,最后還是全吐了出去。單純占地方是沒有用處的,最重要的還是發展自己。 第159章 分而治之 過了豐州,一路北上,耕地越來越少,草場越來越多,慢慢進入了契丹起源的核心地區。這里依然是農牧結合的地區,只是農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牧業慢慢成為主要生活方式。 杜中宵看著綿延的草場,心中明白,大軍已經慢慢進入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里應該是后世內蒙古地區,沿著幾條河流,形成了廣大的草原。北方大草原的蠻族南下,走西邊就要占據河曲和河西走廊,走東邊就要占據這里。有這里做后盾,不斷攻略中原。 明朝最后被后金打敗,一個原因就是這里被滿清統治者征服,一路直到燕山腳下。之后明朝就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不出擊這里,守是很難守住的。有千日做賊的,哪里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中原的穩定,必須要占領河西、河曲和這一帶,才有穩固的邊防,把入侵的蠻族擋在外面。 占領臨潢府之后,從河曲路出發,修鐵路過陰山,一路東來。到大興安嶺下,選擇合適地點,穿過大興安嶺,一路修到東京道。這條鐵路修通,只要中原不出特別大的亂子,此地就平定下來了。對于游牧民族,鐵路是利器。一旦修通,他們就失去了發展壯大的縱深和時間。 過了潢河石橋,便就是契丹的饒州長樂縣。契丹官員已經等在城外,迎接宋朝大軍入城。 看著城外迎接的契丹人,王凱小聲對杜中宵道:“太尉,已經快到臨潢府了,怎么契丹人反而不再抵抗了?豐州還是我們大軍到了城下,他們才舉城而降?,F在饒州在我們到之前,就早早迎了出來?!?/br> 杜中宵道:“契丹已經沒有兵了,他們還打什么呢?前邊大定府的兩萬契丹軍隊,就是契丹最后的兵力了。臨潢府說是有近萬人,那里是契丹起家之地,有多少人能上戰場,可是說不準的?!?/br> 王凱和趙滋點了點頭。心中明白,宋軍輕易攻下大定府,讓契丹人終于明白,失敗已不可避免?,F在各地只看宋軍什么時候到達,已不做抵抗打算。 這一點也讓杜中宵感慨萬千。游牧民族終究與漢族不同。游牧民族初起,兇猛異常。隨著他們占的地方越來越多,裹挾的人口越來越多,加入其中的其他力量越來越多,往往如洪流般,橫掃一切。而中原政權,初起的時候則小心異異。漢有白登之圍,唐有渭水之盟,等到力量穩固,才能威壓周邊。而當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漢族往往百般周旋,仁人志士峰起,尋找一個能從危機中出來的機會。而這些游牧民族就沒有這種韌性了。國破家亡,大把的人拱手而降,尋找新時代的生路。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更加適合游牧政權。 到了城門,知州和一眾官吏、首領前來見禮。杜中宵帶著大軍,進了饒州。進了州衙,設了一個慶功宴,與眾人飲過了酒,便就各自回去休息。 杜中宵很謹慎。雖然現在諸事順利,契丹滅亡在即,還是諸事小心。軍隊在城周圍駐扎,三十里內廣布偵騎,不允許出現意外。 等到醒來,夜已深了。杜中宵走到院子里,看著天上繁星遍布,迎面吹來的風涼爽清新,一時間心情舒暢。讓士卒拿了一把交椅來,杜中宵坐在院子里,自己想心事。 過了饒州,再向北兩百多里外就是臨潢府,四五天的時間就到。前方來的消息,契丹沒有再集結軍隊,臨潢府的貴族王公也沒有逃走,好似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耶律洪基被抓,現在臨潢府主政的,是契丹太后蕭撻里,還有皇后蕭觀音。杜中宵印象里,蕭觀音這個名字特別,前世肯定聽說過,雖然不知道為什么。最后一戰,面對的是兩個女人,讓杜中宵覺得有些怪怪的。不過在契丹這很正常?;实勰暧?,或者其他原因,太后主政很正常。 契丹是由皇族和后族組成,后族的勢力很大,某種程度上太后并不弱于皇帝,與宋朝不同。宋朝只有現在皇帝年幼時,由劉太后主政,身后并沒有自己家族的支持。嚴格說來,劉太后與契丹的太后是大不相同的。契丹的太后,甚至有時對廢立皇帝。 想到這里,杜中宵搖了搖頭。他也不知道,耶律洪基被抓之后,契丹為什么沒有在太后主持下新選皇帝出來。而是這一直這樣,就等著宋軍來,被各個擊破。 這個樣子,哪里需要十萬大軍?有五萬人就足夠滅亡契丹了。 看著天上的繁星,杜中宵吹著涼風,一時有些出神。 現在滅亡契丹不是問題,問題是滅亡之后應該怎么辦。大殺一氣,把契丹人殺光,把附和契丹人的奚族人殺光,甚至連逃到這里的漢人也殺光,不過是隨便想想而已。不是做不到,實際上緊跟之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大開殺戒。西夏沒有了,黨項作為一個民族,最后不復存在。連女真人也沒有了,蒙古滅金之后整個民族消失??梢宰龅?,只是沒用。 蒙古人滅了黨項人,滅了女真人,最后又怎么樣呢?不是后來與滿人結盟,不是后來新中國的時候局面不同,蒙古人也很難在草原上繼續立足。漢人與這些游牧民不同,靠著一味殺人,只是在草原上變換民族,對自己又有多少好處。 對于中原王朝,對于漢人來說,需要的是這一帶的長治久安,不再成為進攻中原的跳板。至于在這里游牧的是什么民族,無關緊要。哪怕就是換成漢人,幾百年后也不同了。中原衰弱,這里的民族必然會進犯中原。他們不這樣做,就有其他地方的民族過來這樣做。 輕輕嘆了口氣,杜中宵站起身,一個人踱步。 把鐵路修到這里,只是一個條件,應該還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確切的說,這片草原上,不再允許出現統一政權。他們效忠的統一政權,只能有一個,就是中原王朝。 以前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在這些地方安置內遷民族,就基本不管了。無非是籠絡他們,為中原的籓籬?,F在看來,這樣做不合適。讓他們各自為政,一旦條件合適,就會坐大,成為禍害。 有什么辦法?杜中宵想了好久,最后還是覺得,清朝人的辦法是最合適的。減小各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圍,把他們分成各旗盟,便如內地郡縣一般。只要地方穩固,其他事情都可以應刃而解。 混亂時期,草原各部族林立,一般互不統屬。只要合適的時間,出現了了不起的大人物,把這些部族統一起來。只要中原王朝強勢,把這里的部族徹底分開,不許他們再合為一部族,不允許他們再互相吞并。甚至必要時,可以抽調他們的人力,為中原服務,才是長久之計。 滅了契丹之后,宋朝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精力去做這件事情。特別是鐵路修通,徹底分割部族就有了倚仗。中原王朝介入之后,游牧民族想再統一,可就難了。草原免于戰亂,又有了和平時其中原物資輸入的通道,或許,以后就會不一樣吧。 第160章 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