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427節
此話一出,氣氛驟然一肅。帥司兩位主管,杜中宵管大局和指揮,對將領相對比較和藹。富弼則管軍心士氣,也管軍法,就沒那么客氣了。 到現在為止,宋軍動用的軍隊,河北路邊境附近六軍三十萬人。還有齊州的十三郎,也歸到了杜中宵之下指揮,再加上守乾寧軍的八萬軍隊,已過四十萬。隨著時間的推移,宋朝參戰的軍隊越來越多,慢慢開始與契丹相當。一百余萬軍隊在數百里之地決戰,是史所罕見的。 第44章 債券 進入十一月中下旬,開封府也變得越來越冷。汴河里結了冰,船變得很少,顯得空蕩蕩的。 韓琦騎在馬上,導引儀仗開路而行??粗飞蠠狒[熙攘的人群,來回穿梭的小販,心中感嘆。河北路的戰事開始慢慢進入緊張階段,開封府卻一點不覺,還是平常的樣子。 進了皇城,韓琦到政事堂略作收拾,便與宰執一起到了都堂。 田況、張昇和曾公亮已經等在都堂里,見宰執們進來,忙一起行禮。 各自落座,田況道:“河北路帥司來文,言要準備與契丹大戰,現在炮彈不足。自契丹南下,朝廷的幾處鐵監,除柏亭監外,相州監也開始制作開花彈,日夜不停。若是還不足,就必須另想辦法?!?/br> 文彥博聽了,不由惱道:“這一場大戰,只是在曲陽戰了一場,便就不知花了多少錢財。若是一直這樣下去,朝廷財力如何能夠支撐?炮彈還是不足,難道要萊蕪和徐州的鐵監,也學著產開花彈?鐵監還要不要做其他事情?來年春耕,各地都要農具,總不能不做了?!?/br> 張昇道:“相公,戰爭事關國運,但有辦法,就必須支持前線才是?!?/br> 文彥博連連搖頭:“到現在,為戰事已經花了一億八千萬貫,還不算軍中所用物資。若是照這樣花下去,只要兩三個月,花銷就要過三億貫。三億貫啊,朝廷一年也收不了這么多錢!” 張方平道:“今年朝廷稅賦,一共兩億三千萬貫。朝廷不發俸祿,全部拿去打仗,都還不夠。只能鐵監里產的炮彈、槍彈等貨物,暫且記賬,不給現錢。再擴大規模,只怕——” 說完,不由連連搖頭。其實何止是鐵監,大量三司屬下的工廠、商店等等,都是賒欠,張方平看數字都頭大。這仗打下去,要花多少錢?更不要說,由于堅壁清野,諸般種種,河北路下年的稅賦,基本已經全免掉了,來年的收入還要降低。 由于這些年發展太快,宋朝以前的積蓄,現在變得不值一提。以前的時候,碰到這種事情,內庫往往能拿出千百萬貫,可以解決很大問題?,F在一千萬貫算什么?內庫拿出來,也解決不了問題。 曾公亮道:“契丹興八十萬大軍南下,是前所未見的事情。要跟契丹打,當然就要花錢才是。能夠花錢打贏,是朝廷之福,怎么能夠稱難不做呢?” 文彥博攤手:“可朝廷實在沒那么多錢,又能奈何?告訴杜太尉,盡量少花費。前方少花一點,我們就輕松許多。幾個月花數億貫,天下如何承受得起?” 曾公亮搖頭:“數十萬大軍,每日里花錢就跟流水一樣,怎么能夠少花?” 田況道:“前線打仗,花錢必不可少。而且現在軍中跟以前不同,都是用槍炮,花費何止是以前的數倍之多。戰事未開,就要前方少花錢,這仗還怎么打?相公,非常之時,就要想些非常手段?!?/br> 文彥博道:“什么非常手段?今年的天下稅賦已經花光了,又沒有儲蓄,實在朝廷沒有錢了?!?/br> 一邊的韓琦道:“要么,預支下年的錢?打仗是少不了錢的,能夠收回燕云,多花些也是值得。實在沒有辦法,我們先預支下年稅賦如何?這仗總不能打幾年?!?/br> 文彥博道:“稅賦都有定數,怎么預支?” 韓琦道:“現在用的都是紙幣,只要多印一些,下年少印就是。如此做,不就相當于預支下年的花費?此事又不復雜,只是命人印錢而已?!?/br> 張方平連連搖頭:“相公,此事沒那么簡單。朝廷印錢,先是依據朝廷的銅錢而印,有多少銅錢就印多少紙幣。后來錢實在不足,物價年年下跌,民間不便,才定了以銅錢為本印錢。以多印錢,就必須有更多的銅錢才是。如若不然,錢印出來,必然導致民間物價上漲。物價漲了,錢印得再多,買到的東西還是一樣的。而且朝廷是用白紙印出來,民間必受其害?!?/br> 韓琦道:“只要先不耽誤了戰事,縱然民間一時有亂子,不算大害。下年少印,物價自然回來?!?/br> 張方平搖了搖頭:“如果現在多印,不是下年少印的問題,而是下年要把多印的收回來。其中牽扯的事情太多,容易引起混亂,此事斷不可行!” 田況道:“與契丹之戰,事關國運。要不,向民間借貸?這兩年,天下間不知多了多少富人,富可敵國之家,在中原比比皆是。從他們那里先借些錢來,戰后給些利息,還回去就是?!?/br> 文彥博道:“向民間借貸,不說失了朝廷的體面,想借也不容易。那些富貴人家,眼里只認得一個錢字。向家里賺錢,人人踴躍,一說向外拿錢,哪家肯做?” 一時之間,眾人都沒有說話,都堂里靜悄悄的。 過了好一會,曾公亮道:“要不,如同印錢一樣,印些債券賣出去。寫明利錢,賣給有錢人,一年或者兩年之后,可以憑此債券,收回本息。這債券不能當作錢幣使用,就不算錢了。賣給富人,相當于從他們手里借貸了。利錢給的豐厚一點,他們難道不買?” 想了想,張方平道:“此事倒也可行。只要向天下說明,這債券一年或兩年后,拿到儲蓄所,便就跟存款一樣,可以立即兌出現錢來,應該能吸引人來買?!?/br> 文彥博道:“若如此做,何必印債券?儲蓄所里不知有多少錢,向他們借貸就是。儲蓄所歸于朝廷所有,本就向外借貸,就當借給朝廷,又能如何?” 一時間眾人怔住,都在仔細思索,其間利弊到底如何。儲蓄所收集存款,發放貸款,實際已經是初期的銀行。不過這個時代,向私人小戶放貸風險太大,儲蓄所不面向百姓,只向大的工廠、商店等有資產抵押的客戶放貸。百姓私人貸款,依然是高利貸的獲利領域。 過了很久,張方平道:“從儲蓄所借貸,按說應該是可以的。不過,里面存的錢一旦過少,容易百姓都去提錢,容易存款不足,會出亂子。不如這樣吧,暫且從儲蓄所里先借兩千萬貫,解了現在的燃眉之急。如果前線還是要大注錢財,還是印債券的好。債券明碼標價,較好管控?!?/br> 文彥博想了一會,只能點頭:“只好如此了。這一仗,花錢實在是太多了,讓人頭皮發麻。以前也不是沒有打過仗,哪里像此次一樣花錢如流水。僅是河北路堅壁清野,就花掉六千多萬貫,還運去了大量糧食。依我看,這一仗打完,接下來還要花一億貫,早早做好準備才好?!?/br> 窮有窮打法,富也有富的打法?,F在的宋朝是天下間最富裕的地方,自然是富打法。一開戰,彈藥就跟不要錢一樣,盡管去用。征集民間力量,多是贖買,很少直接征用。杜中宵也不在意,在前線能用錢解決的,就去花錢。戰爭剛剛開始,已經花了兩億多貫,讓整個朝廷目登口呆。 契丹大軍南來,一頭撞在了宋朝用金錢堆出來的防線上。攻城攻不破,南下又堅壁清野,在邊境無所適從?,F在契丹進退維谷,主要是被宋朝的金錢困住了,在他們印象中,還沒有見過,戰爭能夠這樣用金錢直接堆的。 第45章 乾寧軍 杜中宵看了朝廷來的公文,隨手交給富弼,道:“還沒有與契丹正式開戰,朝廷已經開始說沒有錢了。沒有錢怎么打仗?數十萬大軍聚于前線,每日里的吃喝,都要不少錢?!?/br> 富弼看過,道:“不能怪中書報怨,這一仗著實是花錢不少。打到現在,花了近兩億貫。依然看等到打完,還需要一億多貫。初立國時,太祖建封樁庫,說是積攢錢財,用來收復燕云。只不過封樁庫數十年,也攢不了這么多錢。數億貫,足以買下契丹了?!?/br> 杜中宵笑道:“契丹太窮,只怕值不了這么多錢。其實啊,不必怕花錢多。錢到哪里去了?還不是被本國百姓賺走。借著造槍造炮造彈,幾處鐵監這幾年吹氣一樣地大了起來。等到戰事結束,他們改造各種農具,各種各樣的機器,錢又不會白白虧了。再者說,這兩億多貫,又不全是戰事花掉,很大部分都是整訓禁軍花掉的。真正戰爭花的錢,其實并沒有多少?!?/br> 說完,杜中宵想了想,道:“中書言,朝廷實在沒錢了。一是想從儲蓄所借錢,再一個,就是印些債券來賣。我估摸著,這幾年鐵監擴大,借了儲蓄所不少錢,再借他們也難。不如就印債券,天下間的有錢人都來買,總比存在儲蓄所利息更高一些。等到戰后,幾年還上就是?!?/br> 富弼嘆了口氣:“世間最怕的事就是借債,連本帶息,到時不知要還多少。太尉,這一仗著實是花不少錢,若是不能把契丹軍隊留下,只怕朝廷會有閑話?!?/br> 杜中宵點頭:“是啊,不是為了把契丹軍隊全留下來,而只是打敗的話,此仗不會拖這么久。我們調這么多軍隊,堅壁清野數百里,花這么大力氣,總要有個結果才行。契丹主力已經過浮陽水,逼近了滄州。他們從國內運糧,要走數百里路,并沒有那么容易。臨出發前,契丹又簽十萬軍,幽州的民力基本已經被抽調一空。打仗我們花錢,難道契丹不花錢么?” 富弼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契丹此次不只是借貸的問題,幽州周圍已經是竭澤而漁,許多地方連種子都搜掉了。如果打不贏,契丹下年都不知道該怎么過。 杜中宵站起身來,走到門口,看著昏暗的天空,一時有些出神。宋朝的國力遠超過契丹,以前軍事處于劣勢,很大原因是無法有效動員。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雙方國力更是天上地下,整訓之后的動員能力也上來了,與契丹已經不是同一水平的國家。 此戰拖了這么久,是拜契丹龐大的國土所賜。如果只是擊敗契丹,不能全殲其軍隊,宋軍哪怕收復了燕云,還是會面臨無窮無盡的麻煩。 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是河套之外的另一個農牧混合地。而且地方廣大,山川河流眾多,開發得也比較完善。不占領那里,幽州就不要想平安。這次戰事中不能殲滅契丹大軍,讓他們退回去,仗只怕還要打上幾十年。中原王朝要想平安,不占領這些農牧混合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現在有了鐵路,只要仗打完了,從幽州修一兩條鐵路過去,游牧民族就沒了鬧騰的本錢。從契丹大軍聚于幽州,到現在近兩個月了,宋軍一直隱忍不發,為的就是要全殲這支軍隊。 契丹有沒有一千萬人口?杜中宵估計,大致就是這個數字了。此一戰契丹動員八十萬人,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失敗,可能幾十年都無法恢復過來。那個時候,就只能任宋朝宰割了。 孟學究帶著所部,一路急行,終于到了乾寧軍城池外。此時已經有數支軍隊到達,都分別在城外扎營,分而四周。軍都指揮使馬懷德未到,樞密院不許知州再管軍事,一時間處于群龍無主的境地。 知州張畢南迎出城來,馬上對孟學究道:“團主,馬太尉有公文來,到的各部分駐城外。你團須駐南邊木門鎮。那里的百姓都已接進城里,鎮上民房可供大軍駐扎?!?/br> 孟學究拱手謝過,問道:“到今天為止,有沒有契丹大軍前來攻城?” 張畢南道:“乾寧軍正在黃河岸邊,河面雖結冰,可以過大軍,卻不利作戰。契丹人在河對岸有軍營,約八千多人,不過沒有進攻?!?/br> 孟學究點頭,謝過了張畢南,吩咐大軍去木門鎮。 張畢南道:“聽聞團主今日到來,城中擺下了酒筵,為團主接風。此時乾寧軍已有五團到達,一起飲杯酒,你們也好熟識。如若不然,契丹大軍突然渡河來攻,到時互不認識不是好事?!?/br> 孟學究想了想,當下答應下來。命令部下,在副都指揮使帶領下,先到木門鎮去。今夜暫且安歇在鎮里,等明日自己過去了,再仔細布置。臨別仔細囑咐,這是在前線,一定要廣派偵騎出去。 乾寧軍是軍城,城池不大,本來人口不多。這些日子,周邊百姓都接進城里,突然熱鬧非凡。 孟學究隨著張畢南理了城門,看里面熙熙攘攘,街上百姓川流不息。不由說道:“契丹大軍已經離此不遠,城里怎么這么繁華?難道軍民百姓,不怕契丹人攻過來?” 張畢南道:“這城里三千多守軍,一百多門炮,城墻修過幾次,哪是那么容易攻破的?而且河間府就在身后,那里二十萬大軍,哪里有人會怕?再者說了,州里一大半百姓都到了城里,若不熱鬧一點,只怕就要出事。團主,這些百姓多是鄉下人,很多人一輩子沒進過城,不好管的?!?/br> 孟學究點了點頭,不再說什么。乾寧軍是個小地方,只有乾寧一縣,約四千戶人口。軍中除了乾寧城外,還有北邊的釣臺鎮有城,收容全州百姓。這里正處黃河下游,水患較多, 本就沒有多少人口。境內的百姓,平時大多都是住在寨子里,丁壯多為弓箭手。 進了官衙,張畢南帶著孟學究進了后衙,為他引見已經到了五位團主,張干、畢德影、楊途、周正海和吳城。這五人都是多年禁軍將領,在河間府學過,整訓后成為團主。雖然與孟學究為熟,卻都知道他的名字。軍校中每考第一,訓練從來不敗,是河間府軍校的傳奇。 眾人見禮,五人都很親熱,各自落座了。 上了酒菜來,張畢南道:“乾寧是小地方,這些日子又收容百姓,著實艱難。沒有什么好酒好rou招待諸位,萬莫要見怪!” 楊途年紀最大,拱手道:“知州客氣了。我們奉命到此與敵對戰,叨擾知州,怎敢亂想!” 說了幾句客套話,張畢南道:“后日馬太尉就到了,那時這里一切,都要聽太尉所令。這兩日,但愿契丹不要來攻,諸位住著就好。若有難處,可以跟我說,我會盡量派人安排。不過,軍中的糧草自有計置官,朝命不許滋擾地方。莫怪!” 說完,舉起酒杯:“難得相聚一堂,且飲一杯!” 眾人飲了酒,盡情吃rou。張畢南雖然說的客氣,今日酒菜還是很豐盛的。這幾個月的時間,這些交通不算偏遠的地方,糧草一向充足,倒不愁吃喝。 飲了幾杯酒,話便就轉到了戰事上。張畢南是武將出身,對軍事并不陌生。 畢德影道:“聽聞契丹大軍已經到了滄州城下,開始攻城了。好在滄州城多次整修,現在修得堅固無比。城頭的火炮又多,契丹人徒勞無功?!?/br> 吳城道:“先前契丹五萬大軍攻長城口,攻了行多日子,城池毫發無傷??梢娖醯と瞬簧乒コ?,想攻城滄州,只怕難之又難。而且,在契丹人到之前的日子,朝廷向滄州補了許多糧草物資??v然被圍上半年,想來滄州還是固若金湯?!?/br> 眾人一起點頭。顯然對契丹的戰事,都相當有信心,并不懼怕。 周正海對孟學究道:“學究在軍校的時候,考的一向最好。依你看來,此次戰事會如何?” 孟學究想了想道:“依我看來,契丹不善進攻城池,他們此次大軍南來,也未必是要攻下城池。更可能的,是吸引我們大軍來援,雙方在城外野戰。所以乾寧軍這里,可能會派大軍來。我們現在到的這五軍,除了楊團主率軍駐守城中守城,其余四團只怕很快就要與契丹作戰了?!?/br> 眾人吃一驚。 周正海道:“若是如此,朝廷怎么不派那幾軍來?便如劉太尉,曾帶軍滅黨項,軍功無數。其余幾位太尉,也都是經過大戰的,如何不來?” 孟學究道:“我們這些將領,哪里會知道帥司在想什么?他們必然是有更重要的事,不能前來。反正來乾寧軍的軍隊,估計會與契丹激戰,應該不會差了?!?/br> 雖然其余人看起來對將要到來的與契丹戰事并不重視,孟學究可不敢怠慢。他看得清楚,契丹人攻城能力確實不行。還大軍南下,只怕就是想與宋軍來援的軍隊野戰了。自己這些人,正是契丹要進攻的目標。若是不做好準備,到時可不知發生什么。 (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見諒。) 第46章 初戰告捷 木門鎮在乾寧軍南,緊靠黃河岸邊,有水運之利。這里本來有三百多戶人家,兩個月前就全部到軍城里去了?,F在鎮里到處都是空房,一個人沒有。 孟學究看了之后,命大軍駐于鎮中。鎮東臨黃河,此時冰封。只是冰面光滑,加上黃河大堤,并不適合作為戰場。一軍的防御重點,是在鎮子南面。 第二日,孟學究正在指揮布防,突然有偵騎飛奔而來。到了面前,翻身下馬,叉手道:“團主,南邊有契丹大軍渡河!看起來,有萬人之眾!” 孟學究聽了,急忙問道:“估計多少時間會過河來?離這里有多遠?” 士卒道:“小的過來的時候,契丹前鋒剛剛上岸。過河的地方,離此有五里之地?!?/br> 孟學究點了點頭,讓士卒離去。想了片刻,斷然道:“擊敵半渡!立即傳令,招集全軍,向五里外渡河之敵猛攻!兩刻鐘的時間,要整軍完畢!” 一邊的副都指揮使龐同道:“團主,契丹人已經開始渡河。我們現在整軍,過去的時候,會不會他們已經過河了?若是如此,進攻他們反為不美?!?/br> 孟學究道:“萬人大軍,哪里那么容易就過河來?這一段河岸堤高,并不平坦,正該要用?!?/br> 一邊的親兵得令,翻身上馬,在軍中四處馳奔,招集全軍。 河北禁軍整訓已經接近一年的時間,士兵素質過得去,只是缺軍官而已。聽到軍令,士卒們紛紛拿武器,開始集合。孟學究心中默念時間,大約兩刻鐘,見只集中起約兩千多人來,還有近千人在忙亂。沉聲道:“龐副都指揮使,你留在這時,整頓這些還沒招集起來的士卒。臨戰慌亂是軍中大忌,沒有集中起來的必受重懲!其余的兵馬,隨我去戰契丹人!” 見孟學究面沉似水,龐同不由心里一哆嗦,急忙叉手稱是。 孟學究翻身上馬,帶著兩千兵馬,攜帶了軍中的輕炮,向南邊急馳。不到半個時辰,已經看見了前面堤岸上聚集了大量的契丹兵馬。 孟學究停住馬匹,看了看身后的士卒。只有五里,走得又不特別快,大多數人的喘息均勻。當機立斷,命令整軍,立刻向契丹人進攻。手下士卒得令,迅速整理隊伍,做好了進攻準備此時契丹已經過河三千余人,大多散在岸邊歇息,等候后邊的大隊人馬。見到宋軍到來,契丹將領圖古辭立即命手下吹響號角,集結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