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398節
閻六郎喝了幾杯酒,性子起來,對孟學究道:“學究,雖然賺錢不容易,可也不要把一兩貫錢看得過于重了。只要有活計,我們這些一身力氣的人,很快不就能賺出來了?” 孟學究聽了不由大笑:“六哥,這世上一身力氣的人多了,豈止有我們!難賺錢不是沒有力氣,而是沒有這樣賺錢的機會。所以像這樣做工的機會,才一天都不能耽誤,以后可難找了?!?/br> 其他人可不像孟學究這樣看,他們總覺得,既然這里給錢雇人干活,就會一直雇下去。車站建好了怎么辦?在這些人眼里,車站能夠建好,他們就覺得不得思議。 孟學究覺得,現在車站這里的活計以后不會有了,一天也不能耽擱。其他人卻認為,做官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才真正要去。至于活計,以后多的是,何必在意。 見跟眾人談不攏,孟學究也懶得再說,只是與眾人喝酒,說些閑話。開什么玩笑,進軍??刹皇强歼M士,只要過了,便就是官身了。進軍校,還要學上幾年,學好了才能進軍隊參軍,從小軍官做起。禁軍在民間的口碑本就不好,再如此麻煩,孟學究何必耽誤賺錢的機會。 更不要說,自己作為歸正人,身份特殊?,F在宋朝跟契丹的關系不好,誰知道以后如何呢? 第201章 廣招人手 雄州經略使后衙,劉幾設了酒筵,請幾位河北路的重臣赴宴。除了河北路沿邊安撫使兼知雄州馬懷德,還有真定府路都部署兼知真定府呂溱,定州路都部署兼知定州王素,還有高陽關路都部署兼知河間府王贄。這幾個人除了馬懷德是武將,其他幾人都是文官重臣,地位不在劉幾之下。 酒過三巡,劉幾道:“接朝廷旨意,在河間府開設軍校一所。除了整訓除了大名府路的河北路禁軍外,也要從地方延攬人才入校,學習之后配入軍中。在地方召人有二十余日子,奈何召不到什么人。此事需地方鼎力相助,是以特設薄酒,請諸位大臣來河間府,共商對策?!?/br> 王素道:“太尉,河北是邊路,讀書人本來就不多。而讀書人最多的大名府路,其禁軍還在京城受訓,也不能在那里召人入軍校。其他州軍,召人當然難?!?/br> 劉幾道:“軍校召人,又不是朝廷科舉,并不要求詩詞歌賦。召人想必容易?!?/br> 呂溱搖了搖頭:“恕我直言,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其他什么,考的終究是人的見識。河北路讀書人又少,又沒有地方游學,見識當然不足。要招人,當然也就比其他地方難了?!?/br> 王贄道:“確實如此。今年朝廷科舉,整個河北路上榜的人數,都屈指可數。一地的文氣,由此可以想見。太尉要在本路招人,實在是難上加難啊?!?/br> 劉幾一時怔住,竟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今年科舉,與往屆都不相同,歐陽修主持,徹底改變了風格。結果河北路的結果非常不理想,上榜人數極其可憐。落榜的人數倒多,只是年初在京城受了刺激,也不愿意報名參軍。再說,落第進士中合適的人,早就在京城入軍校了。 馬懷德道:“雄州治下,本來就多數是兩輸戶,他們不許進入軍校。本朝百姓,人戶又少,讀書人更少,難以抽出人來。軍校招人這種事情,還是看其他州軍?!?/br> 劉幾不死心地問道:“縱然是兩輸戶,現在朝廷有了旨意,不許給契丹輸稅服役了,以后就是大宋的子民。他們也可以的,你再回去問問?” 馬懷德聽了連連搖頭:“太尉,雄州識字的人都沒有幾個,哪里招得人來?——對了,最近我聽下面的人說,夏來逃來的歸正人里,倒是有識字的,不知他們行不行?” “行,行!”劉幾連連點頭?!败娦2皇瞧渌胤?,只要在里面學出來,管他是什么,都可以入軍中當軍官。歸正人南來,正是朝廷該獎賞的,自然是可以入軍校?!?/br> 馬懷德道:“如此,我就回去再讓官吏嚴辦。不過,話說在前面,太尉不可希望過大?!?/br> 劉幾當然知道。河北路本是邊路,又是宋朝禁軍的兵源地之一,民間讀書的風氣本來就不盛。從這里招不識字的兵容易,招識字的軍官可就難了??烧柦?,要補入大量的將領軍官,不可能從軍隊中就把人選出來,必須從民間招讀書人。 又飲了幾杯酒,呂溱道:“太尉,實在沒有辦法,就把要求降一降如何?只要讀書認字,就可以入軍校,無非教的時候難些罷了?,F在還要讀書做策,對于鄉下的讀書人,實在難了些?!?/br> 劉幾想了想,嘆口氣:“我再考慮一下吧。降低了要求,招人容易,學成就難了。學士剛才說的不錯,不管考什么,都是考的讀書人見識?,F在一篇策,就是考他們見識,要求已不高?!?/br> 呂溱是寶元元年狀元,只是不喜與人交往,在朝中是孤臣,未入中樞。他說的是持平之論,劉幾自然知道。既然考的是見識,一旦放寬要求,想學成可就難了。 除去大名府路,河北路依然有二十余萬禁軍,整訓需要大量人才。由于讀書人不多,盡力招人也不能滿足軍中需求,軍官需要從京城補足。劉幾想盡量多招一些,免得水土不服。 飲了一會酒,眾人不再談論軍校的事情,開始議論起最近的邊境形勢。按以前部署,河北路的防務是由四個軍事路,即呂溱、王素、王贄和知大名府路的官員負責。自設了劉幾帥司,防務實際移到了帥司來,其他四路只管未整訓的禁軍。全部整訓,實際他們的軍權被剝奪了。 王素道:“自杜太尉在河曲路連戰連勝,全國禁軍除了河北路之外,實際整訓過一次,只是效果差強人意。這一次河北路整訓,比其他地方的禁軍總是要差上一些?!?/br> 王贄道:“不錯。以前在河北路不知,最近三支整訓過的軍隊來,見了才知道差別?,F在的十五萬整訓過的禁軍,給我的感覺,還勝過三十萬原禁軍?!?/br> 劉幾道:“要想完成整訓,最缺的其是實是軍官。以前的統兵官,整訓后是指揮官,整訓縮編之后還可以勉強湊出來。其余庶務官可就難了。以前軍中的這些事情,都是小校和吏人在管,他們大多都不足以為軍官。要用軍官代替他們,實是太難了?!?/br> 呂溱道:“軍中本就有人做的事,何必去改?就用原來的小校和吏人管又如何?如此,就省了許多功夫。軍校中重新培養人,何其難也!” 劉幾道:“學士不知,小校和吏人做這些事,不是靠官位,而是靠統兵官用他們。離了統兵官,他們就什么不是?,F在軍中不一樣了,這些庶務,以后樞密院和三衙要管起來,他們實在不合適。必須要在軍校學過,熟悉新的軍制,才能夠管好?!?/br> 劉溱道:“杜太尉也是進士出身,不知怎么想出了這些辦法來,煞是為難人。便如從前,一切皆委統兵官,戰事若不力,處罰統兵官,多么簡單明了!” 劉幾道:“簡單明了又有什么用?以前打過多少勝仗?自杜太尉在隨州練兵,三萬多人,去救唐龍鎮,從此連戰連勝。就連契丹國主,也斃于唐龍鎮。事實擺在這里,自然就按杜太慰的來?!?/br> 王素聽了連連點頭:“太尉說的是。任你說的天花亂墜,不能打勝仗,就一切終究是空。自杜太尉帶兵,開拓河曲路,恢復西域,哪樣不是絕世武功?依著樣子整訓了禁軍,輕松滅掉黨項。如果把全國的禁軍全部整訓,想來擊敗契丹,恢復燕云一樣不是難事?!?/br> 劉幾同樣是進士出身,這幾年對外連戰連勝,軍官的地位上來,并不弱于其他人。最重在的,是自杜中宵帶著營田廂軍參戰,從無敗績,戰功是其他人不可以比的。對杜中宵的做法,可以不同意,卻不能夠置疑。實在的戰功,勝于別人的千言萬語。 第202章 不理他們 樞密院里,杜中宵和田況居中而坐。一邊坐著富弼和歐陽修,另一邊坐著趙滋和張茂實。 敘禮畢,杜中宵道:“今日召兩位來,是商量一下如何跟契丹使節交涉。劉幾言,馬懷德以河北路安撫使的身份行牒契丹,幾次去文,到現在也沒有回應。而且據傳契丹境內,正在刺民為兵??雌饋?,契丹人并不打算認輸,而想招兵與本朝對抗?!?/br> 歐陽修道:“一萬兵來,結果一天時間,便就一個不剩。戰果如此,契丹人還不認輸?” 杜中宵搖了搖頭:“不要忘了,自契丹立國,至現在一百五十年,對外從無大敗。特別是契丹對中原,進攻或有不足,防守綽綽有余。從經驗來說,契丹占有絕對優勢,豈肯認輸?唐龍鎮一戰,是碰巧一戰擊斃國主,而后兩帝爭立,契丹人并不認為自己大敗?!?/br> 富弼道:“契丹軍力無敵的時間已經太久了,無論如何接受不了失敗??v然敗了,也要對方低頭認輸才是。還記得契丹跟黨項之戰嗎?數次討伐,契丹占不了多大便宜,但最后還是黨項稱臣認錯,兩國才最后緩和下來?,F在對本朝,讓他們低頭認錯談何容易?!?/br> 趙滋道:“戰力如何,終究是要戰場上打出來。不把契丹打得大敗虧輸,他們不會低頭的。只是本朝這幾年連戰連勝,在雄州大勝的情況下,也不能夠低頭。怎么跟契丹談,要兩位斟酌?!?/br> 張茂實道:“下官兩人奉圣命招待契丹使節,如何去談,還請太尉們示下就是?!?/br> 田況道:“去見契丹使節的是你們,他們什么性情,如何態度,你們才是最清楚的人。當然要問你們的意見,了解見面的樣子,才把事情做好?!?/br> 宋朝和契丹各自向對方派使節,都是一文一武。而且契丹一般情況,是派一個契丹武人,配合一個漢人文人。不同的是,宋朝是文官做正使,契丹則是武官做正使。雙方的使節見了面,如果不是有重要事情談,則武將陪著武將,文官陪著文官,倒也其樂融融。 張茂實是趙禎早夭的嫡兄乳母的兒子,其母入宮的時候,真宗皇帝把他交給內侍張景宗撫養,是張景宗的養子。真宗和趙禎兩人,對張茂實特別關照,一直高官厚祿。民間有傳言,說張茂實是真宗在外的私生子。趙禎當政的年代,這種私生子的傳言特別多,都已經見怪不怪。 按慣例,宋朝的武將副使,是陪著契丹使節吃喝玩樂的,一般不參與國家大事。所以在張茂實的眼里,樞密院有什么話,直接交待就是,不必把自己的歐陽修叫來商量。 歐陽修道:“此次來的契丹副使是翰林學士姚景行,本是進士出身,為人寬厚,倒不是多么難說話的人。只是正使耶律乙辛,極難說話,幾次見面都談不到一起去?!?/br> 杜中宵點了點頭:“看來,契丹朝里,也跟耶律乙辛一樣的看法。這樣吧,你們還是按正常使節去陪伴,如果實在談不到一起,那就不要談了。等到上朝,讓他們不涉及雄州一戰就是。與契丹交涉,就交給雄州的馬懷德好了。仗是那里打的,便就讓河北路的官員去談?!?/br> 宋朝沿邊幾路的安撫使,是跟契丹解決邊境沖突的,契丹有對等衙門。河北路分為四軍事路,所以單獨設一個安撫使,專門與契丹交涉。雄州正處在兩驛路上,安撫使一向由知州兼任。 田況道:“和為貴,你們與契丹使節見面時,不要咄咄逼人。一些話語可以由著他們說,只要不傷朝廷威儀,不要圖一時口舌之快?!?/br> 歐陽修道:“太尉,此次是契丹敗了,一萬兵馬全軍覆沒。卻不想那個耶律乙辛,相見時一直口吐惡言,倒像是他們剛剛大勝一場一樣。若只是陪著他們解悶,只怕不好做?!?/br> 杜中宵道:“契丹人不在雄州一戰上松口,那你們與契丹使節就沒有正事談了。不談正事,還有什么爭執?契丹使節若說起此戰,你們把話題繞開就是??磥泶耸虏荒苌屏?,且靜觀其變吧?!?/br> 歐陽修和張茂實一起拱手稱是。話題不涉及雄州一戰,那就只剩下吃吃喝喝,這差事容易許多。 杜中宵又道:“還有,嚴禁契丹使節出都亭驛!只要出門,必須要朝廷恩準才可。包括契丹使節帶的傭人,一樣要都亭驛派專人跟著,不許他們四處隨便走動,不走買禁物。切記!” 歐陽修拱手:“太尉吩咐的是,下官記住了?!?/br> 又談了會閑話,確認跟來的兩個使節沒什么好談的,歐陽修和張茂實便告辭離去。 兩人離開,田況對杜中宵道:“現在看來,契丹不準備低頭,雄州一事該如何處置?” 杜中宵道:“已命雄州,治下的兩輸戶自此以后,不再向契丹納賦服役,且看契丹人如何應對。說來說去,契丹人在戰場上面輸了,一時之間又無法找回來,想讓我們讓渡些好處給他們而已?!?/br> 田況道:“若只是給些好,此事便就過去,倒不妨試一試?!?/br> 杜中宵搖了搖頭:“世間哪有打仗勝了還去賠禮道歉的道理?黨項會如此,是因為小國寡民,贏了一次兩次,不妨礙契丹人下年接著攻來。兩國交戰,契丹敗十次都沒有什么,黨項敗一次,可能就要亡國了。本朝豈是如此?契丹就是傾國之后南來,也無非是再打一場?!?/br> 富弼道:“自數年之前,杜太尉救唐龍鎮,這數年來朝廷對外向無敗績。此時士氣正盛,如果向契丹低頭,必然影響軍心。此次已經大勝,更加要對契丹強硬到底?!?/br> 田況一時不語,過了一會,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自杜中宵開拓河曲路,這些年來,宋朝打了多少仗?朝中許多大臣,都覺得戰事太多,應該緩和幾年。奈何每次戰事,都是宋朝大勝,主戰派的士氣越來越盛,想要緩和,根本就沒有朝臣支持。田況便是如此,不想再打下去了。 元昊叛宋時,夏竦被任命為陜西路經略使,特辟田況為判官。自那以后,田況在西北,參與了對黨項的多年戰事。那次戰爭,宋朝用了渾身力氣,還是奈何不了黨項。后來范仲淹和韓琦到了西北,采取了許多措施,也不過是使黨項不敢進攻而已。田況身處其中,對戰爭從心底反對。一旦獲勝,就想著借勝查與敵方盡快談判,能有個好條件,已經千好萬好。 杜中宵不同,自帶兵救唐龍鎮,打了多少勝仗?敗契丹,敗黨項,一直收復西域,未逢一敗?,F在入主樞密院,想的是恢復燕云,甚至更大勝果。此次在雄州,小試身手,結果契丹一敗涂地。這正是要擴大戰果的時候,怎么會自降身份與契丹言和?契丹不付出巨大的代價,根本就不會有和談。至于爭取和平為禁軍整訓留出時間,杜中宵更愿意在與契丹的戰事中整訓,省卻許多麻煩。 戰爭已經開始,而且是契丹人引起的,哪有那么容易結束?契丹人的手段,無非是戰爭威脅,現在的宋朝早已經不怕開戰了。 第203章 給錢 雄州后衙,馬懷德與張岊坐著飲酒。兩人都是武將,這些日子接觸,脾氣相投,時常閑談。 飲了幾杯酒,馬懷德道:“樞密院移文,說與契丹的事,不再與京城的契丹使節談了。只是讓我以安撫使身份,與契丹交涉??纯淳鸵^年,今年不太平啊?!?/br> 張岊道:“此次與契丹交手,依我看來,其軍力也不見得有多強悍。慢說現在軍中不同,就是以前的禁軍,也不差于他們。契丹人如此強硬,不知憑的什么!” 馬懷德笑道:“太尉,契丹人憑的是騎兵,而且是大量騎兵。契丹兵力,自是以其國主身邊的行宮兵馬為主力。有十余萬人,全為騎兵,甚是精銳。所以契丹作戰,大戰向來國主親征,其余將領無法指揮行宮兵馬。其余各部,一旦點集,尚能有數十萬人,也為騎兵。只有燕云之地,才有步兵。數十萬騎兵縱橫來去,行進快捷,如何阻擋?” 張岊道:“只要知道了契丹人的行軍路線,派兵馬預加阻截即可?!?/br> 馬懷德搖了搖頭:“現在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若是以前,是做不到的。契丹人入寇,其游騎到了京東路,朝廷還不知其主力在哪里。往往數日之間,便就越過數百里,端的是不飄忽不定。那個時候朝廷可沒有現在這么多騎兵,只能緊守要地,任契丹人如入無人之境?!?/br> 張岊想了想,點頭道:“也是,杜太尉未取河曲路時,朝廷無馬,實在難以對付。不過,現在可是不同了,朝廷不缺馬,騎兵充足,契丹人再難如此?!?/br> 馬懷德道:“話是不錯,可一時之間契丹人未必能夠接受這些。哪怕知道現在不是以前,但在潛意識里,還是認為本朝是以前那個缺馬,并且兵力不強的國家。一時敗了又有什么?惹得性起,他們只要點起大軍來,必能縱橫中原。你說,契丹怎么會服軟?” 張岊道:“可這些年,契丹兩帝相爭,對本朝態度還算恭順啊?!?/br> 馬懷德笑道:“兩帝相爭的時候,重元和洪基都是征集的云州和幽州兵馬,契丹的各部,都在一邊看著呢。就連行宮諸部,也都被耶律仁先帶到了上京,沒有參戰?,F在洪基大局已定,全國兵馬盡在其掌中,怎么跟那個時候比?再者說,那時契丹恭順,本朝也有意不惹契丹,當然就一團和氣?!?/br> 張岊是府州人,參軍時正是與黨項作戰的時候,軍事生涯基本是與黨項作戰。直到杜中宵到了河曲路,他才接了竇舜卿所部,對契丹軍隊不熟。那一天殲滅耶律佛奴,感覺契丹軍隊也并不怎樣。自己的步兵硬沖上去,面對著契丹騎兵,依然保持了陣形完整。卻不知他所部是當年杜中宵隨州練兵的底子,雖然經過整訓,軍隊中的骨干卻是以老人為主,不是其他軍隊可比。 現在的張岊,帶著這支軍隊已經數年,眼光早已不是當年可比。在他的眼里,契丹軍隊根本就算不上強兵,與自己所部相差甚遠。 馬懷德知雄州數年,對契丹軍隊了解較深,自然不會跟張岊一樣。 說一會閑話,馬懷德道:“朝廷旨意,河北路原有的禁軍,都要到河間府整訓。前些日子,我與其他各路都部署見劉太尉,太尉言,軍校里民間報名的人數太少,要我們多招些人來。奈何雄州是邊州,就沒有多少讀書人,治下又多是兩輸戶,哪里招人去?” 張岊道:“現在兩輸戶不向契丹納賦了,還不算本朝百姓嗎?他們參軍,應無大礙?!?/br> 馬懷德道:“太尉倒是說,兩輸戶也可以入軍校??赡阆?,這些兩輸戶以前朝廷和契丹都防著,他們讀書根本就沒有用處,又有什么能招?若似以前,考較的是弓馬武藝,倒是可以招人?,F在入軍校卻要制一篇策,識字都沒幾人,哪個會做什么策論!” 張岊點了點頭。他當然明白,自己是在領這支軍之前升的官,如果在杜中宵軍中,憑著這文化水平可做不到今天。自帶了這支軍隊,很是學了些日子,才慢慢適應。雄州這里,讀書識字的人都不多,哪里能招人到軍校里去。那一篇策,總要有些見識的讀書人才可以。 見馬懷德在那里嘆氣,張岊道:“知州,無非是盡人事聽天命罷了。既然治下讀書人少,不如給的條件優厚些,看看能不能招到人。若是不行,那就無法可想了?!?/br> 馬懷德道:“軍校里學出來,便就可以入軍中做軍官,這條件還不優厚?” 張岊聽了就笑:“如果學不出來呢?現在雖是農閑,可雄州境內正修著鐵路,許多事情做,每日里都是錢。去河間府一趟,來回怕不是要十天?算一算,許多錢呢?!?/br> 馬懷德愣了一下,自己倒是忘了此節。工地那里,讀書人能寫字記賬,活又不累,錢又不少,縱然有幾個讀書人,怎么會放著到手的錢不要,去考什么軍校呢?縱然官府不要路費,去河間府一趟,對于這些人來說,就少賺了近十日工錢。 想了一會,馬懷德道:“工地上做工,一日可賺多少錢?” 張岊道:“我聽人說,中書催鐵路催得緊,最近工錢又漲了。做重活的,跟寫字記賬的,工錢比別人多一些,一日有一百五十文。做輕活的,一日也過百文。當然,除了工錢,工地還管他們吃住呢?!?/br> 馬懷德點了點頭:“一日就要一百五十文,到河間府算十日路程,就要一貫五百足文。這可不是小錢啊,人少還罷了,有幾百人,就要出去幾百貫錢?!?/br> 張岊聽了笑道:“知州,雄州這個地方,能讀書識字的,有沒有幾百人?” 馬懷德笑道:“倒是沒有。據我所知,除了在衙門做事的,還有州城幾個掌柜,全州的讀書人就不多了。不要說幾百人,有幾十個,也可向劉太尉交差了?!?/br> 說到這里,拍了拍手道:“劉太尉實催得緊,實在不行,破費百十貫錢,招些人去算了。劉太尉那里招不夠人,逼我們逼得急,把人送去了,他還能說什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