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379節
杜中宵笑道:“當然不容易。此次軍改,對于樞密院,對于三衙,對于下面的將帥,都不亞于打一場大戰。此事做得好了,從此禁軍大變,再不是從前樣子。如果做得不好,不只是我們幾個,全國不知多少人要倒大霉!所以此事,只許成功,不許失??!” 陳旭道:“世上哪有必然成功的事,就是打仗,也沒有必贏的?!?/br> 杜中宵道:“可此事就是如此,只能成功,一旦失敗,朝廷受到的影響太大。這一兩年,大家不要想有輕松的日子過,政事繁雜,比打仗更累也是正常?!?/br> 田況道:“前幾日我與杜太尉一起,與圣上議論此次軍改。說得細了,覺得處處都不容易。你們現在面對的,還只是樞密院事務,后面還要加上各軍。數十萬禁軍的軍改,有多少事情?就只是軍中的人員變動,就有數千人,考慮多少事情?” 李復圭道:“數千人這么多?天下大小使臣,也不過數千人?!?/br> 田況道:“整訓之后,將領比之以前多了數倍,數千人還算多嗎?也就是現在錢糧多收,朝廷有錢發俸祿,如若不然,就只是增加的將領,朝廷就不敢全部整訓?!?/br> 幾個人一起點了點頭。按照整訓后的制度,軍官將領不是以前可比,多出數倍。如果不是這幾年朝廷收入增加,連俸祿都發不起。 現在宋軍的大小使臣不足萬人,其中還有許多不在軍中,而只是武階官。禁軍八十余萬,算起來官兵的比例差不多一比一百。實際上軍隊中,只有營指揮使以上才算將領,都頭都可能無階,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整訓之后,營指揮使已經是中級軍官,下面還有好幾階呢。再加上軍中效用,各種庶官,官兵比例一下子提高了數倍。僅僅這些軍官將領,就夠人頭痛了。 杜中宵道:“以前軍中,除了將領之外,還有許多無階小官,還有小校,數目繁多。其實這些人每年花的錢,也不比軍官少。以后軍中除了兵員之外,就只剩下官員和效用,其余名目一切免去。如此軍官自然就多了,但條理更加清晰。其中好處,河曲路數年,可以看出來?!?/br> 李復圭道:“太尉說的不錯。原來禁軍中小校和效用,數量實在是多。他們費的錢糧,不比軍官差多少。更不要說由于沒有專職的糧草官,統兵官貪軍餉的事情不少,實在一言難盡?!?/br> 李璋道:“軍中除兵員外,只余軍官和效用,統兵官的權力就削弱許多?!?/br> 杜中宵點頭:“不錯,以后統兵官沒有那么大權力了。軍中有副職,還有庶務官,各種權力皆有專職軍官,統兵官的這個統字就有些名不符實了。沒有辦法,現在作戰,不只是靠著統兵官勇猛,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作戰,如何指揮,要的是知識,不比從前?!?/br> 田況點頭道:“這幾個對外戰事,凡是河曲路大軍參與的,一切順利。其余軍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特別是軍中用槍炮,跟以前不同,指揮者最重要的是有知識,而不是勇猛?!?/br> 李璋道:“可軍中將領,許多人大字不識,如何能夠勝任?” 杜中宵道:“軍中識字最主要的是看懂各種公文,又不是詩詞歌賦。只要用心,一年時間足夠學會文字,學不會的也沒必要在軍中為將。從隨州到現在,軍中編了許多種字書,現在已經非常實用。整訓時會有專門教人識字的,按以前經驗,一年時間就能粗通文字?!?/br> 趙滋道:“學識字,最重要的是邊學邊用。如果學了識字,數年不用,很快就忘光了。以前在隨州時候,也沒有合適字書,軍兵學了識字,也找不到書讀。在河曲路這幾年,太尉找人編了許多小書,民間可是流行著呢。軍中備一些,讓不識字的人學了識字,便就有這些書讀,學得更快?!?/br> 河曲路編的小人書早已傳到京城,還有不少盜版,在民間賣得極好。李璋知道此事,自己也曾經看過,點了點頭。軍中教識字,注重實用,不是用的各種韻文,更加不是詩詞歌賦,而是身邊小事,或者公務實用的編成文字。學了這些之后,沒有合適讀物,還是很容易忘。有了小人書就好多了,識字之后可以觀覽,軍兵有了興趣,學得更快。 田況舉起酒杯道:“總而言之,接下來的這幾個月,必然極為忙碌。不只是軍中忙,我們這些人更忙。特別是我和張、曾兩位副使,對于河曲路大軍并不熟悉,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且飲一杯,望接下來的日子諸事順遂。忙一忙沒有什么,不要出岔子?!?/br> 眾人舉起酒杯,一起一飲而盡。杜中宵和富弼在河曲路多年,對軍事務并不陌生。田況、張昇和曾公亮不同,他們哪怕是曾帶過兵,也跟現在不同。軍制改革,他們一樣要學。 此次整訓,最缺的就是人才。不只是軍中缺軍官和將領,朝中也缺官員。 放下酒杯,李璋嘆道:“要我做機宜,唉,這幾日我看一下,與以前的機宜文字完全不同,不知道該從哪里做起。若說學,我學的可是多了?!?/br> 杜中宵笑道:“太尉不必憂心。有外面的將領和官員回來,一切照章辦事就好。幾個司當中,就數機宜要新立的章程最少,而且人員也不缺,太尉安心?!?/br> 李璋搖了搖頭,沒有說話。他當然知道,自己做這個職位,最重要的原因,是與皇帝的關系。作為趙禎的表弟,最受信任的人,主管機宜,可以讓皇帝掌握軍中最核心的機密??墒亲约弘m然統兵多年,卻不是從基層做起來的,也沒有出外為主帥,對這些實在不熟。要想去學,必然比其他人辛苦??勺约河植浑y推托,趙禎對此次軍改,要一切都掌握住。 第151章 畏難的營田軍隊 四月初,以李參提舉荊湖南北路營田務兼常平倉,以向綜知澧州,以馮文顯知鼎州,以王罕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正式開發兩湖。第一批裁汰禁軍,營田三州。一時之間,京城變得沸沸揚揚。 謝能與幾個將領聚在一處小酒館里,議論著此事。他們所部的十幾個將領,因為不愿再入軍校,朝廷已經決定派到荊湖營田。 陳超道:“聽說荊湖那里,遍地沼澤,到處都是毒蟲,哪里似京城這般繁華!更不要說,此次去的地方,就離著蠻山不遠,時常有蠻人作亂。依我說,這不是發配邊疆么?” 謝能道:“有什么辦法?小的時候阿爹沒有逼著多認幾個字,現在沒心情學了,只好去營田?!?/br> 楚南峰放下酒杯,對謝能道:“指使,你在黨項時是立了軍功的,現在官階上去,當然不怕到荊湖去。到了那里,手下千百人,也不會干活,沒人管著更加逍遙自在?!?/br> 謝能連連搖頭:“你胡說什么!聽說此次營田,可跟平時不一樣。哪些人分到什么地方,一年要開多少田,要交多少糧食,都是有數目的。做的好的,自然有賞賜。如果做得不好,懲罰也輕不了。除非官職高到朝廷養起來,不然怎么好過?我們這些低級將領,正是要做事的人?!?/br> 陳超嘆了口氣:“說來說去,就是我們官階太低,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到荊湖,終究要做事。真是上世命苦,就沒有個舒舒服服的職位給我們做?!?/br> 幾個人一起搖頭,舉杯飲酒。 此次營田,雖然朝廷說了許多好處,俸祿不變,錢糧照領,大部分人還是不愿去。只有一些在軍中生活艱難的底層士卒,歡天喜地。甚至有的人呼朋引伴,相約一起去荊湖。特別是四五十歲的老卒,對此事最為熱心。他們年齡到了,在軍中沒有一官半職,便就要受人排擠。去營田,靠著自己雙手掙飯吃,就連子孫生計也有了著落,當然歡喜。 謝能隨著崔宣征討昌移元智,雖然讓昌移元智逃脫,終究平息了叛亂,立了軍功,升了官職。不過他自小大字不識,對于讀書也沒有興趣,進軍校便就如坐監一樣。此次全軍整訓,不像上前,能夠蒙混過去。沒有辦法,只能荊湖營田。 京城萬般繁華,更不要說許多禁軍的家就在這里,哪個愿意去荊湖?只是沒有辦法,此次營田是軍在京城重新編制,成建制地前去。甚至除役都不可以,不能進軍校學成了出來,就必須到荊湖去。 飲了幾杯悶酒,楚南峰嘆了口氣:“怎么如此命苦!去年我有了兒子,今年就要去荊湖,這是什么日子!荊湖一帶,自古就是大澤,瘴氣遍布,哪里是人住的地方!” 陳超道:“江陵繁華不下于中原,怎么就瘴氣遍布了?我聽人說,那里河湖眾多,又多山,毒蛇猛獸多,卻沒有瘴氣。不是不能住人,不過要開田出來,實在千難萬難——” 謝能不屑地道:“無非是把荒地耕出來,種上莊稼,又難在哪里?京西路營田,開出來的一兩年就都是好地,那些營田廂軍不知多么快活!” 陳超連連搖頭:“指使,荊湖與京西可不同。你道以前營田,為何只到襄州?因為再向南,就多河湖,沼澤遍地,營田就難了??刹皇前鸦牡亻_出來就可以了,那里要先排水,重修河湖,才能夠開出能種莊稼的耕地。京西路許多地方種麥,荊湖不同,那里只能夠種稻?!?/br> 謝能聽了不信:“天下間有什么地方,那么多水澤?便如開封府,向稱水澇,也不過是夏天的時候雨水排不出去,過不幾天自然就消了。荊湖兩路,難道比開封府更加水澇?” 陳超連連搖頭:“哥哥,不是一回事,怎么比較?你聽沒聽過,古時有云夢大澤?云夢澤說的就是荊湖,那里的河道縱橫交錯,湖陂一座連著一座,開封府怎么比?” 謝能和楚南峰兩人對視一眼,有些不信。他們自小長在開封府,出外作戰,不是河北就是陜西,比開封府更加干旱。河湖遍地的地方什么樣子,可想象不出來。 都堂,李參與向綜、馮文顯和王罕拜見宰執。見過之后,他們就要坐火車到江陵,向后南下。 王罕是王珪的叔父,年紀最大,須發盡白。行過禮后,與其余人一起落座。 文彥博道:“荊湖路產牛,已經命轉運使司和所在的州縣,從民間收買耕牛。你們南下,經過葉縣的時候,下車去鐵監走一走。與他們商量好,要哪些農具,多少數量,提前早早制造。地方營田,一少不了牲畜,再一個就是要有耕牛。種子由轉運使司調撥,南方地暖,端午的時候可以種稻?!?/br> 李參拱手:“多謝中書想得周全。只是現在已經四月,到端午節,也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今年能種多少,著實是難說得很。今年去營田的人,口糧還要仰仗朝廷?!?/br> 張方平道:“可以從江西路和兩浙運糧過去,今年的口糧不必發愁。不過,今年大半年,你們可以及時平整田地。到了下年,口糧就要自足了?!?/br> 李參拱手稱是。 王罕道:“澧州、鼎州、潭州,地近蠻山,多有蠻亂。大軍前去,雖然只是營田,必然還是會引起蠻人猜忌。一有蠻亂,又要平亂,又要種田,口糧自給也不容易?!?/br> 韓琦道:“有了蠻亂當然是另外一回事,朝廷自會酌情給予錢糧。雖然不再屬于禁軍序列,平蠻時的軍功依然會被計入,賞賜一切不少。這一點你們盡管放心,到荊湖營田,只是那些禁軍將士不適合再在禁軍待下去,錢糧不會少,該有的一切都有?!?/br> 杜中宵道:“因為營田,所以去荊湖的軍隊轉為廂軍,只是編制如此。圣上恩準,錢糧待遇一切不變,禁軍出來的將士到死都不變。你們可以曉諭將士,去兩湖營田,總比到前線打仗容易多了?!?/br> 王罕道:“兩湖地區一下多了幾十萬人,不是小事。后續心起波瀾,朝廷應該早早做好準備。前年還有蠻亂,此次大軍去了,只怕蠻人還會生事。還有,三州營田,必然要與蠻人有沖突,該如何?” 杜中宵道:“凡是營田地域的蠻人,一律編戶齊民。他們可以依然種田,也可以入營田務種田,悉聽自愿。營田務和這些地方的蠻民,免三年賦稅,不聽者依律治罪?!?/br> 王罕點了點頭,沒有再說什么。平蠻亂是安撫使的職責,他要問清楚朝廷政策。以前荊湖兩路很少設安撫使,都是由轉運使兼管。此次營田,必然與蠻人沖突,特設了安撫使。 第152章 諸事皆難 出了皇城,王罕道:“此次朝廷甚是堅決,只盼后邊給錢糧的時候,不要小氣?!?/br> 馮文顯搖了搖頭:“那可說不好。說是到兩湖營田,可最先去的地方,是澧、鼎、潭三州,正是蠻亂最多的幾州。只怕我們到了那里,不等開田,就先與蠻人作戰?!?/br> 李參道:“此事難免。為何要先到這三州?就是因為開發兩湖,必然與蠻人沖突,去這三州給蠻人一個下馬威。再者現在已經四月了,今年沒有多少作物可種,正好可以平亂?!?/br> 看看天色,李參道:“明日乘火車離開京城,現在天色還早,我們尋個酒樓飲杯酒?!?/br> 此次去荊湖,四人同氣連枝,沒人有異議。出了皇城,就近到了鐵屑樓。 也是巧合,這四個人都不是進士出身,以恩蔭入仕。除了李參,其他幾個都是武階。當然,用他們到荊湖去,主要考慮的就是應對蠻人。進士出身的官員,除了少數,大多不適合帶兵。 選了一個臨窗的閣子,四個人坐了,叫了酒菜。 看著窗外的景色,李參道:“這個季節,桑椹上市,青杏還小,正是一年的好時候。此去荊湖,數萬大軍,排水澤,開荒田,可不是個容易的差事?!?/br> 王罕道:“樞密院和政事堂說了,提舉只管營田務和常平倉,凡有蠻亂,是安撫使司平定。只是營田倒還罷了,無非辛苦一些,平蠻亂可不是小事?!?/br> 向綜點了點頭:“正是如此。澧州轄四縣,澧陽和安鄉兩縣地處平原,人口不多,有地可耕。石門和慈利兩縣,本就是蠻地,群山連綿。大軍進去墾田,蠻人會坐視?” 馮文顯道:“怕些什么!蠻人敢作亂,調大軍剿平就是。此次營田的軍隊,朝廷允帶少許火槍,裝備刀槍,還怕蠻人?平定了那些地方,才能安心種田?!?/br> 李參搖了搖頭:“澧、鼎二州西接辰州,便如化外,去了必然有蠻亂。禁軍現在整訓,縱然兩湖出了亂子,也只能我們自己平定。說是我只管營田,可兵都被抽去平亂了,還開什么田?” 正在這時,店里上了酒菜來。四個人一起飲了一杯,吃些菜,說些閑話。 王罕道:“現在鼎州和潭州,無非是梅山蠻。這蠻族分布得廣,幾乎年年有亂子。等到去了,不下重手懲治,必然不安生。此次到兩湖的軍隊,朝廷沒有安排,我們還是小心一些。攢得人多了,再分到各州去。而且當年杜太尉在京西路營田時,都是數州連片,營田務連在一起??v然有些小亂子,營田務的人多,很快就平定了。如果分散,反倒易為蠻人所乘?!?/br> 李參道:“我預計圍著洞庭湖墾田。初期去的人,分置于澧陽、安鄉、武陵、辰陽、沅江諸縣,以及潭州的益陽、湘陰等縣。如此營田務連成片,人口居住集中,不怕周邊蠻族?!?/br> 王罕點了點頭,與眾人飲了一杯,道:“劃為營田的地方,原有的民戶怎么辦?” 李參道:“參照當年杜太尉營田的辦法,把他們的土地買入營田務。如果營田務的地方,間雜著民戶,對后來非常不利,必然有沖突?!?/br> 向綜道:“買民戶土地,可不容易,易起爭執?!?/br> “那就只有痛下手段,不賣的就遷到其他地方去,別行劃地。營田務的土地不連成片,與民戶雜在一起,必然多紛爭。特別是田開好了,地方土豪必然爭占,那時更加麻煩?!?/br> 此事李參顯然想得清楚,說得斬釘截鐵。兩湖雖然閑地多,但土著也有不少。要開墾荒地,特別是營田務動輒數萬人,想連在一起,就要處理一些土著??偟脑瓌t是贖買,凡是在營田務劃定的地域內的人家,土地全部由營田務買入,人員入營田務。如果不愿意,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劃空地交換,營田軍給予一定的錢物??偠灾?,李參設想的營田務,應該與地方區隔開來。 馮文顯搖頭嘆道:“如此,地方必然多事。我們此去,還真是不太平?!?/br> 幾個人一起點了點頭,舉起杯來,飲了酒各想心事。澧州和鼎州屬于荊湖北路,潭州則是荊湖南路的首州,王罕作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管不到兩州。不過,兩湖蠻亂,最主要的就是在南路,特別是潭州附近的梅山蠻。梅山以西以南,都是連綿大山,山中的蠻族數量眾多,而是同氣連枝。往往一州叛亂,迅速就擴展到數州,范圍甚至覆蓋周邊的廣南西路和夔州路,治理非常困難。 潭州長沙郡,就是后世的長沙,杜中宵前世這里是漢族的核心地區。這個年代可不是,周邊的蠻族很多,潭州形同邊郡。洞庭湖周邊可開發的土地很多,但不太平,營田并不容易。 此次營田之所以從這幾州下手,與幾個人估計的差不多,著眼還是在先平蠻亂。沒有大軍進駐,蠻人的sao擾就不會減少。他們本身不服王化,分布在群山之中,不稅不賦。而且本身有土王,一旦有機會就作亂,搶掠州縣。軍隊進剿,蠻人便就躲到山林里,等到軍隊撤走又出來,過幾年還是老樣子。 沒有周邊地區的開發,那些地方不支持軍隊久駐,最后只能妥協。而因為蠻亂,澧、鼎、潭三州也少移民,許多土地沒有開發,形成惡性循環。此次三州營田,就是為了形成外圍開發據點,而后軍隊逐漸進入山中,把山中的蠻民變成編戶,徹底開發出來。 山中蠻民,大多都還處于刀耕火種的時代,生活相當困苦。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不是山外的人過得好了,山中的蠻民就會主動歸化。實際上他們大多都是歸屬于一些土王大戶,類似于奴隸,對于山外的世界也不熟悉。朝廷不主動進攻,那些地方就很難改變,大山限制了山外人的腳步,也限制了山里的人的眼界。他們處于另一個世界,大軍不進去,雙方的溝通就很少。 杜中宵規劃的兩湖營田,主要是圍繞洞庭湖,分為湖東湖西。權衡過后,首先開發湖西,本就是乘著軍隊新被裁汰,還有戰力,平字蠻亂為主。 李參飲了酒,道:“想平蠻亂,要緊的還是要營田。只要營田務在那里扎下根來,周邊能夠足兵足糧,蠻亂也就起不來了。只是禁軍的士卒,許多數代都不知稼穡,并不容易?!?/br> 王罕輕撫須髯,道:“提舉此話說的是。禁軍士卒許多是世代為兵,一兩百年活在開封城里,哪里還知道種田的事情。耕牛、農具、種子,朝廷都可以供給,可種田的手藝沒有辦法。杜太尉在京西路營田的時候,編的有種田的冊子,提舉最好帶一些?!?/br> 李參苦笑搖頭:“知州,這些裁汰下來的士卒,本就是不愿進軍校學習的,他們哪里看得進書?此事只能心中有數,找些人去教了?!?/br> 聽了這話,其他幾個人一起苦笑。禁軍雖然也有老弱,但與百姓比起來,身體并不差。百姓能做的農活,營田的軍隊當然可以。但是,他們有力氣,卻不知道怎么做。插秧耘田,這些禁軍能行嗎? 第153章 有人來,有人走 新曹門附近的軍營,聚著新招來的士卒。有的人誠惶誠,站在一邊想心事。有的人興奮異常,東張西望,看著周圍風景。幾個將領帶著效用,在那里查看名冊,勾稽人數。 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興奮地看了看四周,對身邊的人道:“敢問兄臺高姓大名?家在何處?” 另一個人冷冷地看了看少年,道:“你自己怎么不說?” 少年拱手:“在下孫衍,齊州人氏,今一十八歲??戳税裎?,軍中招兵,竟然就過了?!?/br> 另外兩人勉強道:“我是崔樂,這一位是丘海成,俱是汝州人。也是此次招兵,一起進來?!?/br> 孫衍道:“見過二位。聽說現在從軍只是五年時光,還月月有錢發,著實是不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