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節
他熟門熟路來到張若蘭院子里,遠遠地,透過枝葉縫隙,看到張若蘭正坐在書桌前,低頭書寫。 朱翊鈞好奇,又落到窗外,見那紙上寫著:“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愿襲芙蓉裳?!?/br> 這是蕭繹的《采蓮賦》,還有前兩句:“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br> 突如其來的說話聲,驚擾了張若蘭,提筆時一點墨漬滴落在宣紙上,立時暈染開來。 張若蘭趕緊放下筆,來到窗前,斂襟行禮:“陛下又無聲無息的來?!?/br> 正值傍晚,夕陽染紅層云,赤霞滿天。 朱翊鈞翻身進屋,走到書桌前,借著紙上一點墨漬,三兩筆繪出一朵蓮花。 張若蘭偏頭,端詳片刻,笑道:“好像少了點什么?!?/br> 于是,她接過筆,在蓮葉上點綴一棵瑩瑩露珠,渾然天成,栩栩如生。 張若蘭放下筆,抬頭欲要說什么,卻望進朱翊鈞眼里,立時面色緋紅,說不出一個字,迅速轉過身去。 朱翊鈞上前一步輕聲問道:“想說什么?” “陛下,陛下今日怎的又來了?” 朱翊鈞說:“我來給你送禮物?!?/br> “送禮?” 朱翊鈞道:“張先生說,那玉墜通透無瑕,乃是緬甸翡翠的一種,埋藏極深,難以開采和打磨。在你出生那年,他偶然得之,便將其送給你,自那時起,你從不離身?!?/br> 經他這么一說,張若蘭更覺難為情,頭又低了幾分。 朱翊鈞拿出個東西垂在他眼前:“正好,我這兒也有一樣從不離身的東西想送給你?!?/br> 張若蘭抬眸望去,驚得說不出話來。 年輕的官員或許不知道,但歷事三朝的老臣都認得,那是朱翊鈞百日時,世宗所賜赤金累絲流云百福長命鎖。 張若蘭搖頭:“先帝所賜,我不敢收?!?/br> 朱翊鈞塞她手里,轉身就走:“我回宮了?!?/br> 說完,他又跳窗而去,張若蘭站在窗邊,望著他的背影,眨眼間就不見了蹤跡。 到了門口卻見外面停著一頂官轎,不是張居正的轎子,朱翊鈞好奇,蹲在墻頭看了一會兒,從里面走出來的,是禮部侍郎許國。 他登門拜訪張居正,卻吃了個閉門羹,張居正明明在府上,卻閉門謝客。 等許國走后,朱翊鈞讓劉守有上門打聽,劉守有卻道:“不用上門打聽了,我知道陛下想知道什么?!?/br> 自從朝中大臣知道陛下心意已決,要立張小姐為皇后,張府可謂門庭若市,一開始,張閣老還客客氣氣把人請進去,規勸的人多了,他不勝其煩,便閉門謝客。 朱翊鈞道:“這些日子,來過張府的官員,給我個名單?!?/br> “是?!?/br> 這份名單還頗讓朱翊鈞有些意外,連隆慶二年的狀元羅萬化也名列其中。 狀元怕是在翰林院呆膩了,想到地方去歷練歷練。 回去之后,朱翊鈞一大早就把張居正宣來文華殿,哪怕是別的講官進講,也要元輔先生陪在左右,直至下班時分,才肯放他出宮。 就差把張居正的辦公桌搬到文華殿去。 立后之事,朱翊鈞與大臣僵持許久,雙方均不肯讓步。大臣們上疏勸他立后,他一心只娶張若蘭。大臣們反對他娶張若蘭,他也不著急,那就先放一放。 大臣們想要把張居正作為突破口,奈何張閣老日理萬機,白天伴駕,晚上身體不適,需要靜養,除了申時行、余有丁等少數幾人,其他人連他的面都見不上。 時間一長,倒是皇太后著急了,她急著抱孫子,皇帝明年年底就二十了,大婚必須在他二十之前舉行,至于皇后的人選,就按照皇帝的心意來,只要容貌端正、德性純美、勤中禮法,至于是首輔家的女兒,還是庶民家的女兒,都好。 皇太后的態度,徹底打破了皇帝與大臣們的堅持。原本,大臣以為,皇太后必定站在自己一邊,阻止皇帝胡鬧。卻不曾想,這么親而一舉的就妥協了。 想來,畢竟人家才是親母子,哪有母親站在兒子對立面的。 皇太后畢竟是婦人之見,眼里心里,就只有孫子。 幾位上了年紀的御史借此請辭,朱翊鈞一點不含糊,當日就批了,還賜了銀兩,請他們早日回鄉,安享晚年。 官員們早就知道,小皇帝在官員請辭,以退為進這件事上,一點不含糊。 走的都是六七十歲,晉升無望,混日子的老臣??粘鰜淼奈恢?,立刻有年富力強的官員補上,不樹朋黨、不結宗派,埋頭實干,鮮少有官場老頭子的世故和圓滑。 稍微有點政治抱負的,根本不敢請辭,怕一旦走了,就回不來了。 朱翊鈞也不再任何場合提起此事,并下了一道諭旨:凡大小朝會,只議朝政,不談私事。 欽天監算了朱翊鈞和張若蘭的生辰,禮部選出的四百多位秀女,沒有一人比張若蘭的八字更加與朱翊鈞相配。 因此,朱翊鈞特地召見了楊汝常,盛贊他專業過硬,并催促他趕緊把歷法新書編出來,不能耽誤老百姓耕種。 禮部開始準備皇帝大婚的流程,婚期定在次年二月。 朱翊鈞本不打算在此事上花太多心思,都交由皇太后和禮部去籌備,按流程辦就行。想不到,有些人就是要樂此不疲的給他添堵。 又有大臣進言,力勸他大婚不可鋪張,耗費國庫太多銀兩,應勤政節儉,多為百姓著想。 這話說得,好像全天下都在過苦日子,就皇帝極盡奢靡。 朱翊鈞反問對方,這幾年,大明境內何時出現過大面積災害?何地鬧過饑荒,百姓大規模死亡? 這幾年風調雨順,各地糧食產量黏連增長,不敢說全國百姓共同富裕,至少與嘉靖、隆慶時期比起來,稅賦減輕了不少,絕大多數人也能填飽肚子了。 就連困擾大明近百年的流民問題,也通過取消從業限制而逐步解決。 況且,他只是讓禮部按流程籌備大婚,何來鋪張一說。 這些言官,先給皇帝預設一個罪名,再苦苦規勸,以彰顯自己敢于直諫。 無中生有算是被他們玩明白了。 朱翊鈞命吏部挑了個偏遠地區的貧困縣,把這位勸他不要鋪張的御史外放。并下旨,三年內,賦稅征收考核不達標,直接罷免。膽敢欺壓百姓,胡亂增加苛捐雜稅,嚴懲不貸。 如此,沒有人敢再拿大婚之事來煩他。 朱翊鈞給《本草綱目》寫了序,拿給李時珍看。李時珍看過之后,當場跪伏在地,給他磕了三個頭。 他原本以為,朱翊鈞貴為天子,說要給他作序,也不過是一時興起。到時候,會從翰林院找個人代筆。 沒想到,朱翊鈞還真是親筆所作,不但親筆,還一字不落的把他的書卷都看過一遍。 朱翊鈞讓他看過,沒有問題,便讓人準備刊印,再送往全國各州府,以備當地醫者參考使用。 說起刊印《本草綱目》,朱翊鈞又想起個事。當日離京,他曾對陳炬許諾,回京之后,要替他完成夢想——重新刊印丘濬的《大學衍義補》。 正好兌現承諾,他又親為作序。 不久,《世宗實錄》、《穆宗實錄》先后完成纂修,都由他親筆作序。 十月初,朱翊鈞收到一封來自遼東的奏疏,是胡宗憲呈上來的??偨Y來說,就一件事——土蠻派來使者,請求通貢互市。 朱翊鈞看到這封奏章也有些驚訝,當初,連俺答都已經臣服大明,就這察哈爾部,還把自己當達延汗嫡系,誓死不從。 土蠻和俺答不同,當年與俺答通貢互市,是因為有把漢那吉叩關投降這個契機,又有三娘子從中撮合。 就在幾個月前,還伙同其他蒙古部落、女真部落一起,侵擾遼東。 這就扛不住了,主動提出想要與大明通貢互市? 朱翊鈞立即宣內閣首輔張居正,兵部尚書方逢時、兵部侍郎汪道昆、吳百朋議事。 王安剛要領命而去,又聽朱翊鈞道:“把王崇古和殷正茂也叫來?!?/br> 雖然他倆一個刑部尚書,一個戶部尚書,但當年都是領兵打過仗的人,尤其是王崇古,他曾一手策劃了隆慶議和,在處理這件事上,經驗豐富。 朱翊鈞不僅收到了胡宗憲的奏疏,還收到了另一封奏疏,兩個人上奏的是同一件事,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另一個人是遼東總兵李成梁。 胡宗憲在奏疏中表示,既然土蠻主動示好,朝廷不如派人與之談判,若能讓他臣服大明,從此不再舉兵,再好不過,若談不成,朝廷也沒有損失。 李成梁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按照他在遼東多年和這幫蒙古人打交道的經驗,其中多半有詐。 土蠻囂張得很,認為自己的察哈爾部才是北元正統,去年剛修了一部法典,儼然把自己當成了草原上的皇帝。前些年,不斷多次侵擾薊鎮,后來董狐貍等人被捕,朵顏衛被吞并,他找不到機會,又轉戰遼東。 就在今年上半年,他就三番兩次滋擾大明邊境,擄走了不少百姓。 現在又來請求通貢互市,必定沒安好心。 朱翊鈞覺得他倆說得都沒什么問題,一時間難以抉擇。 第281章 張居正也沒有輕易…… 張居正也沒有輕易表態,讓其他幾人先發表意見。 王崇古主張和談,原因很現實,兩百年來大明都沒能徹底剿滅北元殘部,現在就更沒有這種可能了。不如就像對俺答和吉能那樣,早日讓其他部落歸順大明,結束連年戰亂,還邊境百姓安寧。 經過嘉靖、隆慶兩朝的混亂,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革除積弊,整頓吏治,發展經濟。 這段話,雖然王崇古沒敢直說,但也順利將意思傳達給了朱翊鈞。 聽完王崇古的陳述,其他幾人也深表贊同。尤其“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經濟”這一條,深得張居正的心意。 坐在御案之后的朱翊鈞卻不動聲色:“李成梁所說,也不無道理,萬一土蠻并非真心與大明議和,而是借機挑釁又當如何?” 這種事情并非沒有發生過,蒙古人、女真人不學儒家文化,沒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事實上,他們經常在談判的時候,斬殺大明官員。 王崇古說道:“既然是土蠻向大明求和,那在這場和談中,便應是咱們主導。時間、地點、和談使、具體條款都應由咱們來訂?!?/br> 朱翊鈞留下張居正和王崇古:“李成梁,和他手下一眾將領,地方官員,都反對與土蠻通貢互市?!?/br> “以前有過,蒙古人、女真人,故意在馬市挑事,殺害大明官員?!?/br> “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過,我覺得李成梁的擔心不無道理?!?/br> 這事兒張居正清楚,上一世,正因為反對的人太多,尤其是李成梁反對,此事連拿到朱翊鈞跟前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而這一世,有了朱翊鈞救下胡宗憲這一段機緣,事情 其根本原因除了一些大臣以天朝上國自居,不愿與蠻夷修好之外,也擔心土蠻狼子野心,不是真心歸順大明。 此時,王崇古上前一步,向朱翊鈞躬身一揖:“陛下,這是徹底平息與蒙古兵戈的大好機會,萬不可錯過?!?/br> 說到這里,王崇古抬頭看了一眼朱翊鈞,神情復雜,似是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