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節
朱翊鈞一愣:“這和祖宗基業有什么關系?” “早一點立后,早一點誕下龍嗣,早一點立儲,這是國本?!?/br> 朱翊鈞最不想聽這個話題:“好好,我知道了?!?/br> “那你何時來慈寧宮?” “再說吧?!?/br> 太后不肯放過他:“再說吧是什么意思?” 朱翊鈞正要說話,他的救星來了。陳炬快步從遠處走來:“陛下,兵部尚書王崇古求見,有要事啟奏?!?/br> 朱翊鈞趕緊向皇太后告辭:“兒臣得空就去慈寧宮向母后請安?!?/br> 他說完轉身就走,太后在后面問:“唉,什么時候得空?” 朱翊鈞恍若未聞,走兩步卻又倒了回來,招呼潞王和瑞安公主:“你們倆也去文華殿,把師傅留的功課做了?!?/br> 他又看向太后:“得空就去?!?/br> “……” 他現在已經親政,太后除了念叨他兩句,也奈何不了他,只能由他去。 王崇古帶來的是福建那邊的消息,因為海賊內部發生分歧,林阿鳳的部下蔡德、李瑞奇,陳木童等人接受了朝廷招降。胡守仁率領福建水師攻下澎湖、基隆諸島。林阿鳳率領三十艘艦船,連夜逃往海上。 朱翊鈞問王崇古:“怎么逃的?” 王崇古躬身回道:“林阿鳳在海上盤踞多年,對周圍海域和海上氣候十分熟悉。他逃跑后不久,海上風浪大作,不利于追擊,胡守仁為了眾將士安危,及時撤回了澎湖?!?/br> 朱翊鈞皺眉:“意思是,追不到了?” 王崇古道:“他若逃往南洋,恐怕追不到了?!?/br> 朱翊鈞點點頭:“天氣不好,追不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算了,不追了,由他去吧?!?/br> 事實上,這是胡宗憲與林阿鳳早已約定好的。雙方實力懸殊,若真要交戰,林阿鳳占不到半分便宜,胡宗憲允許他帶領三十艘艦船離開,去南洋與那些歐羅巴人爭奪地盤。 這樣一來,也可以讓這些盤踞海上的海盜實力,作為緩沖,防止歐羅巴人進攻大明。 王崇古又道:“當年,太祖高皇帝下令,將澎湖列島漁民遷回福建,隨后頒布禁海令,規定片帆不得入海?!?/br> 朱翊鈞問:“這兩百年間,禁海令管用嗎,真的沒有片帆入海嗎?” 一切違背經濟利益的禁令終究抵不過老百姓那顆想要發家致富的心。 別說普通百姓,永樂年間,成祖命三寶太監七下西洋,才弘揚國威,增進交流,傳播文化都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賺錢。 隆慶時期,僅僅開了月港這一個小小的港口,每年就有高達上百萬輛白銀流入大明。 王崇古回道:“兩百年間,已經有數萬居民輾轉去到澎湖列島定居,在那里開墾、捕魚為生?!?/br> 數萬人在島上繁衍生息,到現在,少說也有十數萬人,破具規模。 朱翊鈞說道:“事實證明了,這些海島適合人們生活居住,既然攔不住,為什么要攔?” “讓胡守仁率領水師在澎湖列島以及周圍海域布防,務必比浙江、福建更為嚴密?!?/br> “此地是我大明的領土,周圍也是我大明的領海,島上百姓是我大明子民。讓他們放心耕種,出海捕魚,朝廷必定派遣重兵保護他們?!?/br> 經內閣、吏部和兵部商定,先在澎湖設立衛所,并在此駐防,抵御海上殘余賊寇,時機成熟,若有必要,再設立州府。 這時候,戶部和一些科道官卻提出反對意見,理由顯而易見——需要花費大量銀子。 這一點朱翊鈞也想到了,他也和張居正商量過。既月港之后,朝廷又增設了廈門港,改市舶司為海關,設置進出口關稅。 沒有錢,好辦,再多開一個海港就是了,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適合開辟為港口的海岸多的是。 朱翊鈞遲遲沒有開放這些海港,不是因為受祖制約束,而是因為大量白銀涌入導致通貨膨脹。 他們可以通過海關,鼓勵民間商船大量從海外進口糧食、木材、磚土、鐵礦等等,平衡進出口貿易的差額,進一步限制白銀流入,用關稅和進口物資來加強對澎湖及周邊島嶼的管轄和布防。 朱翊鈞之所以要大力推進澎湖、基隆一代駐防,派遣重兵,裝備大明最先進的火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要盡可能將防線往外推,遠離大陸,進一步保護沿海居民不受戰亂侵襲。 其中,朱翊鈞還特別提到了一個叫釣魚嶼的地方,還有它周邊的數座島嶼。叮囑胡守仁,即使此地沒有居民,也要時刻關注,不允許任何日本、朝鮮、南洋、西洋人在此逗留。 記得很小的時候,馮保陪著朱翊鈞看胡宗憲的《籌海圖編》,特別圈出了澎湖、基隆、釣魚嶼等島嶼,告訴他,這是大明疆土,神圣不可侵犯,一定不能輕易丟棄。 直到長大之后,他才明白其中深意。因為太祖高皇帝在《皇明祖訓》中的一句話:“凡海外夷國,如……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后世子孫,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br> 所以,后世皇帝,皆以此為準則,一旦發生戰事,打不過就丟掉,還自欺欺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 到了朱翊鈞這里,祖制對他而言,就該放進太廟供起來,別再對兩百年后的子孫指手畫腳。 現在他做了皇帝,他的準則是,凡大明疆域,不管是陸地、大海還是荒漠,寸土必爭,凡大明子民,無論男女老幼,必將胡他們周全。 大臣們早已經知道,所謂祖訓,半點約束不了他們這位皇上,多說一個字,就有可能回家種田,考個功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不容易,明知沒有結果的事情,就沒必要努力了。 順利解決澎湖的問題之后,也解決了朱翊鈞從小以來的一樁心愿,想著這件事若是馮保知道了,一定也會很開心,便寫信告訴了他。 很快,他就收到了馮保的回信,那邊尋找鑄造堤壩的新型粘合劑工作很順利,通過不斷嘗試,他們找到了不用火山巖也能制作出水泥的方法,防水性也非常優秀,現在正在想辦法提高產量,修筑堤壩。 馮保請他向福建海關下旨,督促商船從海外進口石灰石、黏土等原料。 朱翊鈞同意了,他想著那邊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事情可以交給潘季馴。大伴從未離開他這么長時間,他實在有些不習慣,向讓大伴回京。 馮保卻婉拒了,制作粘合劑只是前期籌備,修筑堤壩才是治理河道最重要的一環,他想留下來監工,要做就把工程做好,讓周圍百姓不再害怕汛期到來。 朱翊鈞雖然思念大伴,但正事要緊,也就同意了。 上次在御花園,朱翊鈞和太后約定,忙完就去請安,一轉眼十多日過去了,他忙起來便把此事拋到了腦后。 太后多次派人來催,都被他打發了。 現在他可算忙完了,有了點空閑時間,抓緊帶著弟弟meimei,一同前往慈寧宮,看望母后。 皇太后知道他忙,也不跟他計較這些,只囑咐她保重龍體,便進入正題。 太監取來基本折子,翻開來不是平日朱翊鈞看的奏疏,而是一副一副少女畫像。 這是禮部物色的秀女,八字已經算過了,與皇帝相合,皇太后又淘汰了一部分她不滿意的,剩下的交給皇帝挑選。 “你自己看看有沒有滿意的?!被侍髧@一口氣,“本不該讓你自己選,怕你年輕氣盛,不知節制?!?/br> “奈何你年紀大了,一再推脫,為娘沒辦法,只能讓你自個兒挑喜歡的?!?/br> “行!”朱翊鈞今日一反常態,爽快接過折子,“讓我瞧瞧?!?/br> 他帶著欣賞的目光,一一品評:“這個好,眉如遠山?!?/br> “這個也好,眸若點漆,還有這個,面如銀盤。這個這個,弱柳扶風,這個也不錯,鳳眼朱唇……哎呀,我大明女子的美,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甚好甚好!” 皇太后聽得樂不可支,對他這種積極選妃的態度非常滿意:“選三個就好,一后二妃?!?/br> 朱翊鈞笑瞇瞇的放下奏折:“我一個也不選?!?/br> 皇太后的笑容立時僵在臉上:“為何?你剛不還說個個都好?!?/br> “沒錯啊,”朱翊鈞喝口茶,“是個個都好,可沒有我喜歡的?!?/br> “你喜歡的?”皇太后不解,“你喜歡什么樣的?” 第273章 “我喜歡……”朱…… “我喜歡……”朱翊鈞話說一半,笑了笑,“還沒想好,想好再告訴母后?!?/br> quot;什么話?quot;皇太后怒了,“你究竟有沒有安心立后?” “沒有,”朱翊鈞又從容喝茶,“這不為了完成您抱孫子的心愿嗎?” “你……”皇太后火冒三丈,又拿他無可奈何,一把奪過他手里的茶杯,“今年才送來的黃山毛峰,就這么點,我都舍不得喝?!?/br> 不喝就不喝,什么好茶乾清宮沒有。 今兒天氣不錯,朱翊鈞帶著弟弟meimei泛舟太液池,到萬壽山下喂仙鶴。 那一對白鹿仍然健在,又繁衍了許多后代。平日里在躲在林子里,今日帶著孩子們圍繞在朱翊鈞周圍,低頭吃他手里的草料。 朱翊鈞想起胡宗憲,當年為了保住在東南抗倭的機會,給他皇爺爺獻了不少祥瑞,還讓徐渭代筆,寫那些拍馬屁的文章。 至今那篇有世宗御批的《進白鹿表》朱翊鈞還親自保存著。 到了他做皇帝,別說進獻祥瑞,連奏疏都是言簡意賅,有事說事,沒有半句廢話。 端午剛過,遼東傳來急報,土蠻再次入寇,聯營直至遼河以東,李成梁乘其不備襲擊土蠻的大營得勝而還。 僅僅一個月之后,速把亥糾合了土蠻軍、眾多蒙古和女真小部落,湊了三萬余騎在遼河宿營,準備攻打東昌堡,深入邊內直至耀州。 這幫蒙古人,連俺答部落都打不過,更不是大明的對手,現在入侵不了薊鎮,就開始sao擾遼東,那幫吃里扒外的女真人也跟著在里面攪渾水。 正在此時,薊遼總督譚綸病危,朱翊鈞派李時珍前去診治。 與此同時,他一邊下旨,讓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率兵迎戰,一邊調胡宗憲接任薊遼總督,徐渭為遼東巡撫,一同處理遼東軍務。 譚綸此時就在京師府邸,李時珍回來復命,只說了四個字——回天乏術。 朱翊鈞思來想去,決定出宮一趟,探望病重的譚綸。 聽到陛下親臨,病榻上,早已不能言語的譚綸忽然清醒,顫顫巍巍起身,一旁的子孫趕緊上前攙扶,嘴唇蠕動——他要跪下給陛下行禮。 朱翊鈞大步邁進房內,一把攙起他:“譚尚書免禮!你們也起來吧?!?/br> 他親自攙扶著譚綸到榻邊躺下,譚綸一直緊緊地握著他的手,病危之人,用盡了所有力氣:“陛下,陛下,遼東又有戰事?!?/br> “我知道,”朱翊鈞安撫他,“已經安排李成梁征剿,譚尚書安心養病,來日還要掌兵部事宜?!弊T綸卻不跟他扯閑篇,抓緊最后的時間,交代道:“若蒙古人兵分幾路,李總兵分身乏術,就讓……讓戚將軍率兵出山海關圍剿?!?/br> “好好,我知道了?!?/br> 譚綸喘了口氣,又道:“除土蠻、速巴亥等蒙古殘余勢力外,一定要多加防備女真。李成梁行事激進,朝廷應對他和他的部下多加約束,陛下切記!切記!” 他突然說這么多話,一口氣險些喘不上來,朱翊鈞趕緊替他順氣:“譚尚書放心,我都記住了?!?/br> 譚綸一介文官,從東南抗倭到薊遼抗元,可謂戰功卓著,年輕時甚至親自領兵上戰場,斬殺過上百倭寇。 在他走到生命盡頭之際,圣上親自上門探望,于他而言,宦海浮沉幾十宰,不虛此行。 譚綸話說得太多了,僅剩的那點精氣神消耗殆盡,已經昏迷過去。 朱翊鈞當為譚綸晉太子太保,命幾個太醫好好看護。這才離開。 回宮的路上,朱翊鈞越想越氣,朝中那些聞風,無事生非的老頭子,正事不干,天天就知道跟他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