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節
席間,眾人推杯換盞、詩詞相和,又吩咐書童鋪紙研墨,開始即興創作。 莫云卿年長,又是東道主,再加上字的確寫得好,頗受追捧。 朱翊鈞到酒樓吃個飯,莫名其妙被邀請加入一場聚會,不曾想,盛情難卻,也半推半就寫下一幅行書。 他的書法自然是極好的,不比此時的董其昌差。眾人本來沒有對這個莫云卿臨時拉來的少年當回事,見了他的字,又贊不絕口。 離席之時,有人實在喜歡朱翊鈞的字,想留下做個紀念,朱翊鈞只說自知拙筆,不該在莫先生面前班門弄斧,趕緊讓張簡修把他的字收了。 皇帝御筆,哪兒能隨意流落人間? 朱翊鈞準備離開,莫云卿卻仍是對 他依依不舍,那份親切感,也不知打哪兒來的。 外面天快黑了,他邀請朱翊鈞到府上做客,朱翊鈞以趕路為由婉拒。 從二樓下來,大堂中央的戲臺上,有歌女懷抱琵琶,吳儂軟語聽得叫人沉醉。 朱翊鈞忽的輕笑一聲,說道:“琵琶四斤?!?/br> 他的聲音不大,但也飄進了樓上憑欄而立的二人耳中。 莫云卿和袁福徵對望一眼,看向樓下,人已經走出酒樓,往城外去了。 此時正值秋收時節,江南乃魚米之鄉,朱翊鈞沿途看到農戶收割稻谷,便忍不住湊上前跟人搭話:“老鄉,今年收成如何?” 老鄉笑得合不攏嘴:“好啊,好得不得了!”把沉甸甸的稻穗兒推到他眼前,“瞧瞧,若年年如此,老百姓何愁吃不飽飯?!?/br> 朱翊鈞問:“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農夫估算了一下:“我瞧著,曬干了怎么也得有個二石以上?!?/br> 說到這里,他又笑得見牙不見眼。 “往年呢?” “往年?”農夫額頭出現幾條溝壑,嘆一口氣,“唉,那些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大旱之后就是蝗災,洪水之后就有瘟疫,糧食減半是常有的事?!?/br> “別說填飽肚子,能活命就不錯了?!?/br> 江南地區算是在遭受天災最少的,旁邊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日子更難熬。 朱翊鈞問:“這兩年怎么樣?” 提起這兩年,農夫又臉上喜笑顏開:“這兩年光景好,沒災沒害,干了就下雨,澇了就出太陽,你瞧瞧,這糧食長得多好?!?/br> “感謝老天爺!” 此言一出,周圍的農夫農婦個個雙手合十,仰頭望天,跟著他釬城的念:“感謝老天爺!” 朱翊鈞滿意的點點頭,轉身走了。心道:“謝什么老天爺,謝你們的萬歲爺才是?!?/br> 走出去沒兩步,看到田坎上坐著個人,走近一看,還是個熟人。 那人一邊和田間勞作的農戶說著什么,一邊埋頭記著什么。 朱翊鈞打眼兒一瞧,樂了:這不是又遇上熟人了嗎? 他走過去,就在那人身旁,席地而坐:“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不僅對算學感興趣,對農耕也有興趣?!?/br> 此人正是之前朱翊鈞在德安有過一面之緣的徐光啟。 徐光啟抬起頭來,看到是他,也笑了起來:“李兄,你怎么來松江府了?” 朱翊鈞說:“我閑來無事,四處游歷,正好途經此地?!?/br> 他看一眼徐光啟手里的小冊子,問:“記的什么?” 徐光啟把冊子拿給他看,上面記的正是各家各戶今年的收成。 徐光啟說道:“這樣的冊子我還有幾十個,記錄了他們有多少畝田,用的什么樣的秧苗,插秧前后分別做了什么,糧食產量如何?!?/br> 朱翊鈞笑道:“你不好好讀書,記這個做什么?” 徐光啟合上他的小冊子:“這可比讀書重要,我都記了兩年了,每月都來?!?/br> 朱翊鈞好奇道:“你要做什么?” “我打算多記錄幾年,看看哪些農戶畝產的糧食最多,把他們的經驗總結起來,選出良種,讓其他人也按照這個方法種?!?/br> 朱翊鈞點點頭:“確實,聽起來比讀書有意義多了?!?/br> 徐光啟又道:“接下來,我還打算統計水旱蟲災,對各項救災措施分析利弊,尋找可以備荒充饑的野菜?!?/br> 朱翊鈞問:“這是你研習算學的原因嗎?” “是,也不全是?!毙旃鈫⒄f道,“算學很重要,人人都用得上。最起碼,上繳田賦,買賣糧食,不被人欺騙愚弄?!?/br> 朱翊鈞聽著聽著,覺得不對勁:“怎么上繳田賦還會被騙?” “那可不,農戶不識字也不實數,不都由那些糧長說了算?!?/br> 糧長就是官服指派的富農,收取田賦,再統一上繳衙門。他們往往會在其中做手腳,謀取利益。 朱翊鈞說:“以后不會了?!?/br> “嗯?”徐光啟沒聽懂,“什么不會了?” 朱翊鈞說:“你說的情況以后不會再發生?!?/br> 徐光啟打量他:“你怎么知道不會?” “因為我是皇帝……”朱翊鈞停頓片刻,補上后半句,“他表哥?!?/br> “……” “皇帝的表哥”這身份聽起來很唬人,實際沒有什么用,不如一個有實權的地方官。 “唉!”徐光啟嘆一口氣,“說不得,說不得明年我就不能時常出來了?!?/br> “怎么了?” “我爹叫我好好讀書,考取功名?!?/br> 朱翊鈞笑著摸摸他的后腦:“考功名也很重要,考上了功名,才能施展你的才華,做你想做的事,對不對?” 作者有話要說 琵琶四斤,在第 70 章 崽:這片土地由本仙君照著,年年豐收不是夢。 董其昌和朱國祚都做過朱常洛的講官。 隔壁小七那個文,提到過清初三大詞人之一朱彝尊,朱國祚就是他的祖父。 第237章 徐光啟疑惑的看著…… 徐光啟疑惑的看著他:“做了官之后,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嗎?” “只要是造福于民的事,就可以?!?/br> “真的嗎?” “真的,”朱翊鈞拍著胸脯向他保證,“皇帝……的表哥從不騙人?!?/br> “好!”徐光啟忽然就有了讀書的動力,“三年之后,我就去參加鄉試?!?/br> 其實,三年之后,他也不到二十歲,是個有朝氣蓬勃,心懷理想的少年。 “對了!”朱翊鈞忽的想起來,“給你看個東西?!?/br> 朱翊鈞讓王安去馬車上取來個包袱,打開來,向徐光啟展示里面的土疙瘩。 “這是什么?” “土豆?!敝祚粹x說,“沒準兒能成為你所說的備荒充饑的食物?!?/br> “什么是土豆?” “佛郎機人在大海另一邊發現的,他們歐羅巴現在都吃這個,能充饑。quot; 徐光啟有些許懷疑:“這能吃嗎?” “怎么不能?”朱翊鈞的語氣并不堅定,這幾個土豆已經發出了翠綠的嫩芽。 在家種過兩年地的陸繹告訴他,這可能是因為江南雨水多,氣候濕潤所致。 “或許……現在不能吃了?!敝祚粹x把土豆塞給徐光啟,“聽說,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產量還高?!?/br> “你拿回去種著試試,若真有那么好,就分給這一片的佃戶都來種?!?/br> 徐光啟驚訝道:“你怎么知道……” 朱翊鈞下巴點了點不遠處的農夫:“他剛才稱呼你少東家?!?/br> “……” 馮保四處張望,五百年前的徐家匯,果然還是一片農田。五百年后的徐家匯,這里是魔都。 朱翊鈞和徐光啟又閑聊了會兒,家里的小廝來尋他,他爹讓他回家讀書。 徐光啟便與朱翊鈞道別:“等我上京趕考,就去通州找你?!?/br> “一言為定!” 朱翊鈞看著徐光啟的背影離開,搖了搖頭,苦笑道:“找我哪里需要去通州,過了會試,就能見到我了?!?/br> 離開松江府,來到太倉,朱翊鈞特意去看了當年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出發地——劉家港。 這里原本是個出海港,前朝海運漕糧就是由此出海,明初,也有不少船只從這里出海,打魚或者經商。 嘉靖年間,受倭寇侵擾,朝廷設重兵駐守,港口廢棄。 如今再看,這里的港口淤淺,已經不適合??看笮痛?,只有三兩漁船在附近海域捕撈,再不復鄭和下西洋時的盛景。朱翊鈞到達蘇州城的時候,正巧下了點小雨。朱翊鈞撐著一把油紙傘,走上一座不知名的古橋,沉醉于江南煙雨的美景中:“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br> 不遠處的茶館中,傳來隱約的琵琶聲,合著歌女婉轉的吟唱,一旁的張簡修又接了一句:“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br> 朱翊鈞投去贊許的目光:“不錯,還知道醉翁的《采桑子》?!?/br> 張簡修苦大仇深的看向他:“我要怎么讓你知道,我只是讀書不如哥哥jiejie讀得好,不是一點不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