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節
考成法卻取消了他們兩百年來的獨立性,讓他們受到內閣的監督,聽從內閣的安排。 馮保稍微回憶了一下,萬歷四年,巡臺御史劉臺與他的恩師張居正反目,就在彈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提到:“居正定令,撫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冊,一送內閣,一送六科。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部隱蔽,則內閣糾之。夫部院分理國事,科臣封駁奏章,舉劾,其職也。內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居正創為是說,欲脅制科臣,拱手聽令?!?/br> 等一下,劉臺現在在哪里? 馮?;貞浟艘幌侣c五年的進士名單,雖然他不是每個都記得,但這個名字不應該被他忽略。 但他實在想不起來了,想著下來之后,再查一下。 另一邊,張居正回答朱翊鈞的問題:“內閣乃天子顧問,自然由陛下監督?!?/br> 朱翊鈞又問:“那誰來監督天子?” 張居正又道:“天子受命于天,御民安邦,自有上天監督?!?/br> “不不……”朱翊鈞笑道,“上天可管不了我,還是讓天下人都來監督吧?!?/br> 馮保心道這話說得妙啊,就跟下象棋一樣,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還把內閣的處置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朱翊鈞吩咐陳炬研墨,提筆御批,要求內閣把自己的職責也詳細的寫入考成法,以便考核。 他想了想又道:“我該做什么也寫進去吧,方便天下人監督?!?/br> 張居正屬實沒想到,皇上竟然如此較真,不僅要考核內閣,還要考核自己。 寫完,朱翊鈞合上奏折,親自遞到張居正手中:“先生既已決斷,便放手去做,無論如何,我都支持你?!?/br> 張居正只是把奏章拿給他看,卻沒想到,他能提出這么多意見,還要給內閣制定考核制度。 這樣一來,到了朝堂上大臣們也無話可說,畢竟皇帝和首輔都要參與考核,其他人還有什么意見? 先把悠悠眾口堵上,后面的一系列改革才能順利推行。 年前,六部和都察院就將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分門別類的列出來,并且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 朱翊鈞拿到的正是呈送內閣的這一份?,F在徐渭和李良欽都走了,他下午的時間空閑出來,正好用來看這些考核制度。內容實在太多了,他拉上馮保和陳炬一起,陪他看了好幾日才。 他不像穆宗,只做決定,不管其他。他做事細致,每一款每一條都要研究透徹。 朱翊鈞覺得這個考成法制定得非常合理,不會太過激進,也不會太過保守,考慮全面且細致。 馮??粗粗鴧s生出些異樣的感覺。 第181章 考成法的主要目的…… 考成法的主要目的并非只是隱蔽的削弱科道官的獨立性和監督權,而是為之后一系列改革做準備。 因此,對地方官的考核有兩個核心內容,一是清丈土地,二十征收賦稅。 這樣才能快速充盈國庫,拿錢去鞏固邊防。 在馮保的影像中,張居正的做法很是激進,考成法的要求也尤為苛刻。 在前期清丈土地上,一些地方官吏為了達成考核目標,想方設法多丈量土地,給百姓帶來極大地負擔,迫使他們甚至拋棄自己的土地,去做流民。 賦稅的征收更是嚴格,甚至達到九成仍要受到降俸的處罰,不到六成就要革職為民。致使有些地方官再次把主意打到老百姓頭上。 還有刑部,考成法甚至給每個省都下了硬性指標,必須有多少例死刑才算達標。 這些都是考成法中,不太完善的地方,也是這一改革制度的隱患之一,最終在張居正去世之后,申時行任內閣首輔時廢止。 而眼前這一份考成法,卻更加詳盡和完善,各項指標相對緩和,考核標準也更人性化。這更像是歷史上那份考成法的改良版。不至于一上來,就把整個官僚集團全都得罪光,給自己八面樹敵。 馮保心中有諸多疑問,但他早就知道他所在的這個明朝,與他記憶中的那個明朝很不一樣,若是以前,他察覺到不同尋常,也不會多想。 但今天他心中總有一些異樣的感覺,這份考成法,就像是有人預料到了后果,刻意改過一樣。 馮保趁著休息這天,私底下找了個相熟的吏部官員,向他打聽兩個人,一個是劉臺,一個是傅應禎。 那吏部官員愣了片刻,竟是想不起這兩個人是誰,又不知司禮監掌印為何提起這二人,也不知是馮保的親戚還是得罪過馮保,一時間,竟不知如何回應,只說要回去查一查。 馮保見他這反應,心中就大抵知道了答案。沒多久,此人就給了他回復,劉臺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在云南一個偏遠地區做推官。 而傅應禎,根本查無此人。也就是說,他連進士都沒考上。 隆慶五年,也就是去年進士科的主考官,正是張居正。 馮保只記得傅應禎進士排名靠后,具體多少名不記得了,能當上御史,也是因為張居正這個老師的提拔。 劉臺他卻記得很清楚,二甲第四名,刑部主事改御史,巡按遼東時,李成梁打了勝仗,他卻邀功請賞,現行奏捷,惹怒了張居正,奉旨譙責。 劉臺懷恨在心,上疏彈劾張居正,指 出考成法是張居正暗含私心,想要掌控和打壓言官。 而后,傅應禎也跟著彈劾張居正,二人都被萬歷杖刑、革職。 偏遠地區做推官的劉臺,查無此人的傅應禎,賦閑在家的張四維,調往南京的王錫爵……回想一下這些即將要和張居正對著干的大臣們,在張居正還沒當上首輔之前,就因為各種原因,遠離朝堂。 馮保覺得,這一定不是巧合,這是有人有意為之。 回想前面這十多年,張居正看似什么都不做,不爭不搶,專心給朱翊鈞當老師,實則,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他早就為自己當上首輔,推行變革掃清了障礙。 那么問題來了,他這未卜先知的本事究竟是哪里來的? 難不成,他和自己一樣,也是個幾百年后的明史愛好者,一不留神穿成了首輔? 但很快,馮保就否定了自己的猜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相處了十幾年,思維方式,語言習慣都有跡可循,他仔細回憶了一下,并沒有。 他想,以他和張居正現在這關系,不如就直接問吧,轉念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恐怕非但問不出什么,反而還會暴露自己。 馮保左思右想,決定先不糾結這個問題。不管這位元輔先生究竟打哪兒來的,目前看來,至少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很快,在朱翊鈞臨朝的日子,就有官員在朝堂上議論考成法。 不出意外地,除了張居正的門生,科道官集體反對,其他文武官員也是反對者占絕大多數。 無論他們有多少私心,嘴上都是那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違反祖制。 這句話朱翊鈞從小到大不知道聽過多少遍,開海禁的時候,反對派就拿祖制說事,在江南清丈土地、推行新政,還是違反祖制,隆慶和議、俺答封貢都是違反祖制。 兩百年過去了,祖制好像變成了壓在大明王朝頭上的一座大山,只要搬出來,就能將任何改革摧毀在萌芽階段。 其實,這些大臣們打的什么主意,大家心知肚明。 明朝這些官員,真正從貧苦人家高中當官的極少,其實家境都不錯,不是官宦子弟,就是士紳望族,要不就是王崇古、張四維這樣,家里經商的。 他們當官就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家族的財富和地位,至于老百姓苦不苦,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 就算是貧苦人家考出來的官員,他們十年寒窗跨越階級,想的也是盡量累積財富和官爵,讓自己的子孫不再受苦。 大明官員的俸祿本來就低,沒有人會吃力不討 好,去管不相干的人的死活,更不要提王朝基業。 大家只想謀個肥差,利用職務之便拼命斂財。 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朱翊鈞這皇帝當了不到半年,已經很能體會祖宗們的不易。 有時候也并非皇帝想擺爛,實在是這些文官心眼太多,勢力太強,皇帝也奈何不了他們。 朱翊鈞聽著這些老頭兒你來我往的爭論,個個心懷不軌,又慷慨激昂,還把別人當傻子,以為看不出來。 他看向站在最前面的張居正,他面色肅穆,眼神堅毅,無論聽到多么激烈的反對意見,都不會讓他的神色露出半分破綻。 眾人吵完了,這才看向朱翊鈞。有人站出來,跪在大殿中央,是戶科給事中余懋學,痛心疾首的說道:“陛下,太祖高皇帝在立國之初,就曾告誡后世子孫,必恪守祖制,臣下有敢奏請更改者,要治以變亂祖制罪?!?/br> 其實,張居正已經料到這些人會逼著朱翊鈞給個態度,也提前給他想好了說辭,讓他推給內閣便是。 但朱翊鈞聽他們左一句祖制,又一句祖制,還把太祖高皇帝也搬出來了,實在忍不了,拿起一本奏折,隨手一拋,那奏折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余懋學跟前,把他嚇得一哆嗦。 朱翊鈞沉聲道:“第四頁,第三行,念?!?/br> 朱翊鈞不比穆宗溫吞的性子,說話時頗有幾分世宗的氣勢。 朱翊鈞從小習武,身高體格長得比同齡人更快一些。遙想當年世宗登臨大寶之時,比他大不了幾歲,應該也是這般模樣。 果然是世宗養在身邊的小皇孫,稱他一聲“小世宗”倒也合適。 余懋學抖抖索索撿起奏疏,按照朱翊鈞的要求,翻開指定那一頁,開始念:“查得《大明會典》內一款,凡六科每日收到各衙門題奏……以是知稽查章奏,自是祖宗成憲。第歲久因循,視為故事耳。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br> 余懋學的聲音越來越小,在空曠的大殿內有些聽不真切。 別人聽不真切,朱翊鈞耳力好,聽得清清楚楚。 但他仍是擲地有聲的問道:“大聲告訴朕,最后一句是什么?” 他高高在上,負手而立,與生俱來的帝王威儀,實在太有壓迫感。余懋學只得大聲重復道:“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br> 朱翊鈞又道:“《大明會典》是不是祖訓?申明舊章,又算不算遵循祖制?” 這話是問余懋學,也是問在場文武百官,看到皇上慍怒,無人再發一言,全都默默地垂著頭。 朱翊 鈞凌厲的目光掃過眾人,又道:“你們一個個都把祖制掛嘴邊,看來都熟讀大明典籍?!?/br> “這樣吧,既然你們這么喜歡鉆研祖制,不如朕把你們調往南京,去孝陵幫朕問問,祖制解決不了大明如今的難題,究竟能不能改?” “?。?!” 后面幾個字,他稍微拔高了音量,嚇得底下文武百官齊刷刷跪了一片:“陛下息怒!” “……” 片刻無聲,再抬頭時,御階之上已空無一人——他們的皇上已經走了,陳炬在一旁喊了聲“退朝”,也走了。 朱翊鈞以為,他在朝會上發了一通脾氣,大臣們就不作妖了。 沒想到,這些老油條,只是當時被震懾住了,下來之后,該上疏上疏,該勸諫勸諫,絲毫不耽誤他們苦口婆心的教訓朱翊鈞:你年紀還小,還沒有親政,好好學習祖訓,別被人幾句話一忽悠,就想著改革。 他甚至在吏部呈上的題本中,看到有官員因為此時而請辭。 朱翊鈞倒也不意外,歷經嘉靖、隆慶兩朝,這些大臣有多難纏,他早已經見識過。 只是心中有些無奈,又有些難過。進講之后,拉著張居正在文華殿后面的暖閣并排而坐,說悄悄話。 “張先生,一直以來,你都告訴我,舊的規則經過兩百年歲月變遷,早已弊病叢生,唯有打破舊制,推行新政,才能開創中興大業?!?/br> “可是,阻止大明中興大業的卻是大明的臣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