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驚嘆了半天,了然道,“這法子也是留侯秘傳?” 這個嘛,張禎有更新鮮的說法。 “事到如今,王叔,有個秘密我不能再瞞著你?!?/br> 王允鄭重坐好,“什么秘密?” 張禎也神態莊重,“我是墨家傳人!” “......墨家?那個墨家?” 王允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 張禎:“是啊,就是那個墨家!” 王允捋須長嘆,“難怪!” 心里很多疑惑之處,忽然就有了答案。 也很感慨,他還以為墨家已經失傳,沒想到還有。 幸甚,幸甚! 第387章 文和叔,孔明,有何高見? 等邀約的公卿們到齊,張禎又請來賈詡和諸葛亮。 其他智囊就不必了,不是這方面的人才。 然后開門見山,說了要降鹽價、鹽稅之事。 不出她所料,所有公卿都反對,包括她外叔祖蔡邕。 委婉地勸說,“神悅,鹽政非同小可,又不急迫,不如先擱置,容后再議!” 士孫瑞也道,“過上幾年,朝野都穩了,再來議此事罷!” 朱儁則道,“神悅,我們知道你體恤百姓,但朝廷多項支出都指著鹽稅,若是因小失大,反而不美!” 張禎笑而不語,看向王允。 同樣的話,她不想說第二遍,嫌費口舌。 王允心說小滑頭,自己懶得說,反指望老夫。 但他也很樂意代勞。 放下手中茶盞,刻意加重些力道,發出“砰”的一聲輕響。 眾人都看向他。 王允清了清嗓子,“諸位,神悅自有妙策!” 士孫瑞:“原聞其詳!” 王允:“聽說過薄利多銷么?” 張禎低頭偷笑,老王叔還真是現學現用。 老王叔的記性和理解能力也很好,把“薄利多銷”的理論解釋得清清楚楚,鞭辟入里。 大家勉強接受,隨后也同樣發現了問題,“煮鹽不易,并沒有足夠的食鹽用于售賣!” 王允高深莫測地道,“神悅有制鹽之法,cao作極易,節省人力,要多少有多少!” 眾人怔住。 過了數息,楊瓚不敢置信地道,“要多少有多少?!” 如果說這話的不是王允,牽涉的不是張禎,他會斥其胡吹大氣! 什么制鹽之法那么厲害? 他沒聽說過!史上也從來沒有過! 物以稀為貴,食鹽為何這么貴?不就是因為稀少! 王允一張老臉也有些激動,“是,要多少有多少!” 他對張禎的信任早已成了慣性。 尤其是在各種技藝秘法上,更是從未失望。 畢竟,她已經生動地展示過自己這方面的才能,懂軍械、會制紙、會印刷、會種田、會制火炕......再多一項制鹽,似乎也并不奇怪。 再加上知道了她是墨家傳人,更是堅信不疑。 同時暗嘆自己老了,如果沒老,非要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可。 楊瓚:“......什么法子?” 王允拒絕回答,“這可不能告訴你?!?/br> 也不能透露神悅是墨家傳人,因為神悅方才說過,這是個秘密。 楊瓚連忙解釋,“子師兄,我無意探聽機密,但茲事體大......這制鹽之法真如此奇妙?” 邊說邊看向張禎。 張禎點頭,“確實,有人實踐過,得鹽數十倍于今?!?/br> “數十倍?!” 好幾個人發出驚嘆。 對那制鹽之法都十分好奇,又不便多問。 朱儁嘆道,“若真如此,百姓有福了!” 他寒門出身,小時接觸過許多貧苦百姓,深知鹽的重要性。 鐵打的漢子,不吃鹽或少吃鹽,也會慢慢沒了力氣。 他家還算富裕,母親販繒養家,不曾缺過鹽。 可他見過缺鹽的人家,日子極難熬。 若有充足的鹽,山茅野菜也有滋味。 還有軍中,如果士卒每日都能吃鹽,戰力必然提升! 話說到這兒,大家都基本同意降鹽價、鹽稅。 但具體降多少呢? 張禎也在心里盤算過,沉吟道,“鹽價與關中正月的米價齊平,鹽稅降至四成,如何?” 王允第一個反對,“鹽價可以,但鹽稅太低了!” 深悔方才沒有跟她定好鹽稅數額。 蔡邕、士孫瑞、朱儁、楊瓚等人也是一樣的意思,鹽稅必須多收! 這錢朝廷少收,也是肥了鹽商荷包。 百姓得利也就罷了,為何讓鹽商也得利? 橫堅大家都沒鹽場,鹽稅落不到他們頭上。 張禎:“那諸公以為多少合適?” 王允:“至少六成!” 士孫瑞:“至少七成!” 朱儁:“至少五成!” 楊瓚:“至少六成!” 蔡邕:“六成!” 甚至還有人說八成。 張禎綜合了一下,笑道,“那就五成罷!” 這也是她心里的價位。 諸公雖還有意見,但見她退步,便也忍下。 張禎正準備說與之關聯的第二件事,就見賈詡和諸葛亮詫異地盯著自己。 “文和叔,孔明,有何高見?” 兩人同時開口。 賈詡:“為何還要征鹽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