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這種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張禎還挺受用,也給呂布斟了盞茶,笑道,“確實有計較?!?/br> 對王允道,“王叔的憂慮,我也知曉。但是,鹽稅降下來,咱們收入未必會少?!?/br> 王允不信,“怎么可能呢?” 張禎:“薄利多銷聽說過么?” 王允沒聽過,“啥?” 張禎興致勃勃地解釋,“鹽價若與五谷相當,就每家每戶都吃得起了,買鹽的會更多,相應的,鹽商售出去的鹽也就多了。那鹽稅不也能多?單價看著是降低了,但總數只會多,不會少!” 她當然也不想丟掉這么大的財政收入。 王允怕朝廷變成窮光蛋,她也怕。 無論是人還是朝廷,都是無錢寸步難行。 她想修路,想建新都城,想興建學堂開啟民智,每一樣都要錢! 鹽是硬通貨,她還想組織商隊,沿著絲綢之路的路線,將鹽賣到沿途眾多部落和國度。 當然了,商隊若真組織起來,攜帶的商品就不只是鹽,還有絲綢蜀錦化妝品等等。 她隱約記得,各朝絲綢之路以都城為起點,西漢是長安,東漢是洛陽,魏晉南北朝還有平城、鄴城,北宋是開封。 而方向和終點就多了。 有通向西域的西北絲綢之路,有行往天山北麓再通向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從長安至成都再至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 還有史上最強外交牛人班超,曾派副使出使古羅馬帝國,一路到達地中海東岸,想要渡海繼續前行,被安息國海商勸住。 而這也是絲綢之路首次從亞洲延伸到歐洲。 班超真是配享太廟! 張禎越想越激動,恨不得商隊立馬組建成功。 “王叔,此事于民、于商、于國都有利!” 所以你沒有理由反對,快點支持我吧! 王允睜大眼睛聽著,表情有些迷茫。 他感覺神悅這番話似是而非,初聽有道理,細想卻不合理。 但究竟是哪兒不合理,一時沒想明白。 呂布:“神悅,我有個問題?!?/br> 張禎:“說!” 呂布輕咳一聲,“薄利多銷的關鍵,在于多,哪兒來那么多鹽呢?” 他不是想反駁神悅,是怕她智者千慮,卻有一失。 不等張禎開口,王允失聲道,“沒錯,就是此處不合理!” 張禎輕描淡寫地道,“多制一些不就行了?!?/br> 王允:“......你還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誰不想多制些鹽? 庶民想,鹽商想,朝廷也想! 可制鹽沒那么容易! 井鹽要鑿井取鹵,層層濾出,再慢慢熬煮,需要耗費大量的井水、柴炭、勞力。 湖鹽、海鹽也如此。 若是礦鹽,還更麻煩一些,要先開鹽礦,采出鹽礦石,再破碎成粉末,沉到水里慢慢析出,然后再晾干。 張禎嘆氣,“王叔,大將軍,我方才說的話,你們是只聽一半?!?/br> 王允:“......另一半呢?” 他忽略了什么?沒有罷? 呂布也豎起耳朵聽著。 張禎:“我說過,能改進的不只是鹽稅,還有采制之法!用我的法子,制鹽極容易,要多少有多少!” 她承認,她稍微夸張了一點點。 但也不算離譜。 主要是想給王允和呂布一些來自后世的小小震驚。 王允:“......神悅,慎言!” 都是冊封為王的人了,怎還信口開河?不穩重! 呂布卻好奇地道,“什么法子?” 張禎看一眼四周,“我說了,你們可不許外傳?!?/br> 王允、呂布都點頭。 張禎:“海水曬鹽!” 進一步解釋道,“在廣闊的海邊,挖土筑堰,隔出鹽田。引海水進去,經過風吹日曬,水分蒸騰,留下來的便是鹽?!?/br> 王允等著她說下去,卻發現她說完了。 不敢置信地道,“這么簡單?!” 張禎肯定地道,“就是這么簡單!鹽曬好后,讓人去收便是,比熬煮出來的品質更佳!” 曬鹽法,比此前的煮鹽法優越太多,省事省力,量大質優,極大地節約了成本,還提高了精純度。 堪稱華夏第五大發明,現代都還在用。 她曾從視頻上看過兩淮鹽區的鹽田,極為壯觀。 這項偉大的技術,有據可查是在明朝山東無棣縣最先采用的,一經推廣,很快就在全國各地鹽區盛行,煮鹽法也逐步被淘汰。 唯一的缺點是要看天氣,但跟其優點相比,這缺點可以忽略不計。 王允:“......若真這么簡單,還真是要多少有多少!” 海水取之不盡,風吹日曬也不盡。 張禎一笑,“鹽田還可細分為兩類,一曰蒸發池,二曰結晶池。蒸發池位置高,較大較深,海水在其中曬上一段時日,變為鹵水,再導入下方的結晶池。結晶池較淺較小,便于照管收鹽?!?/br> 她說話間,王允漸漸激動起來,“這么說,海鹽真能多制?” 張禎笑道,“多上十倍,不成問題!” 因此鹽價、鹽稅也至少能降五倍,不,六倍! 王允喃喃道,“不止,不止??!” 按神悅所說,只要在海邊隔出鹽田,就能等著收鹽了! 他曾去過海邊,大海茫茫無際,曬不完,根本曬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