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頓了頓,又緩緩道,“所以,朝廷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后方,誰若再生亂......” 呂布接上,冷冷道,“砍死肥田?!?/br> 張魯:“......大將軍威武!” 這兩個人種田種魔怔了罷? 說什么都能想到肥料! 又想這是在點我呢,苦笑道,“大將軍放心,我不敢?!?/br> 是真不敢。 以朝廷現在的實力和威望,剿滅他不算難事。 甚至都不需要出動朝廷大軍,只需要出動劉焉,再下幾道討伐他的詔令,巴蜀豪族就會競相而至。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好戰,也盼望著百姓安樂呢。 若不打到他頭上,他是不會輕易動兵的。 張禎笑道,“我和大將軍都信賢兄,白說說而已?!?/br> 說了若聽,就是白說說。 若是不聽,再使用武力。 張魯暗道你會做多余的事,說多余的話? 也笑道,“賢妹與我說這些,是擔憂我與儁乂兄爭權么?放心,賢妹的任何決議,愚兄都全心擁護!” 他算是聽明白了。 西南經略使,著眼的是域外,旨在開疆辟土。 定然需要巴蜀的支持,但與巴蜀諸官并無從屬關系。 既如此,他跟張郃也無太大的利益之爭,不至于成為仇敵。 張禎鄭重道,“多謝賢兄!” 話說到此處,張魯以為就該結束了,誰知張禎又嘆道,“數年之后,賢兄或許會怪我?!?/br> 張魯不解,“怪你什么?” 這賢妹八百個心眼,又出什么幺蛾子? 張禎:“漢室大安,糧食飽足,流民便少,災民也少。賢兄家的正一道,只怕傳播受阻?!?/br> 世人廣知的五斗米道,最初是由益州別部司馬張修所創建。 張魯家的是正一道,又稱天師道,其祖便是赫赫有名的張道陵,即第一代天師。 后來張魯殺張修,奪其眾,融合、兼并了五斗米道。 但兩者并不等同于一體。 若非要形容的話,五斗米道為表,正一道為里。 只要“里”存,“表”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六斗米,或者四斗米三斗米。 張魯心說原來在這兒等著我呢。 淡然一笑,道,“賢妹勿憂,能傳則傳,不能傳便不傳?!?/br> 他家世代好神仙之術,求的是長生、飛升,傳道只是其次。 能廣收道眾固然好,若是不能,便也順其自然。 張禎贊道,“賢兄豁達!” 很符合道家一貫的態度。 但這不是她要的答案。 話鋒一轉,嘆道,“然有許多垂死掙扎的勞苦百姓,也盼著賢兄解難化厄、明理正身,怎可不傳。若我沒記錯的話,貴道的宗旨,乃是正以治邪,一以統萬!賢兄啊,你怎可違背祖訓!” 張魯:“......賢妹,是你自己說的,往后漢室大安,流民、災民會少?!?/br> 所以,垂死掙扎的勞苦百姓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張禎悲天憫人地道,“漢室大安,不等于天下大安!漢室之外的百姓,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br> 張魯驀然瞪大眼睛。 漢室,天下? 天穹之下?! ......神悅之心壯哉! 沉默片刻,澀聲道,“域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而急需王師解民于倒懸?” 張禎贊許道,“沒錯?!?/br> 張魯:“八方經略使,便是王師之帥?” 張禎再次道,“沒錯!” 張魯的聲音帶著一絲迷茫,“賢妹之意,我已明了??蛇@與我家正一道何干?” 若是需要調兵打仗,他倒可相助。 但神悅說的明顯不是這個意思。 張禎嫣然一笑,“蠻夷無知,正需賢兄傳道解惑?!?/br> 呂布看她一眼,很想提醒她,神悅你露餡了。 前面還是急需解救的百姓,這會兒就成了蠻夷。 張魯:“......蠻夷,也配修我正一道?” 修道也要看資質、悟性,不是誰來都可以。 張禎:“......未修之前是蠻夷,修了,便是我大漢百姓?!?/br> 張魯:“......賢妹深謀遠慮!” 張禎無奈地道,“沒辦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何況國朝乎?” 呂布憐惜地看著她。 神悅勞心勞力,甚為辛苦,可惜他能幫的有限。 張禎看向張魯,一臉期待,“賢兄以為如何?” 張魯鄭重道,“但有所召,敢不從命!” 為了漢室,為了賢妹,他給蠻夷一個機會。 張禎喜道,“賢兄,正一道必將發揚光大!” 三國時期,漢室諸侯只打巔峰賽,打各方胡人都是順便。 例如公孫瓚,打內戰沒贏過,打外戰沒輸過。 還有遼東的公孫家族,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威服外夷,無往不利。 但對上中原諸侯,這家是誰都打不過。 因此張禎相信,八方經略使所遇最大的困難,應該是自然環境,而不是敵人。 能走到的土地,基本都是我見我征服。 征服rou.體還不夠,還要征服心靈。 具體怎么cao作,先賢們也做出了示范,同化。 同化的武器主要是兵家、儒家、法家。 她覺得可以再加上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