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唯一的問題是難以批量生產,因而紙張的產量一直很低,被壟斷在高門豪族。 不過沒關系。 因為還有北宋工程師。 北宋年間,有人發明了水力打漿機和紙張機,大大提高了造紙的效率和質量。 這兩種機器長什么樣,張禎不知道。 但她能給出思路。 “臺大匠,嚴郎君,這對于你們來說,應該不是個難題,對罷?” 很多事情就是沒有思路,只要思路正確,就能豁然開朗。 臺舒:“......我等勉力一試?!?/br> 就是個打漿、出漿的器械,只需重力撞擊、不斷攪拌,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復雜。 特點在于用的是水力。 那就需要涉及水車。 也不難,他們墨家做的水車比旁人做的更好。 還會做水碓,用來舂稻谷。 如此一想,這什么水力打漿機、紙張機,比他之前做的機關簡易得多。 但不得不說,張師妹對他們是真有信心。 咦?等等! 水力若能打紙漿,是否也能捶打生鐵、搬運礦石? 由此想開去,張師妹傳的木風箱,也不僅僅能生火。 風,是一種不下于水的力量。 大水能掀翻房屋,大風也能。 ......怎么用呢? 臺舒陷入沉思。 嚴度倒沒想那么多,拼命記張禎所說的造紙工序和要點。 張禎也看出來了,笑道,“無妨,我整理成文,再讓人給你送去?!?/br> 嚴度施大禮,顫聲道,“多謝殿下!” 從今日起,他就是會造紙的人了! 多掌握一門技藝,就多一份活下去的底氣! 又道,“若無殿下允許,此法我絕不外傳!” 殿下不傳給張家人,卻傳給他。 這份恩情,他永世銘記在心! 張禎寬慰幾句,讓他先回去。 至于臺舒,她還有事。 順手接過呂布遞來的茶盞,喝了口潤潤嗓子,道,“臺大匠,我還想做一樣器具?!?/br> 臺舒還在想著怎么用水力和風力,神情恍惚,“嗯?” 張禎:“抄書很麻煩,速度又慢,還容易出錯。我想做一樣可以拓印書本的器具,能讓一本書,在極短的時間內,拓出數千本?!?/br> 造紙術和印刷術關聯性極強。 她了解完造紙術,也就順理成章的去了解了印刷術。 然后發現,那個也不難。 臺舒:“......不會?!?/br> 造紙他不會,但至少聽說過。 這種能拓印書本的器具,則是聞所未聞,更別說會。 印章倒是常見,可那跟拓印書本能一樣么? 今日的張師妹,專挑他不會的說呀。 張禎:“我會!” 呂布慢條斯理地喝著茶,心說我怎一點兒也不奇怪呢? 臺舒:“......你會?” 其實,他心底深處也不怎么奇怪。 張師妹會什么,似乎都很正常。 但氣氛到這兒了,不得不表示一下驚奇。 張禎重重點頭,“嗯,我會!” 印刷術意義重大,但其科技含量沒有造紙術高,工藝流程也少。 她便也不讓臺舒找人,直接跟他說了。 此時已有的印章,實際上就是印刷術發展的第一階段。 唐朝時有了雕版印刷術,方法如下。 選取紋質細密堅實的棗木或梨木,鋸成大小一致的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薄的紙張上,再反貼于木板之上,照著筆劃將其刻下,成為陽文。 然后就可以印了。 印的時候準備好墨和小刷子,刷一遍雕好的木板,印一次。 墨干了就再刷,再印。 最后將印好的紙張裝訂成冊,就是一本書了。 是不是很簡單? 但這種印刷方法比較死板,只能印刻好的書籍。 想印別的,就得重刻。 所以到了北宋,出身平民的雕刻工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即活字印刷術。 先用膠泥刻陽文,再用火燒硬。 每個字都是單獨的,可以靈活選取、移動。 印刷時,根據那一頁稿件挑出單字,按順序在紙張大小的盤里排好版面,就能涂墨印刷。 印完收回,下次還能印別的。 換言之,只要先燒出常用字體,就能隨意印刷。 而且,材料并不用固定死,可以用泥燒字,也可以用木刻、石刻、銅刻、錫刻、鉛刻。 技術核心對了,怎么做都行。 缺點是找字體的時候比較費力,畢竟漢字那么多。 但也有解決的方法,收藏字體時按韻分類。 下次找起來就方便多了。 張禎一步到位,直接跟臺舒說活字印刷術。 臺舒邊聽邊思索,聽完已經有了腹案,說是明日就安排人試做。 呂布也聽得津津有味,感覺自己也能行。 等臺舒離開,張禎又召來編撰《漢壽戰疫記》的幕僚何同,詢問進度。 何同雙眼熬得通紅,身體疲累但精神亢奮,說是最多兩個月就能完成。 他們過年都沒閑著,就想一鼓作氣編好這本書。 這種精神,張禎極為贊賞,又擔心大家累壞了身體,交待多休息。 賞賜就不必說了,工作結束必有重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