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有五十二人緩和過來,轉用其它湯藥。 另外二十六人不起作用,征求過本人及家屬的意見后,冒險用了青霉素。 其中的十一人沒能熬過來,當晚就離世了。 死狀還甚為凄慘,或口吐白沫、驚厥抽搐,或渾身紅腫、片片瘢痕,極其嚇人。 有十五人比較幸運,扛過了青霉素的毒性。 傷寒的癥狀一掃而清,比用五石散和其它湯藥那些強得多。 華佗和張仲景還不放心,輪流給他們把脈診治,最終得出一樣的結論,傷寒已消,無須再服藥。 但身體非常虛弱,需要慢慢靜養。 不過,其他重癥患者也虛弱,這算不得太大的缺點。 兩人都覺得,這藥能用,然不可輕易用,最好是到死馬當成活馬醫那一步,再去嘗試。 神悅說過,此藥能治多種病癥,可若提取不純,無異于毒藥。 那就等他們提取更為嫻熟、藥性更為了解時,再讓其面世罷。 眾醫者沒見過起效這么快的藥,都很好奇。 相處多日,也知道華佗和張仲景樂于分享醫術,便紛紛詢問。 兩人照實直言,此藥乃是靖國長公主所傳,但制藥困難,藥性也未明,還在研究中,不便告知。 眾醫者很遺憾。 陳太醫更直接道,“若兩位研究有成,能否賜教?” 華佗和張仲景都笑道,“自然可以!” 神悅說過一句話,醫術若想進步,就得多跟同行交流。 他們也是這么認為的。 囿于門戶之見,只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此次治疫,眾醫者從他們身上學了一些。 他們也從眾醫者身上學了一些。 這樣一來,大家的醫術不就都比以前更高明了么? 兩相得利。 —— 別院只剩十名患者時,張禎召集所有醫者到縣衙開會。 寒暄過后,長話短說,直入主題。 “諸位先生,此次治疫,我欲編撰成書,廣發四方。將先生們的名字都列于其上,叫天下人都知道先生們的大義!” 眾人都愣住了。 來此之前,萬萬沒想到她說的是這個。 要編書,要寫他們的名字,還要廣發四方。 這,這,這怎么好意思呢! 編書這種事兒,若只給自己和子孫后代看,那隨意編,若要公諸于世,就必須得是重大事件。 歷史可成書、開疆拓土可成書、水利民生可成書。 治疫,有何可書? 況且還死了那么多人。 張仲景遲疑道,“神悅,會不會有些過了?” 其他醫者雖未說話,也是類似的神情。 張禎笑道,“二伯,諸位先生,不可妄自菲??!人人都懼疫癥,諸位卻能趕赴大疫之地,乃勇士、義士!為何不能宣揚?” 華佗沉吟道,“話雖如此,恐被人說言過其實?!?/br> 醫者治病,天經地義。 大書特書,只怕被人笑話。 張禎:“誰敢說?我與其理論?!?/br> 頓了頓,又道,“宣揚各位大義,只是其一。其二,是讓世人知道,遇上大疫該如何應對?!?/br> 人類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鏈頂端,原因之一便是善于總結經驗教訓。 每一次進步,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她想將漢壽的治疫經驗推廣出去。 在這個時代,以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光里,大疫都是人口減少的元兇之一。 另一個元兇則是戰亂。 兩者狼狽為jian,互助氣焰。 張仲景畢竟也是名門子弟,還當過官,很快想通了此書意味著什么,擊掌嘆道,“大善!神悅,此事大善!” 這侄女兒慮事如此周全,如此長遠,難怪能一路青云。 他不及,他家中子弟,也都不及。 華佗也大笑,“好啊,好!” 半夏興奮舉手,“師傅,我和紅兒的名字,也會在上面么?” 張禎:“會!” 半夏高興得合不攏嘴,哈哈,這次光宗耀祖了! 等等! 她連自己祖宗是誰都不知道,那,那族譜就從她這兒開始罷! 霍紅兒也滿臉笑容。 沒想到啊,她竟然也有名留青史的一日! 陳太醫、劉太醫、羅太醫等人,也迅速想到其中意義,很是激動。 人生在世,誰不想揚名? 他們之前有顧慮,也只是怕張禎在書中夸得太過,引起世人反感。 可若是加上應對疫癥的法子,便是言之有物,誰還能嗤笑他們? 何況,這是件多好的事情??! 哪怕不留他們的名字,也值得去做! 紛紛道,“殿下,有什么需要我們的,盡管開口!” “不留我等名字,也無關緊要!” “能共襄盛舉,是我等之幸!” 張禎:“若無諸位襄助,這事兒也做不成?!?/br> 喝口竹飲,跟他們細說此書的內容。 這本書,她定名為《漢壽戰疫記》,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漢壽戰疫的前因后果,大力褒獎各位醫者圣手仁心,不畏疫癥,奔赴疫區解救百姓。 稱贊他們為大醫。 連同漢壽醫者在內,所有名字都列出來了。 這是一份閃著金光的資歷,也是一份可以流傳后世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