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當然了,她最多在腦海里幻想一下,絕不會那么做。 第214章 靖國長公主 對袁家的處理很快就下來了。 念其主動求和,不定罪名,并賜官安撫。 袁紹為太仆,九卿之一,名義上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實際上不讓他管任何實事,只是虛銜。 袁尚、袁熙都是侍中。 這是一個萬金油職位,不知道封什么官時,給個侍中準沒錯。 能不能得到重用,全憑小皇帝說了算。 并且袁家所有人不得離京,除非有皇帝和大將軍的許可,形同軟禁。 不過,袁譚不在此列。 小皇帝聽說袁紹險些被他氣死,幸災樂禍地笑了大半天,下詔書封他為虎賁中郎將,令其安心留在公孫瓚麾下。 對此,袁紹只有高興的。 他也想通了,次子、三子和自己都被軟禁在京中,往后難以翻出什么水花,袁家若想再興,估計得著落在長子身上。 哪怕跟的是公孫瓚,也無關緊要。 等立了戰功,再自立門戶便是,例如呂布麾下的張遼。 但他老于世故,心眼多,猜得出小皇帝想看自家笑話,因此不露喜色,整天裝得愁眉苦臉。 充分滿足了小皇帝見不得袁家好的心理。 袁尚的心情就更復雜了。 他一向自負才高,以為袁家將在自己手里更上一層樓,沒想到如今卻要指望袁譚。 真是世事無常吶。 處理完袁家,便是大封功臣。 曹cao、陶謙、劉備、孫策等都賞了爵位,沒有封地的那種,俸祿也不實發,屬于榮譽。 他們麾下的大將,凡有戰功都晉升為將軍。 反正這時候將軍滿天飛,少幾個多幾個都不打緊。 朝中大臣們也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對呂布一系的封賞。 陳宮、賈詡都官升一級,晉為金紫光祿大夫,其余將官幕僚,也都各有封賞。 呂布則被晉為關內侯,食邑萬戶,加節,傳斧鉞、虎賁,并賜三不朝,即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一整套權臣標配。 雖然呂布事實上早已三不朝,但小皇帝這般鄭重其事地下詔,意味著他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固。 公卿們私下議論幾句,倒也能接受。 ——打敗袁紹奪回冀州,乃不世之功,當然應該獎賞。 劉協甚至還跟張禎商議,想給呂布加九錫。 張禎:“......陛下,萬萬不可!” 她不是覺得呂布受不起,而是擔心滋生他的野心。 就算她能壓住他,也怕有個死忠于呂布的部將,冒出來硬給他披黃袍,那時就晚了。 要知道,王莽、曹cao、孫權、司馬昭,以及后世的宋、齊、梁、陳、隋、唐等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之禮。 因而九錫也成了篡逆的代名詞。 若無反意,就最好不要。 劉協固執地問道,“為何不可?” 他如今年歲漸長,演技也更為精湛了,張禎一時拿不準他是試探還是真有此意,正色道,“陛下,九錫之禮,不該賜予臣工?!?/br> 劉協凝望她片刻,眼圈忽然紅了。 哽咽道,“jiejie對漢室一腔赤誠,我明白,我都明白!” 張禎:“......陛下對微臣信重之心,微臣也明白!” 講真,挺受不了老劉家人充沛的感情。 眼淚說來就來,哭戲杠杠的。 要是混娛樂圈,能省多少眼藥水。 劉協哭完,又道,“神悅,我認你為長姐,你認我這個兄弟么?” 張禎:“認!” 她說這個“認”字的時候,只以為劉協在煽情,這也是他慣用的小花招。 因此情商很高地配合他。 誰知次日,劉協當堂下詔,晉封她為靖國長公主,食邑萬戶。 另加忠義侯,開府儀同三司,也是三不朝。 張禎:...... 你小子行動力還挺強! “公主殿下,還不謝恩?” 袁尚讀完詔書,僵硬地提醒張禎。 她這公主、侯爵,都是踩著他們袁家得來的??! 小皇帝還特意點名讓他宣讀詔書,肯定是故意戳他心窩子。 太壞了! 張禎沒接詔書,施禮道,“陛下,臣非宗室,不敢領受公主尊位,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劉協微笑,“昨日朕就說過,要認你為長姐。天子金口玉言,怎能隨意更改!” 她為何自領冀州牧,為何分設冀州將軍、知州、刺史,又為何不長駐冀州,而是回京? 這些問題他想了很久,最后想清楚了。 也許,若干年后張神悅也會變,變得像王莽、像董卓,但今時今日,她心里全是漢室,沒有半分私欲。 那他也愿意給出最大的誠意,以確保她以后不會改變。 其實,最合適的位置不是長公主,而是中宮皇后。 但商議時王司徒嚇得臉都青了,說他若敢立張神悅為皇后,呂布肯定反。 誰都承受不起那樣的后果。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當了長公主,禮法上也就成了他的家人,這也很好。 張禎:“......陛下三思!” 劉協:“皇姐,你若再推辭,便是對朕心懷不滿?!?/br> 張禎:“......并無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