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張禎含笑聽著。 這些都是呂布自己想到的,并非她建議。 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呂布仿佛有著天然的直覺,總能做出最合時宜的選擇。 歷史上,他也曾這么建議王允,只是王允沒有采納。 張禎也是從這件事情上,首次發現呂布也有智慧。 如今赦免了李傕等人,又派皇甫嵩統帥涼州軍,那么文和亂武大約不會再發生。 長安近幾年來最大的危難得以解決,小皇帝不會再一次被逼逃亡。 當然了,前提是控制住文和。 “大將軍,貧道曾聽聞,涼州軍中有一人,名賈詡,字文和,謀略出眾,智計無雙,何不召回朝中重用?” 三國第一毒士賈詡,養著費不了多少錢糧,若是放出去了,那可就是大患。 況且有他在,就像有了最后一個錦囊妙計。 ——別管這計你敢不敢用,反正有就是了。 更妙的是,他毒雖毒,但對漢室還存有一份忠心。 ——誰敢信,攛掇李傕、郭汜反攻長安,給予漢室沉重一擊的賈詡,對漢室有忠心。 然而這卻是事實。 不過也有前提條件,就是安身保命。 只要能安身保命,賈詡就還有道德底線和家國忠義。 若是不能,那就對不起了。 呂布也聽過賈詡的名聲,點頭道,“可?!?/br> 公卿們不知道賈詡是誰,并無異議。 張禎又道,“大將軍,李傕、郭汜等人都能赦免,那蔡中郎呢?” 呂布:“蔡中郎怎么了?” 張禎:“下了廷尉?!?/br> 呂布:“誰將蔡中郎下了廷尉?” 張禎目視王允。 王允面沉似水,緘口不言。 呂布大奇,“司徒大人,你與蔡中郎不是好友么?” 在他眼里,蔡邕、王允是一路人。 王允微怒,“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蔡邕卻懷其私遇,以忘大節,因他之死而傷痛!罪不可赦!” 呂布:“這,不至于罷?” 太尉馬日磾也道,“蔡伯喈曠世逸才,通曉諸多漢室典故,當由他續寫后史,為一代大典。且他素有忠孝之名,并無確實罪行,殺之豈不令朝廷喪失威望?” 王允皺眉道,“昔日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其寫出毀謗之書流傳于后世。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更不可令佞臣執筆幼主左右。此既不能增益圣上仁德,又令我等蒙受毀謗非議?!?/br> 張禎聽著他們對話,有種圍觀歷史的感覺。 真實歷史中,馬日磾就是這么替蔡邕求情的,王允也是這么拒絕的。 馬日磾大失所望,回去后就和心腹說,王允不能長久。 結果還真被他說中了。 此時,在場其他官員也紛紛勸說王允放了蔡中郎。 事實上,很多人也是這會兒才知道蔡邕被王允下了廷尉。 但王允板著臉,誰說情都不行。 呂布側頭跟張禎耳語,“蔡邕又無害,王允何故執意殺之?” 張禎:“大概是因為蠢罷?!?/br> 不只是呂布,后世很多人都想不通王允為啥非殺蔡邕。 完全沒有理由好不好! 第一,蔡邕雖有名望,但偏于文史類,不會與王允爭權。 第二,蔡邕無兵,也不善于陰謀詭計,對王允造不成一絲威脅。 這樣一個人,你殺他干嘛? 留著,可以錦上添花。 殺了,就是給自己招黑。 董卓都明白的道理,王允竟然不明白。 “呵呵!” 這個答案取悅了呂布,眼中全是笑意。 又小聲道,“蔡邕是你外叔祖罷?莫怕,無論王允放不放,我都保他平安?!?/br> 張禎:“多謝大將軍!” 然而并不需要。 王允抓的人,就得王允放。 第31章 將軍啊,何故疑我 “司徒大人,蔡中郎不能殺!” “是啊,蔡中郎雖受董卓征召,卻是不得已應命,并未附逆?!?/br> “董卓想要稱尚父,還是蔡中郎勸阻的!” “蔡中郎嘆息,也不是為董卓傷痛,只是驚訝而已!” ...... 公卿們據理力爭,但王允固執己見,就是不應。 心里還有種被背叛的感覺。 他以為,在呂布面前,他們這些世卿世祿是一體的,齊心協力共同對抗呂布。 可現在,他們都站到了呂布那一邊,逼著他放蔡邕! 他不明白哪里出了錯。 眾人驚訝的目光中,張禎走到王允身旁,笑道,“司徒大人要殺蔡中郎,是因為蔡中郎素來跟董卓親近,大人由此認定蔡中郎與董卓同為逆賊?” 王允警惕地道,“是?!?/br> 張禎輕嘆,“可是,與董卓更為親近的,明明是大人你呀?!?/br> 王允怒道,“張九娘,不得胡言亂語!” 張禎拉起寬大的袖袍,遮住自己和王允的頭臉,壓低聲音道,“大人莫不是忘了,你曾獻義女貂蟬予董卓。這般情誼,何等深厚!那等無見識的,只怕還會說大人是董卓的岳父呢?!?/br> 王允氣得肝疼,咬牙道,“誰敢說?!” 張禎笑得有些無賴,“我呀?!?/br> 四目相對,王允看得出張禎的決心。 他若不放蔡邕,她就會抓住這一點,將他說成董卓同黨。她的言辭有多鋒銳,他也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