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往日在家,他多著素袍,此時身著玄色盔甲,身形顯得更為高大,眉眼也更為凌厲。 兇名在外的方天畫戟隨意放在身旁,其上還有未擦凈的暗紅。 鐵血冷硬之氣撲面而來,壓得張遼都腳步頓了頓。 在他眼中,這時的呂布如同剛完成狩獵的野獸,獠牙上還沾著血,全身也還處于警戒狀態,看似平靜,實際上隨時可以暴起傷人。 張禎卻小跑過去,叫道,“將軍啊......” 來的路上,她已經準備好了一通歌頌贊美之詞。 呂布舉手止住,“停!” 張禎停住腳步,不敢再說話。 其實她也有點怕。 呂布現在的情緒好像不太穩定,殺氣凜然,感覺像是會順手再殺幾個人,或者幾十幾百個。 殺紅了眼,就有可能不分敵我,她不想當炮灰。 呂布又招招手,拍拍身旁的地面。 這意思很明顯了。 張禎輕輕走過去,謹慎地坐下。 呂布聲音平淡,“好聽的話兒回去再說,說不夠一個時辰,便不許回家?!?/br> 張禎:“......貧道盡量?!?/br> 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嗯,有難度,但也不是做不到。 不就是夸人么?她很擅長。 呂布笑了笑,笑意卻未達眼底。 “王允、楊瓚、士孫瑞等人已經進宮,你可知他們意圖?” 張禎憤然道,“他們想搶功!” 這幾個人,都曾商議鏟除董卓,王允更在呂布身上花了大量功夫。 如今董卓被呂布刺死,他們定會以為這是自己的功勞。 呂布:“我當如何?” 張禎:“寸步不讓!” 讓了,那慘烈的歷史就要重現。 她從王允手中“截胡”呂布,不就是為了改變這一切? 呂布眼中兇光一閃,“那便再殺!” 張禎:“......不可!” 殺戮,只能解決小問題,解決不了大問題。 最好的方法,是讓支持呂布且身居要職的文官出面替他說話。 然而沒有。 沒有文官與呂布交好。 文官們對于董卓、呂布一黨,都是敬鬼神而遠之。 忽靈機一動,道:“將軍,帶我入宮!” 呂布虎目圓睜,“你?!” 他只是想從她這里得到些建議,沒想過帶她進去。 張禎用力點頭,“沒錯,就是我!” 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更是個于她而言難得的好機會。 她非宗室女,正常情況下到不得皇帝跟前,但現在不正常。 董卓所建立的舊秩序已經崩塌,新的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正是混亂之際。 她正好趁此混亂,揚名立萬。 “將軍,事急從權,再不進宮,陛下就被他們籠絡了!將軍提著腦袋忙一場,卻是為他人白做嫁衣裳!” 正如真實的歷史。 而這也正是呂布所擔憂的,當下不再多想,帶著張禎疾步入宮。 他是鏟除董卓的大功臣,按理應該得到最大的利益。 然而文官無恥,他又拙于言辭,不知不覺就會上當。 況且有些話他自己不好說,須得旁人來說。 張神悅素有辯才,又一心向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沿途所遇禁軍,看到個小道姑跟著他,都有些好奇,但依附他的不會多問,不依附他的不敢多問。 于是張禎就這樣順順利利地到了御書房。 第22章 貧道浮云,參見陛下 小皇帝劉協如在夢中。 今日太陽照常是從東方升起,卻有人來報董卓死了! 呂布刺死的! 他還沒回過神來,宮中就發生動亂,兩群禁軍交戰,落敗逃竄的那一群,似是董卓的人手。 幾名侍中護著他躲在御書房。 躲了大約一個時辰,王允、楊瓚、士孫瑞及一干文官求見。 先是向他報喜,君臣同慶董賊得誅。 然后,大家話里話外都在稱贊王允,說呂布會反水殺董卓,皆是王司徒之功。 但劉協心中狐疑。 他記得呂布來找他要詔書時,可沒提過王允半句。 接下來,就有人提出,王司徒應當“錄尚書事,總朝政?!?/br> 劉協心中暗暗叫苦,不敢應承。 一來,董卓剛除,他不想頭上再多座大山。 二來,這事兒呂布同意么? 他早就明白一個道理,說話要想管用,光有身份不行,還得有兵有將。 他名義上有,實際上沒有。 王允也沒有,但呂布有。 便顧左右而言他,“諸卿今日多受驚嚇,且回去好生歇息,朝事從長計議!” 士孫瑞就說,“為君分憂,乃臣等本分事,何惜此身?” 又有一人道,“當此亂局,唯王司徒能安之!” 劉協臉色逐漸僵硬。 這是在逼他下旨! 正不知如何應對,忽聞都亭侯呂布求見,連忙宣進來。 呂布行禮,他親自攙扶,一臉的感激和嘉許。 “奉先!” 呂布:“托陛下鴻福,臣幸不辱命!” 劉協拉著他笑道,“那日你來求詔書,說要鏟除董賊,朕心甚慰。雖知你忠義,也擔憂你受董賊所害。不想將軍神勇非凡,一舉除賊!此乃漢室之幸,天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