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烈火噬心 (BL NPH)、慢熱、咒術師不需要輔助、病嬌向乙女合集、[綜漫] 變成一個呱蛙子
但這顯然還不是讓趙玉良最得意的時刻,更讓人震驚和高興的事兒還在后頭。 第四天葉青的催產接生計劃結束,正要收拾好東西回靠山屯的時候,一隊由軍車護送的薊城記者團,風塵仆仆趕到了青山農場,門口的哨兵看到外來的這些外來車輛,頓時嚇了一跳,還以為是農場出了什么事兒了,結果很快為首的車輛上就有人下來了,一位首長舉著軍官證拿著紅頭文件,對哨兵喊道: “我是薊城軍區的副師長徐新征,應農業部和宣傳委的要求,護送薊城電視臺和報社的記者們前來青山農場進行拍攝采訪工作,請你們盡快通知農場領導來交接!” 哨兵一看首長手中的證件資料后,心下頓時就是一個機靈,哪兒還敢耽擱,沖著這位首長敬了個軍禮后就迫不及待地轉身往農場里面跑。 等趙玉良得到消息跑出來,看到來人后也不由得愣住了:“連長,您怎么來了?” 當年趙玉良參軍入伍,在新兵連的時候徐新征正是他的帶隊連長,負責給他們這些入伍的紅兵進行體能和槍法的突擊培訓,后來打仗趙玉良和徐新征又被分在了一個團里,一個戰壕里守望相助過,兩人關系無疑是極為親近的。 不過解放后徐新征就升職調去了薊城軍區,而趙玉良卻來到了北大荒建設軍團,從連長一步步往上爬,營長再到團長再到幾年前終于成為了部隊農場的話事人,他足足花了近二十年,將偌大的青山農場從北大荒開墾成了北大倉,個中艱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與徐新征也已經是分別了二十年有余,驟然見到自己的老連長,趙玉良眼眶瞬間就不由得泛紅了。 雖然如今徐新征早已經是師長了,但趙玉良還是沒能改掉叫人家連長的習慣,一見面就下意識地叫了原來的稱呼。 徐新征如今兩鬢都已經長出了白發,看到當年那個不懂事的小兵如今已經能獨當一面,甚至在一個數萬人的大農場里頭坐鎮也有模有樣后,心下也很是感慨: “當年你參軍入伍那會兒,才十五六歲年紀,還是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呢,一晃眼,咱們都已經人到中年,時間過得可真快啊?!?/br> “其實早些年我在薊城就聽人提起,說你小子在北大荒這邊領著人開墾荒原,一鏟子一鋤頭愣是挖出了上萬畝的良田,我早就想上你這兒來看看了,可一直沒找到機會?!?/br> “這回可就不一樣了,聽說你小子在農場搞改革,鬧出的動靜可不小,不光驚動了農業部和宣傳委,連中北海那邊都接到了消息,大領導直接下令讓宣傳委務必要對你們農場的情況進行詳實的調查和拍攝,包括你還有這次農場養殖改革的帶頭人,都要進行專題采訪?!?/br> 趙玉良聽到這話都不由得愣住了,還以為老連長是在拿他開玩笑。 “你啊什么???” “現在你那養豬場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啊,靠不靠譜啊,這回我帶來的這些記者可不是鬧著玩的,都是新聞界的喉舌,那筆桿子殺人不見血,比咱們的槍桿子還厲害,你這邊要是出了啥問題,被人家發現弄虛作假,那這事兒可就不只是丟臉那么簡單了,不光是你們農場,從縣里到省里到薊城,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得跟著吃掛落倒大霉!” “你可得給我句準話,不然往后出去了,可別說你是我徐新征帶出來的兵!” 趙玉良下意識地就朝著老連長身后看去,果然看到后面的幾輛軍車上陸陸續續下來了不少掛著工作牌的記者,甚至還有電視臺的電臺設備在往下抬,一看就是要準備做采訪拍攝的架勢。 這讓趙玉良心中瞬間猶如掀起了驚濤駭浪,他確實預料到了這次這批母豬生產的事兒會上新聞,但他確實沒想到,會驚動中北海,甚至連薊城電視臺都被派下來了。 雖然年輕的時候他也是上過戰場殺過敵人各種大場面都見過,但在農場沉寂了這么多年,他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大陣仗了,所以這會兒趙玉良還真有點發蒙,嗓子都有些干,下意識地就咽了一口唾沫。 好在就在這個時候,葉青帶著幾個徒弟收拾干凈利索后從養殖場出來了,軍車到門口了,看到外頭堵著這么多人,她驀地一下想起了杭廷芳之前給她打過的那個電話,忙叫開車的小朱戰士停車。 這邊葉青才把頭探出車窗外,那邊趙玉良就猶如見到救星一般,趕緊沖著她招手。 “葉知青,快,過來,薊城那邊來了不少記者,都是來找你的!” 葉青眼尖,已經在不遠處的記者人群中見到了熟人,她忙朝著杭廷芳揮手打了個招呼,然后才下車走到趙玉良跟前。 趙玉良忙給她介紹帶隊的徐新征徐師長,緊接著又將收到的紅頭文件還有一堆審核證明資料遞給葉青。 葉青一看到這些證明資料就一個頭兩個大,趕緊擺了擺手,她又不是農場的領導,哪兒能越俎代庖去翻閱這些東西,再說了,她長了眼睛,那明晃晃的紅頭文件就擺在最上面呢,就算不看里面的內容她都曉得這些文件寫的啥了,根本就不用看。 反正一開始她的目的就是科學養殖的推廣,現在上頭要大肆報道這個事兒,她絕對求之不得,所以上頭怎么安排,她就怎么配合。 至于這些記者的身份來歷審查,那就不是葉青該管的了,而是宣傳委應該cao心的問題。 想必這么重要的大事件,上面宣傳委在人員挑選上一定會慎之又慎,挑選出來的記者應該都是根正苗紅經得起考驗的從業人員,不會出現故意歪曲事實或者夾帶私貨的情況。 雖然葉青覺得這些記者應該不會有啥問題,但之前部隊農場幾次被人鉆了空子,趙玉良也被整怕了,在審核環節上再不敢掉以輕心,所以不管來的人是誰,在安全檢查和身份核實上,他一點也不敢疏忽大意,每一位來訪者的證明資料,包括設備都必須經過仔細搜檢才能被帶進農場。 好在這些記者都挺老實的,并未因農場過于嚴苛的審核而表示不滿,反而個個都乖乖配合檢查。 主要是這些記者也不傻,能在如今的新聞媒體,沒點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新聞覺悟是肯定沒法混的,所以這些記者在下來之前,就已經嗅到了頭版頭條的味兒,意識到到他們這次要采訪拍攝的絕對是一個史無前例甚至足以震撼全國的大新聞。 如果葉青的這個科學養殖計劃,真的有傳聞中的那么強悍,那對國內養殖業造成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國內的農業民生,都將因此受到深遠影響,說不定用不了多久,窮苦困頓了國家多年的蕭條經濟就將起死回生,所以在這個重要關頭,青山農場方面再怎么小心謹慎都不為過。 他們這些記者被委派下來之前,就個個受到了領導耳提面命,都知道必須得把現場的第一手資料真實詳盡地拍攝和采訪到位,如果把這件事搞砸了,那回去可不光是好不好交差的問題了,怕是還能不能繼續在電視臺或者報社干下去都是未知數,所以誰也不敢在進部隊農場的這個關卡上跟人家農場別苗頭。 等到人員相關信息全部審核完畢,這些記者們一進入農場就迫不及待地要進入正題,有的帶著相機和攝像儀器就往養豬場那邊趕,還有的則盯上了葉青和趙玉良這個農場負責人,想要馬上就找個合適的地方坐下來拉著這倆當事人做采訪,顯然,來的路上,這個臨時小組已經提前商量好了分工,半點都不想浪費時間。 葉青和幾個徒弟這幾天連軸轉,即便分工明確并且還有人幫忙,但連續幾天高度集中注意力,還是很累的,但累歸累,現在上面來記者采訪,她還不得不打起精神來應付。 好在采訪的記者當中就有杭廷芳,而葉青對杭廷芳的性格又是最為熟悉的,所以專訪開始后,最先提問的就是杭廷芳,葉青也很迅速地就進入了狀態。 杭廷芳一上來就切入主題: “據我所知,你擅長的還是人醫獸醫這一塊兒,下鄉插隊的這大半年,你為靠山屯創建了蛟譚縣的第一個生產隊衛生站點,而且衛生站在你的管理下也是井井有條,逐漸打開了名氣,周圍十里八鄉的人都想到靠山屯來找你看病,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會想到要對生豬養殖這一塊兒進行改革的?” 葉青略頓了幾秒后,就露出了一個羞赧的笑: “其實還是嘴饞,想吃rou?!?/br> “都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我去年才來靠山屯插隊,那會兒我剛滿十六歲,是真的饞rou,感覺肚里空空每天都餓得能吃下一頭牛?!?/br> “而且去年我的個子也就一米五幾,到靠山屯來了,這邊的北方人個個人高馬大的,連個小學五六年級的小孩都比我高,好多人笑話我是小矮子,問我小學有沒有畢業?!?/br> “其實哪里是我不想長高,主要還是營養跟不上嘛,來了屯子里之后,生產隊很照顧我,加上我掙的工分補貼也夠我自己吃喝不愁,所以身高也躥得快,這大半年時間,我長了估計得有五六厘米,如今都一米六三了?!?/br> “而且我覺得我還能再長一兩年,只要多吃飯多運動,并且營養攝入均衡,等到十八歲成年,沒準我就有一米六八甚至一米七了也不一定?!?/br> 說到這兒,葉青忍不住站了起來,挺胸抬頭大大方方地沖著記者展示了一下她的身高: “怎么樣,我沒說謊吧?當初第一個來靠山屯采訪我的是杭廷芳記者,她肯定記得我剛下鄉時的模樣,是不是跟現在有了很大的區別?” 杭廷芳認真地點了點頭:“是,那會兒你瘦津津看起來就是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而且個子確實偏矮,當時我是真懷疑,就你那樣的小身板,到底是怎么抓住人販子跟飛賊的?!?/br> 葉青笑得有些得意: “就是因為身高矮不起眼,才不會惹人注意,人販子跟飛賊放松了警惕,反而對我這樣的小透明不會加以防范嘛?!?/br> “不過那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噓的事兒,身高一直算是我從小到大的一個痛點,我想,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跟我一樣受身高困擾的人很多,而且這些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基因遺傳天生長不高,而是和我同病相憐,都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身材矮小?!?/br> “要改變這一現狀,唯有在食物攝入上下功夫,而最能助人迅速長高的,其實就是多攝入rou類蛋白質,所以一下鄉,我就盯上了靠山屯養的生豬,決定對屯子里的養豬場著手進行改革?!?/br> 葉青沒有一上來就扯什么假大空的理想,也沒把自己架在很高尚的位置,而是著眼于她自身的困境和私心,將她曾經備受困擾的身高問題給翻了出來,然后從這個很小很細微的生活點滴著眼,再引入到科學養殖這個話題,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就能把傾聽者帶入到了她的情境當中去,使得她的整個談話過程輕松且真實,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甚至讓聽者意猶未盡。 幾個報社的記者們就都被葉青給吸引住了,尤其是在聽到葉青提到下鄉后看到農村現狀后她的心路歷程,以及闡述她構思養豬計劃的初衷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感同身受,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 之后記者們又問了葉青不少問題,但可能是有杭廷芳在前頭將訪談的基調定死了,又或者是這些記者本來就得了上頭的指示,總之,每個人的問題都很溫和,并沒有誰刻意給葉青挖坑或者問一些過分尖銳的問題。 而且幾個報社的記者都沒有因為葉青年紀小就表現出高人一等不尊重葉青的地方,這讓葉青在采訪的過程中情緒始終都很穩定平和,回答問題自然也干脆利落,只要不涉及到敏感話題的部分,她基本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整個過程都相當配合。 當然,記者的專訪并不是這次的重點,真正的重點,還在薊城電視臺的新聞拍攝上。 這個年代,全國也就那么幾個電視頻道,能在各大省都收錄到的電視臺,估計就只有薊城電視臺這一家了。 而且薊城電視臺不管是播放的節目還是播放時間段都是有固定要求的,每天新聞時間播放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國家級的大事件,且多數是以中北海為背景的各種重要活動為主。 像這次電視臺由宣傳委指定,千里迢迢地跑到一個農場來對一個普通老百姓進行個人專訪,絕對屬于開天辟地頭一回。 第157章 母豬接生的最后一天, 還剩下十四頭母豬未分娩,雖然前面幾天葉青掌控全局,領著手底下的四個徒弟將接生工作進行得特別順利, 從未出過差錯, 但最后這天,因為電視臺架設了攝像機, 要將葉青接生的情況拍攝下來,作為接下來電視臺新聞播報時的重要素材, 所以不管是部隊農場還是這次下來的這些記者們,都一個個精神緊繃著,就怕在拍攝過程中葉青這邊會掉鏈子。 幾個徒弟們也沒見過這樣的陣仗,看到幾臺攝影機擺在豬圈角落里正對著接生的產房, 弄得她們都有些不知道手腳該怎么擺了,哪兒還有前幾天的鎮定和利索? 葉青沒辦法,只能親自下場, 領著幾個沒出息的徒弟一步步cao作, 許是葉青的沉著冷靜帶動了幾個姑娘的情緒, 慢慢地她們又找回了之前的感覺, 開始沉浸到了接生工作之中, 忘記了周圍拍攝的人群,只一門心思將注意力落在了這些待分娩的母豬身上。 整個拍攝過程十分順利, 電視臺也沒有全程跟拍,花了一兩個小時,確認需要的素材都已經拍攝到位了之后就將機器撤走了。 最后一天結束得比前面幾天更早, 到中午一點左右就全部忙完了。 經過統計, 農場的母豬,除去后面補種的那兩只, 剩下的全部安全分娩,最終接生下來1604頭生豬,這個數目簡直讓人瘋狂,不只是農場的人激動,就是這些下來采訪的人員,也都個個陷入瘋狂且難以置信的狀態。 要不是親眼看到了葉青從母豬體內把那些小豬仔一只只接生出來的,只怕他們都要以為青山農場也跟其他地方一樣搞弄虛作假□□那一套了,實在是這個數據太不真實了,就算傳到國外去,估計連對岸看了都會嗤之以鼻的程度。 后面電視臺還對葉青進行了一小段談話錄制,趙玉良也跟著接受了采訪,并不算太長,就連問題和標準答案都是電視臺提前給寫好了的,葉青只需要適當刪減,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出來就行,要上電視新聞播報,就得按照電視臺的基調來,這也是官方的采訪流程,葉青也不覺得奇怪,反正這些媒體記者讓她怎么做,她就怎么配合。 采訪完畢,整個記者團也沒在農場逗留,昨天到今天,他們已經拍到了足夠多的素材,夠他們接下來撰稿和做新聞了,于是整個團隊立馬就啟程,以最快的速度趕回薊城去。 把這些人送走了,趙玉良才算是松了一口氣。 為了慶祝母豬順利分娩,趙玉良大手一揮,安排了一個班的戰士進山去打獵,當天晚上就給部隊的幾萬人加菜,除此之外還專門讓食堂師傅開小灶,又弄了一大桌好菜對葉青幾個進行犒賞,還額外塞了一信封的票券補貼給葉青,讓她拿回去之后自己看著分配。 葉青對自己人向來大方,拿到部隊農場這邊的東西之后從來不藏私,而且每次都是在回去的路上就大大方方地展示給幾個姑娘們看,先讓她們自己從里面挑自己想要的票,然后剩下的再來平均分。 這次的補貼不光有錢跟票,還有友誼商店的兌換券,兌換券能直接去兌換東西,但蛟譚縣肯定是沒有友誼商店的,要兌換東西只能去省城,葉青別的不感興趣,但里面有個霓虹國的相機兌換券她看著好像不錯,所以這個她當場就抽走了,表示她只要這個東西,剩下的讓幾個姑娘自己分。 幾個姑娘也不是貪婪的,從中各自抽了一兩張自己想要的,剩下的又都給推了回來,葉青索性就將剩下的那些平均分成了五份,每個人懷里塞了一摞。 “這次大家都辛苦了,幾天下來收貨的心得也不少,回去后各自揣摩,把領悟到的經驗都記錄下來,另外,我之前提到的那個母豬產后護理的課題,可以提上日程了,部隊農場的這一千多頭幼崽,還有剛剛分娩的這批母豬,就是你們的觀察實驗對象,接下來一個月,是這個課題的最佳研究時機?!?/br> 葉青直接當甩手掌柜,把課題交給幾個姑娘自己來做,她只負責在其中把關掌控大方向,剩下的事兒就不插手了。 從農場忙活完母豬分娩的事兒,隔了不到兩天,葉青就接到了好幾個電話,來自楊老、顧衛東還有申城陳友德老爺子的電話陸陸續續都打了進來,都是給她道喜的。 靠山屯這邊地處偏遠信息相對滯后,但位于薊城和申城的那幾個人,已經在一大早就看到了幾大報社刊載的關于青山農場科學養殖的頭版頭條新聞,并且楊老還得到了消息,關于葉青搞的這個科學養殖的最新進展情況,將會在晚上薊城電視臺的新聞播報時間正式播出,所以老爺子打這個電話來,也是為了提醒葉青及時打開電視收看。 電話中,楊老爺子對葉青各種花式表揚,顯然對葉青下鄉后的表現是極其滿意的,也對自己當初力排眾議來為葉青擔保的事兒感到無比驕傲自豪,畢竟當初這個小丫頭,可是他親手挖掘并一力舉薦到大領導跟前的,現在這個丫頭這么爭氣,他這個伯樂自然會覺得臉上無比光榮。 對于即將上電視這點,葉青的反應當然是高興的,但要說多激動和緊張,那倒也不至于。 主要是后世自媒體盛行,什么場面她都見過,上個電視對她來說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并不會對她當下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巨變,所以她樂一樂也就將這事兒撂開到一邊不管了,只專心忙活她的事兒去了。 實在是這五天在部隊農場耽擱了太長時間,導致衛生站這邊堆積了三四百號病人看診,她要不加班加點的忙活的話,后頭等著的病人估計都要怨聲載道了。 葉青沒把這事兒往心里去,可伍永兵他們卻不可能不重視啊,一聽說晚上葉青幾個就要上電視新聞了,靠山屯的人比葉青這個當事人還要興奮,立馬就開始張羅,不光把當初上頭獎勵給葉青的那臺黑白電視機搬到曬谷場那邊,把舞臺布置好,電視機頻道提前進行調試,還各自奔走相告,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給周圍幾個生產大隊,讓所有人都來見證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于是,等葉青幾個把當天最后一個病人看完,回到院子準備吃飯休息的時候,就被屯子里的人給拉去了曬谷場,這時候曬谷場已經是人滿為患,本屯子和附近幾個生產大隊的人把偌大的曬谷場都坐得嚴嚴實實,所有人都伸長了脖子,目光集中在正中間舞臺上擺放的那臺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上。 電視機已經調到了薊城電視臺,曬谷場大幾百號人,愣是沒人發出聲音,所有人聚精會神地豎著耳朵聽著,目光直勾勾盯著電視機上的畫面,生怕錯過葉青出現在電視機上的畫面。 等葉青被拉著來到曬谷場后,所有人立馬就朝著葉青行注目禮,并且大家自動自發地讓開道來,把最前面離電視機最近的位置留給了她,伍永兵和老支書正在前頭沖著她招手,葉青無奈只能帶著幾個徒弟走了進去。 這個時期的電視新聞,是從晚上七點到七點二十,二十分鐘的時間,一般是播放一些領導人的會晤以及議會大事件,偶爾會摻雜幾條國際新聞,之前葉青剛拿到黑白電視機的時候,晚上好奇也看過幾回,所以對于這個時期的電視臺新聞播報流程基本還是清楚的。 但讓葉青完全沒想到的是,這天晚上的新聞播報時間段,卻從以往的二十分鐘,直接延長到了四十分鐘,最大最長的新聞內容,就是青山農場的生豬科學養殖改革,不但葉青和趙玉良的采訪部分放進去了,連葉青用飛針對母豬進行催產,以及她帶著幾個小徒弟給分娩母豬接生的過程也剪輯進去了。 二十分鐘的時間,從母豬發動到最后一胎二十多只小豬順利降生,曬谷場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不敢眨眼,直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震驚和瞠目結舌。 哪怕這些人之前就聽說,葉青的那個科學養殖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大事兒,甚至各個生產大隊都緊隨靠山屯的步伐,在采用葉青的那個人工授米青技術給母豬配種了,但因為沒有親眼目睹母豬最終的分娩情況,這些人對于葉青的這個所謂的科學養殖,暫時其實還是沒有一個完全清晰的概念的。 但此刻,電視臺播放出來的畫面,讓大家對葉青的這個生豬養殖新技術,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了解,這時候他們才隱約意識到,這個養殖改革技術有多強大!他們在場的這群人,也許正在見證歷史! 真要是各個生產大隊都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別說是一胎二十只豬仔,只要待產的母豬一胎能穩定在十只往上,那從今往后,國內的生豬產量就將極速狂飆,從供不應求直接膨脹到產能過剩,到那個時候,各家餐桌上頓頓見rou就將不再是夢想! 全場萬籟俱寂,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才終于有人回過神來,大聲問道: “葉知青,這是真的嗎?隔壁農場真的產了一千多頭豬崽子?” 葉青還沒說話呢,人群最后面就有人揚聲道:“這還能有假?今天早上好幾家報紙都登了新聞了,我得了消息之后親自去農場那邊求證過了,這次農場一共有78頭母豬分娩,一共產下來一千六百多頭生豬幼崽,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一只夭折的都沒有!” 說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賴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