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穿越水滸成為王倫之我能刷取聲望、八零香江大佬的炮灰嬌妻、喜歡炮灰攻二是什么癖好[快穿]、下鄉meimei高考回城[七零]、傻白甜美人重生后殺瘋了、我想上的男人都把我上了、權欲教父之春鎖闈亂宮墻柳、網紅在大雜院
“如今老夫也算看出來了,鎮北王乃陛下逆鱗,有人動了他的逆鱗,他如今是誰人的勸諫都聽不進去。 可重恩啊,如此下去是要動搖朝綱的,不論陛下是要讓眾人看清他的底線,還是借此清除朝堂蛀蟲,都cao之過急了呀!” 樂重恩坐在祖父對面,仔細為老人家斟一盞茶水遞過去,緩聲道: “何來cao之過急?” 老大人用飽經世事的語氣道: “從朝中到地方,一下少那般多人,朝堂是會停擺的!老夫知陛下看不慣朝中那幫蠹蟲久矣,但這得講求一個穩,能叫政權平穩落地,比什么都重要!” 再者說,孫子此舉得罪的人太多了,滿朝樹敵,對孫子將來的發展而言,并非好事。 樂重恩看出了祖父的未盡之言,卻道: “鎮北王在離開前,將杜恒等人留給陛下,您怎知他沒留下其他東西呢?” 那杜恒可是鎮北王妃的娘家兄弟,為鎮北王出生入死多年,鎮北王對其信任非常,他本人站在那兒,很多時候就能代表鎮北王的意思。 有那些人支持,京中亂不起來??梢婃偙蓖跖c今上的關系,比眾人私下忖度的要親密許多。 “何況,孫兒從不覺得這天下缺了哪個就真會停擺,您或許還不知曉,陛下早就已命人舉薦各地有為之人,一旦哪里有了缺口,立馬就有人補上?!?/br> 老大人欲言又止。 樂重恩起身,沒叫他把話說出來,緩緩道: “祖父,在您看來如此得罪人之事,您覺得為何會落在孫兒身上?您可知費府那邊,每日都能接到來自宮里的賞賜?陛下的意思還不明顯嗎?” 不過是費家作為鎮北王外家,并未參與此事,且在察覺事情有異后,第一時間進宮面圣。 而樂家,選擇了隔岸觀火。 本以為隔岸觀火能全身而退,可如今瞧著,陛下那里是容不得左右逢源的,火還是燒到了樂家身上,命他主審此事,就是對樂家的敲打。 本朝第一大案,從朝堂到地方,涉案大小官員共計五百四十八人。 秋東一聲令下,全部人頭落地,菜市場日日砍頭,足足兩月過去,空氣中還殘留著揮之不去的血腥氣。 知情人對其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史稱“嘉和要案”。 因為涉及的當事人之一乃鎮北王,身份敏感,就連記錄起居注的官員都對這段描述采取了春秋筆法。 官員不敢多言,民間對真相知曉一鱗半爪,經過各種傳播和加工,衍生出無數版本的猜測演義,一代代流傳下去。 正史中,慶朝開|國皇帝和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帝王一般無二,都有傳奇的經歷,大刀闊斧進取的手腕,文治武功令人信服,一舉一動都散發著讓群臣自愿跟隨的魅力。 以及他終生未娶,早早過繼了據傳是他兄長家的孩子做嗣子,將皇位順利傳給侄女,且侄女繼承了他的理念,繼續實行他留下的改革和制度,共同開創了一代盛世先河的舉動,都為他的傳奇經歷再添一筆。 知道真相之人三緘其口。 在歷史眾多開國皇帝中,武帝秋東也是值得后人不斷探究的六邊形帝王。 然而在野史中,這位開國帝王和前朝皇室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知情者和見證者逐漸退出朝堂,清楚這一段關系過往之人也化為塵土。 可人們對那段過往的探究卻從未停止,終究有只言片語流傳除去。 民間關于慶朝開國皇帝秋東,乃姜末幽帝第二子,姜末明帝之弟的傳聞從不曾斷絕。 雖然都被姜末明帝,也就是慶朝鎮北王出面否認了,直言“一派胡言”。 眾人面上自然是選擇相信德高望重的鎮北王的,但私下里誰不嘀咕兩句: “騙鬼呢?” 你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不合理好嘛! 再加上姜室覆滅,卻無人見過姜室唯一公主的尸身,而因在東南帶領娘子軍和倭寇作戰,最終得封安南王的那位女王爺,據傳有幾分姜末公主的影子。 誰聽了能不多想幾分? 不過這都是沒有實證的猜測,一切最終都要落腳于一句“除了當事人,誰知道呢?” 當然了,民間對于慶朝與姜室最大膽的猜測,莫過于“說不定武帝(秋東)陛下的繼承人,就是姜末明帝的孩子呢!” 不過這個說法基本上沒什么支持者,眾人大都當做笑話講一講,因為誰也沒見過武帝嘴里那個不存在的兄長。 主流思想還是認為,武帝秋東的繼承者乃他親生,要么是孩子生母身份上有問題,要么是武帝不愿繼承人將來有外戚干政,索性用過繼堵住各方的嘴。 因此后世還衍生出了無數武帝和各路白月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對于白月光身份的猜測,也是人們樂此不疲的話題。 然而只有真正的慶朝皇位繼承者才能知曉,他們和前朝姜家本就是嫡嫡親的一家。武帝他老人家,就是因為看不慣親老子,才動手反了呀。 脾性如此爆裂的武帝,在鎮北王的手札里,卻是個集孝順,乖巧,聰慧,溫和,允文允武于一身的帝王。 少年皇帝合上手札,心說這便是武帝他老人家手札中所說的“濾鏡”吧。 第131章 英雄晚年 貼心棉襖 ◎一家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