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節
劉穎教授也是專門研究古詩詞文化,她一開始就覺得李白的這首詩不簡單。她也能隱約的感覺出來,這首送別詩和其他送別詩的不同之處。 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品味出這么多的東西。尤其是這首詩背后所蘊藏的那些人生態度,劉穎教授更是沒有想到。 但現在聽曹老教授這么一說,劉穎教授就豁然開朗了,她便又補充了幾句。 說真的,他們這些人雖然同為古文協會的成員,但每個人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曹老教授和劉穎教授拋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大伙一時之間還是有些轉不過這個彎來。 在他們看來,詩仙,就應該是詩詞寫的最好的! 馮老教授和劉穎雖然也是這個意思,但和大伙原有的想法,還是有些沖突的。 見眾人這個反應,曹老教授也沒有太過放在心上,只是溫和的笑了笑,“后邊還有,咱們繼續讀吧。一首詩,其實也看不出什么。不妨多讀幾首,也許就明白了?!?/br> 李文正主席也點頭,“確實確實,這后邊還有呢,咱們也不急這么早下結論。我是相信葉老師的,他既然敢寫詩仙,就一定能寫好?!?/br> “對對對,咱們這么早討論干嘛???繼續往后讀?!瘪T家華也連忙說道。 眾人一想,也確實是這么個道理。 是不是詩仙,那是一首詩就能決定的嗎?誰能憑借一首詩,就把詩仙這個稱號給立起來? 很快,大伙就把第二個節選的故事看完了。 在最后邊,見到了一首詩。 名字叫——《將進酒》! 第331章 到底什么叫詩仙? 這第二個節選的內容,其實總結起來也比較簡單。 葉落在書中寫的是,天寶三年,憑借才華應邀入朝為官的李白,因與當時官場格格不入的放浪行為,最終惹惱了唐玄宗,最終被賜金放還。 而關于這些劇情,葉落并沒有做太多的介紹。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的事情,在這一節選中,更像是一個前情提要。他接下來的重點,則是放在了天寶十一年的時候。 這一年,距離李白離開京城已經有八年之久了。但是,在這一段時間內,李白因為被排擠出京的事情,一直比較郁悶。因此,為了排解心中的壓抑之感,他就又踏上了環游祖國山河的旅程。 也許是山河的壯美,讓他暫時忘掉了這些煩惱。但是,每當他飲酒之后,官場的失意就又席卷而來。 這一年,李白與好友岑勛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 此時,推杯換盞之間,李白便又想起了往日那失敗的仕途,便借著酒勁寫下了這首《將進酒》,來抒發滿腔的不平之氣。 “《將進酒》?” 當看見這首詩名字的時候,李文正主席稍稍一愣,他甚至把“qiang”都錯讀成了“jiang”。當然,這倒也不能怪他,畢竟李白的這首詩,用的是一古樂府詩的題目。就如《清平樂》這個詞牌名一樣,在藍星的歷史上,是沒出現過的。 不過,作為古典文學方面的大家,接受和理解能力都是頂級的。 當他看見這首詩正文之后,他就立馬明白了過來。 “這是古樂府詩?!?/br> 會議室里很安靜,大家都在低頭仔細的看著,李文正主席也只是悄無聲息的在自己心里嘀咕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br>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br> 連著兩個“君不見”,直接看的李文正主席倒吸涼氣。 如果說之前的那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李文正主席在讀完之后,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這首詩的好。但是,對于他來說,《送孟浩然》那首詩也僅僅是“好”而已。這種好,他在劉禹錫身上感受到過,在白居易身上也見過??梢哉f,在他的眼里,李白似乎和其他的詩人也沒什么區別。 但是,此時此刻,僅僅是這兩個“君不見”,就扭轉了李文正主席對李白的看法! 這真的是人能寫出來的?這人到底有著怎樣的想象力??? 僅僅是這兩句,李文正主席似乎感受到了李白和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這兩組排比長句,好似帶著天風海雨一般,像他撲面而來。那奔騰的黃河之水,好似從天而降,又一入大海而不回。如此壯闊雄渾的景象,絕不是凡人rou眼所見,而是詩人“自道所得”。比之常見的歌詠黃河壯美的詩句,高出了不知多少個層次! 緊接著的“朝如青絲暮成雪”,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極度的夸張,讓李文正大受震撼。 這等氣魄,這等想象,他好似真的看到了一絲“詩仙”的不同尋常之處! 當然,這兩句的開篇,從內容上來看,可謂是悲感至極,但卻不露纖弱,完全像是巨人般的傷感,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將傷感,寫成這種感覺的,李文正真是頭一次見。 不僅僅是他,在場的其他人,也完全被這個開篇給震住了。 他們驚愕的看著手中的a4紙,似乎想說什么,卻又怕打破了此時會議室中的這份寧靜。 無奈,眾人只好繼續忍著心中的千言萬語,壓抑著激動,繼續看下去。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br>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br> 讀到這里的時候,李文正忽然眼眶一紅。不知道為什么,他竟然激動的渾身發抖,嘴里一個勁的叨嘮著這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當然,其他人的表現要比他強一些。但內心的激蕩,卻是相同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 這一句,可謂是直擊心靈! 好似讓所有人,對自己人生的未來,都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 這一刻,大伙都難免在腦海中回想起了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 曾經,誰沒有一腔熱血,滿腹抱負? 也許,那時候的感覺,便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吧。 可惜,時光荏苒,歲月不再。曾經的雄心壯志,也隨著時間東流入海。 但此時此刻,在讀到李白的這句詩之后,眾人都感覺自己的胸膛中,好似又充滿了熱血。好似自己的眼前,又浮現出了那年少時充滿雄心壯志的自己。 是啊,天生我才必有用! 哪怕此時歲月蹉跎,可那又有什么呢?終有“千金散盡還復來”之時! 這一句詩,好似對命運的怒吼!又像是對自身才華的無限自信! 給眾人帶來的震撼,實在是太深了。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寫出這般豪邁自信的驚人之句? 此時此刻,一位放浪形骸、舉著酒杯,對天狂飲,放聲高歌的李白形象,悄然無聲的出現在了所有人的腦海當中。 這,就是李白嗎? 這,就是詩仙么? 他們不懂。 或者說,此時他們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 可能隱隱約約的有些懂了吧,但那種感覺,又像是手指間的清風一樣,似乎伸手便能抓住,但手中又總是空無一物。 難以言喻。 復雜至極。 幾乎是過了好一會兒,李文正才稍稍平復了一下心情,繼續往下看下去。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br>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br> 李文正一直在心中默默的朗誦,讀到這里的時候,他心中的聲音都不由自主的激昂了幾分。腦子里更是下意識的出現了一幅畫面:李白豪氣萬千的舉著酒杯,呼喚著他的朋友們,滿飲此杯。 懷才不遇? 仕途不順? 此時此刻,李文正完全看不見李白的身上有這樣的情緒。他看見的,是一個豪情萬丈、是一個永不服輸、是一個大氣磅礴的璀璨明星!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br> 此時此刻,李白好似已經忘記了自己在寫詩。就像是在和友人正常的交談一樣,訴說著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br> 高官厚祿,金錢名利,又有什么用處呢?我只想一直沉醉在酒中! 似乎,這是李白內心的追求。 興許是怕有人笑他胸無大志,還以為自己的這套理論,找到了很好的依據。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br> 圣賢? 圣賢又能如何?誰又能清史留名呢? 李文正在腦海中,似乎見到了那個滿腔憤怒的李白。他能理解李白,此時的話,應該是他憤而說之的吧? 但是,接下來李白又進一步舉例: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br> 讀到這里的時候,李文正稍微愣了一下。 陳王是誰? 他知道,葉落寫書的時候,慣用一些不存在的典故。說白了,就是他自己虛構的,以便為他之后的書,留下一些伏筆。 這個“陳王”,也是如此嗎? 但很快,李文正就想起來了。 陳王,曹植! 是了,這個陳王不就是《三國演義》當中提到過的那個曹植嗎? 他還記得,曹植在《名都篇》中,寫過“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的佳句。 此時李白化用此句,瞬間便讓李文正將李白和曹植這兩個人物聯系到了一起。 但此時他也沒多想,而是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