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節
這小說內容沒有多么的高明,行文也不見得有多么的優秀。 但這小說中所蘊含的思想和主旨,卻讓人忍不住心里一顫。 “他是真敢寫啊?!?/br> “這小說……真的沒問題么?” “不知道?!?/br> “能有什么問題?”張如夢感慨道:“這就是葉落高明的地方,咱們想的,都是咱們想的而已,人家葉落什么時候說過這小說另有所指了?人家一直強調的都是,這小說的作者是魯迅!魯迅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寫這樣一篇小說,本身就是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這在歷史上也是有據可查的。誰能挑的出毛???至于其他的含義,那都是讀者自己引申出來的,和他葉落有什么關系?” “魯迅寫的小說,和我葉落有什么關系是吧?真他娘的是個天才??!” “說真的,現在看來,葉落這種套娃似的創作方法,還真有點意思。乍一看有脫了褲子放屁的嫌疑,但關鍵時刻也有奇效。許多別人沒法寫的東西,他套層皮之后馬上就能寫。題材也廣泛了很多,就沒有他寫不了的東西?!?/br> “確實,他這么寫,就沒有他不能寫的。人家直接虛構一個人物,借此來寫自己想寫的東西,誰能拿他有辦法?” “不過這是咱們學不來的,他這種寫法,太難了?!?/br> “但他敢寫《狂人日記》這樣的小說,我是真服氣的?!?/br> 眾人紛紛點頭,哪怕他們看葉落不順眼,但這會心里也是相當的佩服。尤其是,這小說里還有不少讓他們看了都忍不住拍案叫絕的佳句。 【從來如此,便對么?】 【你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br>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br> 【我也曾看見有人在日記里寫: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從包裹中翻出史書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br> 對于這些句子,網上也越傳越兇。 關于《狂人日記》的解析,網友們也越來越側重于“現實意義”。 而這次,不管是微博官方還是《華夏日報》都沒有進行點評。 當今的文學界,在文振組的領導下,氛圍是比較開放的。 之前的《孔乙己》微博官方已經表態了,這次的《狂人日記》就沒有繼續點評。 《華夏日報》之所以沒有繼續報道,是因為他們聯系了文振組,和文振組交換了意見?!度A夏日報》認為葉落這兩篇小說,過于激進,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適合出版。同時他們還建議審查葉落的《魯迅先生傳》這本書的內容,刪減掉那些不和諧的內容。 只不過,文振組的態度也很堅決。他們認為文學作品就應該有文學作品的時代內涵,文振組的領導們覺得《華夏日報》過于保守,不利于當代華夏文學的發展,以此為理由拒絕了他們的建議。 這就尬住了。 在文化領域,文振組就是天。 葉落在“文化自強、文化自信、文化振興”這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文振組是不可能讓其他人干涉葉落的創作的。只要葉落別寫那些反動的東西,那誰來都不好使。 不過,面對網上愈演愈烈的討論,《華夏日報》最終還是寫了一篇專題報道,“葉落是葉落,魯迅是魯迅,兩者不可混為一談。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曲解魯迅的《狂人日記》,在網上肆意的散播不實言論,這不僅是對葉落老師的傷害,同時也是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傷害?!?/br> 《華夏日報》也是真的沒辦法了,他們和文振組的分工不同,文振組就盯著文化這塊就行了,別的不管不顧。但是,《華夏日報》是需要關注社會思潮的,要引導民眾的觀念。 葉落無疑給他們的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但他們拿葉落這個始作俑者,還一點招都沒有。 甚至,《華夏日報》在報道中都沒提葉落如何如何,只是批判了網友們不應該曲解葉落的作品! 沒錯,在《華夏日報》的口中,是網友們曲解了葉落的意思。 人家葉落明明寫的是魯迅創作的《狂人日記》,你們這些別有用心的人,非得說葉老師是影射現實? 這不是曲解是什么? 可網友們卻對這篇報道壓根不買賬。 就和沒看到一樣,網上關于《狂人日記》的“深刻解讀”不僅沒少,反而越來越多。 甚至,視頻網站上的那些視頻主們,還專門舉例子來論證葉落的《狂人日記》是在借古諷今。 但很快大家就發現,只要是涉及到《狂人日記》的視頻,輕則限流,重則被刪。 甚至,某些社交平臺,都把《狂人日記》這四個字,設置成了違規字眼。 你都打不出來這四個字! “真他么離譜!” “搞不了葉落就搞我們是吧?” “我真逗了,有本事你們把葉落的書給封了??!你們他么封我們的號有個屁用?” “沒人討論,就代表歌舞升平么?這不自欺欺人么?” “葉落能寫,我們不能聊,長見識了?!?/br> “越發覺得《狂人日記》寫的好了?!?/br> 這個做法,讓網友們的怨氣值飆升。 但,這又能如何呢? 網友,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可卻不是主宰。 官方這樣的做法,也是屢見不鮮了。 大家除了不痛不癢的吐槽幾句之外,也沒什么其他的辦法。 可就在這個時候,古文協會放出了第三篇小說——《阿q正傳》! 第161章 《阿q正傳》讓人怕了 《狂人日記》所引起的風波還沒有過去,誰也沒想到,古文協會在這個時間點,竟然又放出來了一篇作品! 《阿q正傳》! 而且,這次不是短篇,是一部中篇小說,全篇大概有兩萬一千多個字,前后一共有九個章節。 除了正文之外,古文協會還撰寫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 自從鴉片戰爭之后,中華內憂外患,以孫先生為首的有志之士,救亡圖存,推翻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他們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歷史人物,而是將數以千萬計的農民拒之門外。在華夏占據最多人數的農民,依舊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之下。 人們麻木不堪,渾渾噩噩,背著兩座大山得過且過。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 他們一味地愚弄著當時的民眾,將當時的民眾教育成一個個不懂得思考的傀儡,他們用盡一切手段壓榨著民眾身上的那一點點價值。 當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已經轟開國門,當華夏已經淪落到需要割地賠款、茍延殘喘的地步,可當時的那些封建統治者們,卻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鼓吹著“東方文明屹立于世界之巔”。用這樣自我陶醉的手段,麻痹著當時的民眾,讓萬千民眾心甘情愿的為當時那個腐朽的王朝輸送血液。 那些高高在上的封建統治者們,禁止傳播一切不利于統治的言論。他們將進步的知識分子視為異端,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言論當做謀逆。他們自有一套“精神勝利法”——看不見,聽不見,自然就是歌舞升平的。他們麻痹著自己,同樣也麻痹著民眾。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魯迅先生寫出了這篇讓人振聾發聵的《阿q正傳》。 “我在《覺醒年代》中怎么沒見過這篇小說?” “確實,《覺醒年代》里沒有提過這篇。不過想來也正常,畢竟《覺醒年代》是群像,不可能對魯迅一個人著墨太多?!?/br> “《覺醒年代》中提到的作品肯定不全。這篇《阿q正傳》我還沒看,但光是這個創作背景,就看的我心驚膽戰,我想知道這個創作背景是誰寫的?葉老師寫的還是古文協會寫的?” “誰寫的都不重要了,這創作背景能發出來古文協會也是真牛逼?!?/br> “真先生??!” “我一時間,竟然有些恍惚……” “別恍惚了,你看完這小說正文,你就更恍惚了。我他么感覺葉老師這是在我身邊裝攝像頭了吧?這特么寫的就是我本人??!草了!” “???” “什么意思?” “你們看看就知道了,指著鼻子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遍的書,我是真第一次見到?!?/br> 很多人都剛看完創作背景,畢竟這創作背景不是亂編的,都是有史實為依托的,很多人都是一邊看一邊查查資料。但有些人看完了,此時評論區已經出現一些人寫書評了。 “我也趕緊看看?!?/br> “屏蔽書評,拒絕劇透?!?/br> “這樣的小說,真不能先入為主,必須得自己思考。說真的,葉老師這幾篇小說,我是讀過的當代作家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沒有之一!” “確實,文筆情節方面不說,單說思想深度,是其他人拍馬也趕不上的?!?/br> 大家點開正文,一字一句的讀了起來。 開篇出現的主人公連個姓名都沒有,只是叫做阿q,可見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阿q這人非常的有特點,他若是打架打輸了,便自己和自己說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用這樣的自我安慰來獲取優越感。哪怕是這樣優越感被擊碎之后,他還能繼續麻痹自己,給自己找出好多些安慰自己的話來。 哪怕他好不容易贏來的錢被人搶走了,他痛苦的捶打著自己,很快便覺得自己這樣打自己,就和打那些搶他錢的人是一樣的,于是又滿足的睡去了。 阿q就是這樣的人,小說中這些個章節,都是通過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來襯托出阿q這種“精神勝利”的特質。 不論發生再大的苦難,他總是能夠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找到那個讓自己心滿意足的解釋。 哪怕,在最后被押送刑場處決的時候,他懊惱的還是自己在畫押時候那個圈沒有畫圓。這對于他來說,是很難以接受的事情。但即便是這樣,他也很快的說服了自己,“孫子才能畫好呢”,便又心安理得了起來。 他參加革命,竟然只是看見那些革命黨神氣,人人都討好他們,所以他也要革命。最后落得個被槍決的下場,哪怕都丟了性命,他也沒弄懂自己到底是為什么死的。哪怕都要被殺頭了,他還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忘記殺頭的痛苦。 發生在阿q身上的故事,讓人啼笑皆非。 但同時,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卻又讓無數的讀者沉默。 很多人,仿佛在阿q的身上都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職場上,被領導劈頭蓋臉的一頓怒罵,到頭來自己不去怪領導,反而覺得這是領導看重自己的表現,領導怎么不去罵別人呢?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往日覺得沒什么,可這會看著這篇《阿q正傳》,大家的內心仿佛被狠狠地錘了一下。 似乎那張遮羞布,被人扯掉了。 “離譜……” “他誹謗??!他在誹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