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節
“那后續的小說咱們還……” “繼續投放,不用管這些?!?/br> “好的?!?/br> …… 《孔乙己》這篇小說,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當天中日文化論壇的有關報道出來之后,中日雙方這些頂級的現代文學作家,都對這篇小說表示了極大的肯定。 尤其是,日國的代表們竟然也罕見的發表了一些中肯的評價。 這就讓《孔乙己》的熱度更高了。 當天“孔乙己”這三個字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更是空降文學類熱搜的第一名。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官方對這篇小說的評價,卻不盡相同。 微博官方給出的點評是,“《孔乙己》作為葉落老師民國系列第一部《魯迅先生傳》中的首篇小說,其獨特的諷刺手法、強烈的對比效果、普遍的感情共鳴引起了讀者們的廣泛好評。我們當代的作家,創作過程中,可以高于現實,但一定要扎根于現實,起到當代文學中在我們民族文化中的旗手作用?!?/br> 看得出來,文振組對葉落這篇《孔乙己》是持有極高的贊揚態度的。要不然,不會專門發一條微博點評,更不會在措辭中滿是認可。 但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華視總臺對于這篇小說的點評,“我們當今時代的年輕人,不應該自比為孔乙己。我們這個時代,不是那個時候;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是孔乙己。葉老師的小說,不應該被扭曲本意,成為某些人發泄不滿的工具?!?/br> 因為葉落就是華視的員工,所以華視在有關葉落報道的時候,往往都是不乏溢美之詞的。但這次,卻罕見的并沒有對這篇小說做什么太多的評價,而是說起了最近網上流行的那些解說。 但華視的報道還算是正面,可《華夏日報》卻完全不客氣了。 “葉落的短篇小說《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窮困潦倒,生活艱難,他堅持穿著象征他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他說話喜歡之乎者也,持有萬般為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窮困的生活中,他還認為無論如何都要保留讀書人的高貴尊嚴,自認為高人一等,處處顯示學問,賣弄身份,因此他一直處于尷尬的生活經歷之中?!?/br> “孔乙己如果能夠脫下長衫,認真踏實的放下所謂的身段,憑借著高大的身材,健康的體魄,也能謀取一份差事,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寧愿選擇窮,選擇苦,也不愿將他高貴的頭顱低下?!?/br> “當代年輕人自比為孔乙己,是自甘墮落的表現,我們不能自持讀過大學,便有著高高在上的心態,而對工作挑三揀四?!?/br> “同時,我們當代的作家,也一定要做好引導,堅持實事求是,弘揚時代正能量?!?/br> 華夏媒體一共有四大權威,微博官方,華視總臺,華夏日報,中華社。 這四大官媒,就是華夏最官方、最權威的媒體了。 四大媒體下場點評報道很常見,但接連三家媒體同時下場,卻不是很常見。 畢竟,這四家媒體側重的方面不一樣。 像是微博官方代表的是文振組,主要是關注文化有關的情況。 而華夏日報,則是側重于對意識形態的引導,是華夏意識形態、社會思想的主陣地。 但不論如何,這四家媒體都代表的是官方,基本的步調都會保持一致。 但這次,這三家媒體的報道和觀點不僅沒有對齊,甚至是相反! 微博官方和華夏日報,竟然公然唱反調了? 這特么什么情況? 第160章 《狂人日記》 隨著微博官方、華視總臺和《華夏日報》的接連報道,網上關于《孔乙己》的討論就更熱鬧了。 “真是活久見,《華夏日報》竟然和微博官方唱反調了?” “也不能說是唱反調吧,就是關注的點不同?!?/br> “你可拉倒吧!這還不叫唱反調?人家微博官方是高度的贊揚了這篇《孔乙己》,你看看《華夏日報》的措辭?話里話外都是在說葉老師這《孔乙己》寫的脫離實際了?!?/br> “《華夏日報》的點評我覺得也有點道理,估計葉老師寫這小說的時候,都沒想這么多,很有可能是被網友們給過度解說了?!?/br> “《孔乙己》這篇小說里,有沒有借古諷今的意思先不提,這事得關鍵是大家從《孔乙己》中得到了共鳴!至于這小說里有沒有這意思,這重要么?關注點難道不應該是為什么孔乙己這個人物,會得到這么多人的認同么?” “是誰脫離群眾了?我覺得不是葉老師,相反我覺得葉老師寫的小說,才是真正替人民群眾發聲的。微博官方的報道,才是實事求是的報道?!?/br> “你這話說的有點過了啊,小心你的號沒了?!?/br> “呵呵,這是微博,歸文振組管的。我替微博官方說話,他能封我號?” “這波我支持微博官方!” “我也是?!?/br> 網友們議論紛紛,都在等著看這件事的后續發展。 針對《華夏日報》的點評,微博官方會繼續表態么? 古文協會或者是葉落本人又會有什么反應? 可網友們等來等去,也沒等到后續。 微博官方并沒有繼續就此事發表評論,《華夏日報》也就只有這一篇報道。 雙方十分默契的選擇了沉默。 但讓大家驚詫的是,葉落本人也沒有就此事發聲。 這要是其他明星被《華夏日報》如此點評,估計這會都已經嚇尿了。 各種公關、道歉公告之類的該不要錢似的往外發了,畢竟這可是《華夏日報》??!人家一篇報道直接封殺你都是有可能的! 但葉落卻完全沒有動靜。 一句回應都沒有。 不過,古文協會卻是在這時候,更新了一篇小說。 “又放出來一篇?” “古文協會可以的!” “熟悉的套路……” “還沒公布發書時間啊?!?/br> “先看看這篇寫的啥吧,《狂人日記》?竟然是這篇,我還以為這篇不會在預告中放出來呢!” “《覺醒年代》中提到過這篇小說,書中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意義非凡啊?!?/br> 關于出版運營的事,都是古文協會cao持的,他們放出哪篇小說出來,就連葉落都不清楚。 說實話,古文協會最開始并沒有想在預告階段就放出這篇《狂人日記》,但《華夏日報》的這篇點評,讓古文協會的人多少有點不高興。 所以,他們直接高調的把這篇《狂人日記》給放出來了。 這篇小說的直白程度,比之《孔乙己》還要“刺激”幾分。 這篇小說在形式上就是比較特殊的,他是由十三篇日記組成的。 小說中用第一人稱的語氣,也就是“我”,來敘述著“狂人”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狂人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身邊的人都是一群吃人的人。 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rou。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rou”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翱袢恕痹椒纯埂俺匀恕?,越被認為是是“瘋子”。 但當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愈”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 這篇小說,是典型的象征主義作品,充滿了諷刺與批判的意味。 書中狂人的形象,象征的就是那個年代中的覺醒的知識分子們,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慣例。 不過這篇小說讀起來比較怪誕,初讀之下,有可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就比如現在,很多讀者讀完第一遍之后,都是一頭的霧水。 “這寫的什么玩意?” “不是,我咋沒看懂?” “要不是知道這小說是葉老師寫的,我估計我看完三行就該看不下去了,強忍著讀完了,但是這小說寫的是啥???什么意思?” “你們仔細讀兩遍就能明白了?!?/br> “當你看懂這篇小說之后,你就會發現,葉老師是真特么的牛逼??!” “他是真敢寫??!” 有人沒看懂,但也有不少讀者看懂了。 像是葉落粉絲圈里最出名的這位“千里江山”,這會就在評論區給大家解釋道:“我大概是明白了,如果放在魯迅先生那個年代中,狂人指的就是他們這些進步分子。書中說的吃人的社會,則是當時那個被封建禮教束縛住的社會,周圍那些吃人的人,指的是當時那些被統治者愚弄的民眾們……像是書中寫到的這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話的意思其實說的是那些沒有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孩子們……總之,你把吃人理解成封建禮教就行了。這也符合《覺醒年代》中關于魯迅先生的描述?!?/br> “當然,我這里解釋的《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狂人日記》?!?/br> 千里江山的解析算是比較透徹的了,不過他最后一句話說的就很值得玩味。 “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千里大佬為什么要強調一句這個呢?這小說作者不就是魯迅么?還能是誰?” “妙啊?!?/br> “大佬詳細說說?!?/br> “我想聽后續?!?/br> “我差這點流量么?繼續說??!” “算了吧,后邊的別說了,你們要是真能讀懂《狂人日記》的話,就別讓千里大佬繼續說了。我怕他和葉老師一塊進去……” “不至于吧?!?/br> “千里大佬這個說法,真的很有意思?!?/br> “不是,你們說啥呢?這小說不就是魯迅先生寫的么?還有別的版本呢?” “當然有!如果是魯迅寫的,那指的就是魯迅的那個年代。但你想想,這小說真的是魯迅寫的么?”“這個解釋確實牛逼,如果作者不同,那象征的意義可也就不一樣了?!?/br> “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和葉落寫的《狂人日記》,這是倆概念,能說的就這么多,剩下的自己琢磨吧?!?/br> “唉,這吃人的社會啊?!?/br> …… 新文協會。 中日文學論壇已經結束了,這會張如夢等人看著這篇《狂人日記》,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