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節
但還沒完,四周的區域也在不斷變化,最后變成了西昌基地其他建筑的輪廓。 是的,擬態指揮系統也有升級,不單單是模擬了發射塔,還包括附近建筑。 有些軍迷觀眾,突然反應過來!這種技術是不是可以做“沙盤”? 通過一體化偵查,將戰場上所有信息都反應在“擬態沙盤”上,甚至現實中正在移動的坦克、人員,也可以動態的反映在沙盤上。 這信息直觀程度不直接爆表? 實際上他們猜的差不多,智能單元技術,未來是有打算應用在軍方指揮系統上的。 擬態沙盤可以很方便的嵌入“智能機械戰”的指揮體系里,比最早設計的依靠屏幕完成的“智能指揮艙”要高效數倍。 外界還寄希望“開明智能”只有一個ppt,殊不知這邊都已經自己迭代自己了 如果將只有飛行無人機的原始版本稱之為一代,將“地空一體”化版本稱為第二代,有智能指揮官介入的稱為第三代。 那么未來配備“擬態指揮”的大概就是第四代了。 “擬態指揮”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多,這實際上是一項劃時代的技術。 放在民用領域,或者叫做“擬態控制”更合適一些。 工業管理、物流調度、姿態察覺都有應用的前景,甚至可以說直接跳過了想象中的“全息投影”路線,因為擬態指揮看得見摸得著。 當然,你要是說需要“全息投影”看奶白的雪子當我沒說,娛樂領域確實不是擬態指揮擅長的部分。 扎眼 “發射倒計時15分鐘,啟動離塔程序!” “燃料系統正常,加注進度正常?!?/br> “智能回收系統正?!?/br> 發射流程順利而又熟練的一條條推進,那枚巨大的火箭,再次出現在眾人面前。 “擺桿已開,西昌基地準備完畢,申請發射!” 周瑞沉聲道:“準許,祝成功?!?/br> “收到!” 車乾這次更加果斷,稍稍換了口氣,就朗聲道:“各部注意,倒計時10、9、81發射!” 西昌基地,第二次執行任務的“敬天一號a”,底部燃起了猛烈的火焰,然后一飛沖天,去往了無垠的星空。 —————— 觀察室里,孫局長忍不住說道:“太一天工的進步速度實在是驚人.” 誠然,這邊許許多多人,都是航天局“人才流動”過來的,但他依然震驚于這邊的沖勁。 一旁的系統工程司司長李長平說道:“你應該說,是周總的速度快,都是同樣的人才,在周總手下,效率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只需要跟在周總身后沖鋒就行了”“也是,周總一直很快.” “不知道咱們啥時候能上‘擬態指揮系統’?!?/br> 孫局長笑嘻嘻道:“那就看你們的本事了,我明年就退了?!?/br> 李長平卻沒有放過他的意思:“那更要發揮余熱,賣個臉??!” 閑談之中,“敬天一號a”,已經順利完成了入軌任務,將載荷送入了近地軌道,自身的部件也一一按照計劃,回收降落中。 重返大地,等待自己的第三次發射。 那么接下來,指揮權就回到萬戶基地這邊了。 前方白色空間內,由智能單元組成的擬態結構,已經只剩下一個巨大的正方體,似乎和上次類似,但又有所不同。 周瑞看著看了一眼水墨大屏,忍不住說道: “南天門開的好慢啊” ———— 地球近地軌道。 這里已經是宇宙的范疇了,只是依舊在地球引力的影響之中。 無垠的黑暗中,一個巨大的工程造物,正在不斷加速。 它的外形平整的如同廣場一般,但其緩緩前進的方式,又很難不被聯想為“船”。 看似慢悠悠,但它原本的速度就已經極其夸張了,只是缺乏參照物。 正是“南天門軌道機械平臺”。 每個霍爾推力器只能提供一絲絲動力,但此時“船只”上有著數百個,加之在宇宙中沒有阻力,加速度會逐漸積累,可謂是“以跬步至千里”的代名詞。 比起國際空間站,具有“行駛”能力的南天門,在對接上更加游刃有余。 “南天門”行駛到了既定位置,通過機械智能的組網信號,很快識別并定位了新的“成員”。 擬態指揮系統里,也出現了“南天門”的形象,伴隨著“咔吱”的金屬擠壓聲,擬態南天門從邊緣一點點被構建出來,看上去頗為壯觀。 無數人再次驚嘆于這項技術的神奇。 下一刻,新發射的載荷集群開始解體,變成了單獨的“榫卯”和“板磚”,數量比第一次少一些,因為里面還搭載了兩個新乘客。 一個是有頭頂帶“錐型整流罩”的特殊榫卯結構,高度達到了四米,比起純粹的立方體,這個榫卯看上去更像是一座塔。 另一個則是完全和榫卯造型無關,但體積大致相當的“膠囊型”設備,通體白色格外顯眼,但不清楚里面是什么。 南天門上,小花灑cao控的擬態小人鉆了出來,凝聚了自己的身體,不過它只需要查遺補漏、以防萬一,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做什么。 所有新發射的載荷,開始有序重組,經歷數分鐘的變換,南天門的總面積從96平米,增長至了144平米,變得更加廣闊宏偉。 而兩個異型載荷,也完美的嵌合在南天門上。 這次因為攜帶了別的載荷,不然面積應該直接翻倍才對,不過往后它還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實用,甚至從平面走向立體。 就像周瑞說的,毛坯而已,慢慢裝修,“榫卯”的設計思路,就已經給了它無限的可能。 周瑞對著麥克風說道:“南天門二期擴建成功,感謝大家的努力,不過我們的任務還沒結束?!?/br> 看向水墨大屏的一角,周瑞說道:“大概30-35分鐘左右,有一位老朋友會接近南天門軌道,我們要帶它回家,如果有人著急,可以分批上洗手間?!?/br> 這下指揮中心終于多了一點輕笑聲。 是的,捕獲“東方紅一號”就在發射日當天。 這顆元老衛星,早已經失效了幾十年了,無法聯絡,無法定位,只能依靠過去的數據去推算現在的軌道位置,所以并不是十分準確。 但沒關系,捕獲器也不是守株待兔,只要偏差不要太大,就沒問題。 山不來見我,我自去見山。 “南天門”繼續加速升軌,去往預定區域那看似緩慢實則極快的速度,真的很像一艘在軌道內自由行駛的大船。 不少人心里冒出一個想法。 這和宇宙飛船有什么區別? 或者應該叫“軌道飛船”? 那個帶著整流罩的東西,應該就是捕獲器了,但膠囊一樣的又是啥??? 為了“自證”衛星捕獲能力,即便到此時,畫面也沒有避著觀眾。 終于,時間在28分鐘的時候,一聲清亮的匯報響徹。 “發現疑似‘目標’物體,相對距離71982米,正在快速接近啊?!?/br> 周瑞沉聲道:“修整推力參數,調整姿態,捕獲器遙測情況匯報?!?/br> “捕獲器遙測正常,隨時可以發射?!?/br> “參數修正完成,預計3分鐘后達到最佳發射窗口,開始倒計時?!?/br> “倒計時2分鐘” “倒計時1分鐘” “倒計時10秒,申請發射?!?/br> 周瑞平靜道:“準許?!?/br> 幾秒后,宇宙中。 那個帶著整流罩的“榫卯”,突然斷開了與平臺的連接件,以免反作用力干擾平臺自身。 緊接著底部傳來幾道火光,內部的化學能推進器開始工作,這枚特制設備朝著更高的軌道而去。 小花灑的擬態分身,仰著頭,看著對方越來越遠。 推進器為了節省燃料,時開時關,不做無謂的消耗,最終經過10分鐘飛行后,又逐漸減速。 而此時,一枚神奇的人類造物出現了。 它是一個近乎于球形的七十二面體,通體由打磨光潔的鋁合金材料組成,造型極具上個時代的科技審美。 這枚直徑只有一米的小小衛星,至今仍在不斷旋轉,只是似乎沒有教科書上那么閃亮了。 “東方紅一號”,在深空流浪了四十多年,第一次重逢了自己的后輩。 當年舉全國之力,才將它送到了軌道中,設計壽命只有20天,唯一的功能就是不斷向地面,播放那首歌曲的無線電信號。 《東方紅》。 不知道當初送它上來的那些人,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它還有機會回去。 第853章 生正逢時 1968年,冬。 “錢老,這衛星計劃,前前后后得有十年了吧,砸到我們五院手里,這么困難的任務交給我,我我心里沒底.” “小孫,任務越困難,越要克服,我就是你的底,聶帥就是你的底.” “可我的專業是導彈,是您手底下出來的兵,為啥讓我去負責衛星??!” “小孫,你的水平我是了解的,我已經寫信匯報了組織,聶帥也批復了,這就是命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