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節
“三,早中晚各有一次練cao,幫大家活動筋骨、提神醒腦,盡量都來,我不一定每天有時間,所以專門請了‘高手’來領cao?!?/br> 似乎是有默契一樣,周瑞背后的“云房”大門,應聲打開,周瑞轉身朝里面走去,背后的數百人整齊的跟隨在后。 “諸位,讓我們大干一場!” 就像“周總師”說的! 大干一場! “哦?。?!” …… 整個919廠都動了起來。 這里常駐工作人員,接近3000人,此時有四分之一,都在為“鯤鵬項目組”服務。 就連隔壁“殲二零”的兩條產線,現在都不是919廠的掌上明珠了。 在設計工作完成的前提下,建造一架飛機,需要幾步? 無論什么工程規劃,第一步總是不變的。 就是打框架。 可以這么簡單的比喻,飛機機身,就是剛性結構框架,披著一層用途不同的外皮。 無論客機、戰斗機、還是運輸機,都是如此。 一般這個框架,被稱為“大框”或者“機架”。 東三省的朋友麻煩坐一下,不是那個雞架。 設計思路決定了“機架”形式,“機架”形式決定著后續的所有工作,航電、武器、發動機、座艙、油料系統,都是以“機架”作為平臺cao作的。 而“鯤鵬”的機架,最大的特點。 就是大! 翼展63.2米,相當于六輛大卡車首尾相連。 哪怕采用翼身融合的氣動外形,整體呈現扁平狀,也有六米高,相當于兩層樓房。 所以鯤鵬之機架……一鍋真的燉不下! “a型鈦合金桁條,需要12根……還有配套連接件……” 陳海山對照著手上的清單,正在點齊材料,第一天開工,各部各組材料需求都很大。 他現在是工程部的一員,但依舊主要承擔“圖指”工作,也就是圖紙指導。 他們這批“繪圖室”的人,大部分都是這樣,算是發揮最大優勢。 這些圖本就是他們自己畫的,分配工作時也都在對應的區域,可以說得心應手。 不過周總師說了,熟悉起來后,可以參與到實cao工作中。 身后傳來了一個聲音:“哎?這是a型桁條?鯤鵬居然也用同一型號?” 陳海山轉頭看去,是一個帶著眼鏡的胖胖男人,年齡應該和自己差不多,30左右? 陳海山道:“有什么問題么?a型桁條?!?/br> 俞樹撓了撓臉頰,不知道能不能說……雖然已經在919廠里面了,鯤鵬的保密等級也不比威龍低,但畢竟不是一個項目組。 “就是……之前參與過的項目里也用到過……” 俞樹心說怪不得材料配備這么快,原來是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過國內已有的材料情況了么…… 要知道機架作為飛機的骨骼,只有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硬”和“輕”。 鈦合金是目前最好的材料,只是鈦合金壓、鑄難度都頗高,不但成本高昂,調整鑄件外形也很麻煩。 鯤鵬能夠這么快開始搭機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量材料,都是現有工業狀況現成的,比如為殲二零框架設計的很多鈦合金件,被廣泛的應用于鯤鵬。 能夠大量使用通用材料,甚至另一部飛機的專用材料,還能不影響性能……這里面對“設計能力”的考驗,可以說驚為天人了! 不但要有極高的水平和巧思,還要熟知國內航空工業現狀。 俞樹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機架雖然連雛形都還沒有,但已經有了搭建的趨勢…… 而周瑞帶著白色安全帽,卻又在手把手和王德規劃技術問題。 有這樣的大佬帶著…… 不要說“隱形轟炸機”了……就算周瑞有一天說,要造“變形轟炸機”,俞樹也覺得沒毛病。 “俞樹!過來一下!” 聽到周瑞呼喚,俞樹精神一震,趕緊跑了過去。 “云房計劃”:目前進度……15%…… 鯤鵬總進度:<26% 第620章 計劃哪有不推遲的 “云房”計劃,正式啟動。 鯤鵬的機架,在數百人的努力下,從無到有,一點點在建立。 以ti-64鈦合金的主,搭配復合材料,以形成自重輕,硬度大的基礎框架。 個別靠近發動機的位置,還需要特殊合金進行耐熱處理,靠近雷達部的地方,也需要采用復合材料。 大量昂貴的合金材料、零件,日夜不停的運送進云房。 可以說就這幾十噸金屬材料,世界上能做出來的國家,屈指可數。 中國是一個,因為被打壓多年,習慣了什么都自己來,純純靠著鋼鐵工業規模雄踞世界第一,慢慢研究出來的。 美國是一個,有技術、沒產業,只是背靠“西方利益集團”,歐日韓澳加以都是他們的一份子,可以產業互補。 老毛子……老毛子不銹鋼已經玩出花了…… 單純從技術水平上,鈦合金的壓鑄加工能力,國內還是遜于美西方集團的,主要體現在零件尺寸,壓鑄壓力上。 但周瑞表示沒關系……那是系統頭疼的部分,和他莫得關系。 反正系統是在匹配國內工業現狀的情況下,給出了鯤鵬這樣完美的設計圖。 這就和老毛熊幾十年前的“三馬赫不銹鋼戰斗機”,用設計,打破材料桎梏。 別問,問就是設計人員牛逼! 鯤鵬的機架由于特別巨大,cao作難度高,cao作跨度大,可以說是共和國有航空工業以來,最復雜的一次機架搭設。 所以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 開工后四天,機架完成度10%左右,只有一個雛形…… 這個效率,略低于周瑞的計劃…… 一腔滿滿的干勁,并不能抵消實際問題的產生,雖然大家都擰著一股勁,但大型工程,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想要數百人一起工作不出亂子,除非是高度固定,執行過很多次的模式化流程。 而一架從零開始建造,有諸多技術挑戰的新飛機,顯然不屬于這個范疇。 “你這個梁怎么已經固定了!你這樣我怎么cao作?” “你們組拖進度,我們怎么知道?從側面鉆進去cao作吧?!?/br> 剛剛有點雛形的機架下,兩個施工組吵了起來。 理由很簡單,同一處工作區域,4組進度過快,把1組的cao作空間給擋住了。 “開什么玩笑,鉆進去怎么干!這個梁先拆掉!” 1組本來就因為各種原因進度慢了,正是著急的時候,從側面鉆進去難度更大,只會讓他們進度更落后。 “這個是航空件,拆卸一次就要去重新度量精度,你不要沒事找事……” “你怎么說話的?” 兩邊越來越大聲,引起了不少人張望過來。 周瑞皺著眉頭走了過來。 所有聲音都消失了。 “總師……” “總師……” 周瑞掃了一眼,就大致猜到了原因,盡量平靜的說道:“拆就不要拆了,1組克服一下,4組休息一個小時?!?/br> 一點點小事,搞得兩組人都不太愉快。 1組的人員蒙著頭干活,4組的人也一言不發。 坦白說,兩組人都沒錯,4組按計劃執行,而1組延后,則是因為他們的難度更大,工作更精細。 每一個“單元”都是對的,并不代表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完美協調。 周瑞稍稍等待了一會兒,確認1組成員可以用側面cao縱空間后,才離開。 只是臉上卻有著思索的神色。 這樣的問題,在四天的工作里,并不少見。 在搭建規劃上,他以及研究部的所有人,都有充分考慮過難度、強度、人手、時間…… 可以說,方方面面都顧慮到了。 但實際運轉過程中,各種問題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 對他來說,這是比較陌生的狀況。 他這次是“總師”,不是“周工”,不能像是以前那樣,只專注于自己扛料子打螺絲。 “云房”計劃400號人呢,相關的人員近千人,哪怕他埋頭干活一個頂十個,也不如居中協調,讓所有人效率提高哪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