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書迷正在閱讀:請為我尖叫、重生后,806女寢靠囤貨在末世、絕對碾壓[快穿]、從夜的命名術開始、[清穿+紅樓] 太子和我的狗】互穿后、白蓮花gl(純百)、我是主角攻的作惡兄弟、[綜漫] 當隱隊員的我成為咒術師、[綜英美]非正常馬甲使用手冊、惹上監獄大佬后,我逃不掉了
明太子明暗替身隊伍足足準備了二十多個。 虛虛實實。 得益于東都城的繁華富庶和龐大,以及足足有八十萬的常住人口。兩宮進城的禁軍合起來不足一萬,礙于種種客觀的情況張陵鑒也不能把更多的禁軍和兵馬放進來,由神熙女帝出事至今,明面局勢一直都是保持著這種表面的平靜和平衡。 不等裴玄素和張陵鑒動,明太子察覺不好,搶先動了。 這不足一萬人,放進東都城內和八十萬的常住人口相比較,實在是非常之少。 而東都貧民非常之多的,手??谕U邿o數,戒嚴至今已經長達一個多月了。坊內恢復正常的生產工作,很多地方就沒辦法不隨之松綁起來了。 因為東都城有銀胭河貫穿而過,銀胭河甚寬深,支流溝渠小水道無數,這是自然河流,饒是兩頭有很長距離的鐵蒺藜防御網以及大水閘,也不妨礙河水和水中魚蝦通過的。 如今物資限制供應,有實在買不起的、或者各種窘迫不得不出賣人頭物資換錢,而后去各種設法弄更便宜的食物,很多人已經偷偷撐船或者下水拉網去銀胭河捕撈魚蝦維持生計。 這個張陵鑒沒法禁止,他總不能讓這些貧民都不活了,只能加緊巡邏,貧民睜只眼閉只眼,要是想趁機撈一筆的那些就直接投入監獄去了。 但饒是如此,特別是銀胭河及其支流途徑的地方,已經人員進出情況比較復雜了。 前面也說過,銀胭河穿東都城而過,這樣的情況下,好些在銀胭河流經范圍的坊市是一面沒有坊墻的,河流就是天然坊界;如果支流在坊市中部那是和外城墻一樣加水閘——當初裴玄素為母復仇和沈星殺了牢頭和百戶之后奪路遁逃,就是因為這樣的地理原因,才得以順利在諸多坊市穿梭,最后順利逃到永南坊。 沒錯,明太子正是打算兵分多路,利用銀胭河脫身離開東都城! 城內這樣的情況,明太子悄悄離開兩儀宮在城內有限活動是沒有問題的,正如他也監視不到裴玄素返回齊國公府一樣。 現在關鍵是城門。 東都十二城門,八大四小,廣平門、明德門、安化門、金光門、延興門、開遠門、承運門、神武門,還有特殊用途的春明門、啟運門、含元門和太常門,城墻高筑,箭樓巍峨,前者每個城門都有五個大門及長長的門洞,后者也有三個大門長長門洞。 裴玄素聯合張陵鑒,明里暗里部署,嚴防死守,明太子原來還半把控著一南一東的開遠門和金光門的,但早已經被張陵鑒這個狗東西重點防御增派人手牢牢鉗制住了。 想內戰沖出去,只能另辟蹊徑。 明太子最后帶進東都城內的這三千禁軍都是左右驍衛的,是他的鐵桿親信營部,心腹中的心腹,老實說要舍下它們,明太子是真割rou難忍。 但奈何如今這個處境,他想出城,目前兩儀宮這四千多禁軍里面,他至少得放棄一半以上。 目前還在兩儀宮明面上當值和休值遮掩的左右驍衛大約有兩千多人,這些人是要司馬南帶領下硬沖鋒最近的神武門。司馬南自覺年紀已大,率兵長途行軍早已不如當年,他是個大目標,把心一橫,毛遂自薦堅持明面統兵沖擊神武門。 這兩千多人恐怕將會全軍覆沒的。 明太子沉吟很久,但在司馬南硬聲跪求和其長子的含淚跪求底下,他最后不得不答應了。 司馬南和已經去世的老意國公秦欽一樣,得昭獻太子囑托,從年幼起對明太子就多有照拂。明太子對他們雖然因為太.祖皇帝有些鉆牛角尖,但感情也是有的。 是少量獲得明太子一些真感情的人物之一。 明太子恨極,自齒縫擠出一句,吩咐常尚峰和部將謝緣“無論如何,護住老國公,必須炸開城門護老國公出去?!?/br> 從破曉到現在天濛濛亮,明太子臉色陰沉,一直到抵達惠民坊銀胭河邊的據點,他情緒都沒好過。 河邊的風呼呼的,深秋很冷了,但所有人后脊出了薄汗,心神繃緊到了極致。 除去那兩千多人明面上的禁軍之外,余下一千多藏匿下來的人,已經早已安排好的地道和路徑通往城中各處,抵達預定的地點。 接下來,這多路便服禁軍將會和埋伏點的人員匯合,同時對圈定的多個城門以最快速度發起總攻。 無論如何,明太子必須得出城! 河風颯颯,拂面冰冷,溝渠不斷有居民生活污水排出,有種腌臜的味道,但這個隱秘剛好能容下的快舟放下的溝渠,沒有一點的聲音,只聽見外面河岸枯黃但未曾敗伏的蘆葦在風中唰唰作響,還有坊市內遠遠五城兵馬司衙差在吆喝立即歸家今日全線戒嚴的厲聲。 ——明太子反應非常之快,裴玄素也是,但通過張陵鑒再把命令火速傳到五城兵馬司底下衙差,再匆匆放棄搬運物資趕到沿河的坊市去驅逐戒嚴,需要時間。 明太子率人已經趕到銀胭河了。 各個隊伍也已經先后匆匆到位了。 明太子還在粗喘著,神色猙獰,裴玄素實在把他弄得有些狼狽了,并且如今能否順利出城,只有五五之數。 明太子冷冷道:“飛鴿傳書放出去了沒有?” 明太子沒讓楚淳風回城,而是讓吩咐高子文和鄭密緊緊跟隨著楚淳風,護其直接往西郊大軍去了。一旦他出不城,將有楚淳風接掌他的一切,馬上率大軍北上抵達繡水南岸,登船離開京畿平原,南下南都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