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節
常刃面容一肅,抱拳道:“是,屬下領命!” “此去或有諸多艱險,刃叔也多加保重?!?/br> “請女郎放心!” 常刃離開后,常歲寧便往外書房而去。 今日天氣不算很好,似有落雨跡象,常歲寧轉頭看向灰云漂浮而來的北方,眉心藏著一縷憂慮。 “大人?!?/br> 一名看起來有些眼生的女護衛快步走來,向常歲寧行禮。 近來薺菜郝浣等人皆奉常歲寧之令去了軍營中安排事務,府內負責護衛的女兵大多是薺菜新提拔上來的,雖偶有生疏,但辦起事來也都十分利索用心。 此刻那女護衛道:“大人,那位蒙先生回來了?!?/br> 孟列回來了? 常歲寧立即讓人將他請了過來,就近在一座涼亭內說話。 孟列風塵仆仆,只入城前在車內換了件外袍,但精神卻甚好,絲毫不見疲色。 他行禮后,常歲寧讓他坐下說話,他卻依舊道“屬下不累”,并很快將此去北境的事務向常歲寧仔細匯稟了一遍。 他辦事,常歲寧自是放心的,便只是聽著點頭,末了道:“差事辦得很好,此行辛苦你了?!?/br> 孟列卻笑著說:“還能為殿下做少許事,屬下已很多年不曾這般輕松過了?!?/br> 常歲寧莞爾:“我這究竟是哪輩子積下的福啊?!?/br> 孟列笑道:“無論哪一世,殿下皆是功德無量?!?/br> 二人笑說了兩句后,常歲寧問道:“你回來之前,崔璟征兵之事可還順利?” 孟列點頭。 有了足夠的軍餉支撐,玄策軍素來又有威望,擴充軍隊便順利得多。但北狄此次開戰也很突然,崔璟此時在前方迎敵,后方征兵練兵之事也仍未停下。 末了,孟列道:“臨行前,崔大都督曾托屬下向殿下轉達一句話?!?/br> 常歲寧認真聽著。 他說:【崔璟在此,請她安心?!?/br> 片刻,常歲寧看向北方,輕點了點頭,回答道:“好?!?/br> 既然他這樣說,那她便暫時安下心來,去做她要做的事。 午后,與王長史等人議事罷,常歲寧查看起了各處送來的信函。 局勢的動蕩在細節之上也體現得十分明顯,江都刺史府近來的信函幾日若不分揀,便可堆積如山。 直接送到常歲寧面前的,除了她的私人信件,以及各處的緊要情報之外,便多是淮南道各刺史的來信。 淮南道諸州刺史這兩月間傳信甚是頻繁,而這其中,又數光州刺史邵善同最為顯眼。 常歲寧大約估摸著,這短短兩月的功夫,邵善同至少給她寫了有二十封書信了,算上一算,幾乎每三日便有一封。而這一切,要從兩月前常歲寧下達的一個命令說起…… 彼時常歲寧已存備戰之心,便授意各州刺史在原有的守軍數目上,再另征兵五千人,名為“以安淮南道防御”。 這五千人并非小數目,每州擴充五千人,十二州便合計增長六萬兵力。 如今各方勢力或奉朝廷之命進行募兵,又或因野心或為自保,征兵買馬之事隨處可見,朝廷對此已無法進行嚴苛的監察與管制,相較之下,淮南道此舉根本算不上什么值得一提的大動靜。 恰逢秋收后,淮南道存糧充足,各州擴征五千兵力幾乎是輕而易舉之事,不出一月,各州刺史便相繼完成了這樁指令。 就此事,邵善同很快也傳來回信,信中卻是有些惶恐地向常歲寧請罪,說是自己一不小心多征收了萬人,所以——請大人示下,是否要就地遣散呢? 第523章 大人反乎? 邵善同雖言請罪,但也細致地解釋了這“一不小心”背后的緣由,據他信上說,他接到募兵的指令后,便立即讓人著手此事,在光州各縣設立了臨時的募兵處。 但沒想到,主動前來的百姓實在太多,場面十分火爆,甚至有親兄弟為了爭奪入軍名額而大打出手…… 用邵善同的話來說,負責募兵的官吏們已經收緊了條件,但各縣最終送上來的名單數目放在一起這么一合計,卻還是超了一萬人。 哎,怪只怪淮南道對兵者的待遇實在太好,節度使大人的威望又實在太高——邵善同最終做出這樣的總結與反思。 常歲寧彼時看罷,很是沉默了一會兒。 面對邵善同那句“是否需要原地遣散”的詢問,常歲寧只簡單交待了幾句,大致意思可歸結為八字——募都募了,勿要聲張。 邵善同收到那封回信之際,整個人從椅子里猛地竄了出來,雙眼放光,心神激蕩,當晚飯都多吃了兩碗。 淮南道的宿麥秋播已經陸續完成,一場雨后,青嫩的麥苗發芽探出土壤。 邵善同的心也在跟著一起發芽,嫩芽刺撓得他腦子發癢,只有借頻繁寫信來紓解一二。 頭一日,在信上匯報了募兵后的新兵cao練情況,末了一問節使大人安否,二問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隔三日,再去信,說了清點軍械之事,末了同樣問節使大人安否,以及大人打算何時入京呢? 再三日,說了些政令施行的現狀,問節使大人安,大人打算何時入京? …… 又來信,感慨今歲秋收又秋播之后,光州上下民心大安,皆感激節使大人治理有方……就是不知大人何時動身入京? 再見信,今日光州大雨,不知江都落雨否,下官近來很是掛念大人……想來大人該準備入京事宜了吧? 第十五封,光州今有悍婦當街毆夫,引人圍觀……對了,大人何日啟程入京? 一十六封,下官今晨起身,有數只彩鵲于檐下盤旋久久不去,似是吉兆也,特來信與大人報喜……所以,大人準備何時動身呢? …… 任誰也看得出,這位光州老兄的來信中,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對造反之事的熱衷,那每每必要問上一句的【大人何時入京】,分明是在問:【大人反乎?】 以及:【何時反呢?】 起初,常歲寧皆回“未定”、“未定”……待到后面,見他信中全無正事,甚至懶得搭理了。 而遲遲不見回信的邵善同卻愈發亢奮了——節使大人連回信的時間都沒有了?想必是忙得不可開交了!試想一下,大人都是在忙些什么呢? 邵善同依舊認真寫信之余,另又數起了日子,直到數到今日,距太子大婚之期已不足一月…… 因遲遲未見常歲寧動身,朝廷甚至令人傳書前來委婉催問常歲寧動身之期。 從江都到京師,正常行路需要半月時間,而如此大事又往往需要預留出充足的時間以防行程被拖延打亂,為保證穩妥還需提早動身。 此時有少部分藩王和節度使已經抵達京師了,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在動身之后才聽聞了范陽王造反的消息……范陽王李復原本不足為懼,讓人不安的是范陽軍和那段士昂。 至于這些此時身在京師的藩王,眼看著范陽軍一步步逼近洛陽,心中是憤怒多一些,還是后悔多一些,外人便不得而知了。 但那些尚未抵京者的態度變化卻是明朗的,他們或“因亂被阻于途中”,或“因事務纏身一時無法動身”——大多都選擇了暫時觀望形勢。 京中一封封催問動身之期的傳書,并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比于朝廷傳書,各方人馬顯然更在意范陽軍的動向。 無數雙眼睛在緊盯著范陽軍的戰況之時,同時亦有不少人在密切留意著益州榮王府的動作。 益州距京師不足千里遠,五六日即可達,留給榮王動身的時間相較之下便還算充裕。 而先前朝廷送達詔令時,榮王曾有過明確回應,稱:【太子大婚,李隱必至?!?/br> 但隨著范陽軍打破了局面,形勢變幻之下,此時一切皆是未知。 截止眼下,榮王在這場紛爭中并不曾有過態度明確的矚目舉動,但益州榮王府這兩年的勢力壯大與名望增長被所有人看在眼中。各方在探討大局時,也從未試圖繞開過榮王府這座大山。 江都刺史府的外書房內,此時也不例外地談到了榮王府。 聽王岳等人各自說罷看法之后,常歲寧道:“我疑心范陽軍叛亂之事背后或有榮王府的手筆?!?/br> 這句沒有任何鋪墊的話,讓書房內眾人短暫地反應了一下。 片刻,駱觀臨正色問:“大人可是查到了什么?” 常歲寧搖頭:“未曾,所以我只是說懷疑?!?/br> 駱觀臨:“大人是覺得,范陽軍叛亂的時機太過巧合?” “是也不是。當今天下如此景況,不愿冒險入京者比比皆是,有個把人選擇造反再正常不過?!背q寧道:“我是根據前車之鑒做出的判斷——” 她道:“榮王府已不止一次暗中攪動過風云,包括當初徐正業起事之際,榮王府也曾暗中向徐正業透露過朝廷兵馬糧草機密,以此推波助瀾?!?/br> 駱觀臨微驚,這是他頭一次聽聞此事,而常歲寧的神態不似在信口胡謅。 且他稍一細想,也果真能夠回憶出與此關連之事……彼時他在徐正業帳下謀事,的確,徐正業的幾次奇襲以及截獲朝廷糧草之舉,皆屢屢出手神準,但消息來源并不明確。 他為此還曾有過諸多猜測,但徐正業一直不曾與他言明。 原來……那些機密,皆是榮王府暗中透露嗎? 這時,又聽常歲寧道:“還有,前淮南王李通,明為病故,實則亦是被榮王府設計毒殺——” 駱觀臨沉默下來,微抿緊了嘴角。 “所以我此時懷疑范陽軍叛亂之舉多少與他有關,應也不算空xue來風?!背q寧道:“而無論是隔岸觀火欲為漁翁,亦或是穩居幕后cao縱傀儡,范陽軍鬧出這樣大的亂象,最終榮王府皆是得益的一方?!?/br> 且范陽軍鬧得越大,榮王從中得益便越多。 若范陽軍果真一路攻入京師,做盡一切惡事臟活,毋庸置疑的是,到時榮王府必會出面“討伐”,光明正大且師出有名,并能占盡人心。 思及此,王岳只覺脊背發涼。 雖說權勢爭斗從來并不干凈,但縱觀榮王諸多舉動,卻實在很難讓人相信他日后會成為一位仁德之君……可偏偏這樣的一個人,用來召攏人心的,便是他眾所周知的仁德之名。 王岳半點不懷疑大人話中有假,他家大人不屑也不必用如此手段來污蔑誰,更何況這只是私下對他們這些謀士言明。 此刻,王岳不免憂心而憤懣道:“若叫此等人成就大事,斷不會是蒼生之福?!?/br> “所以,不能叫他如愿?!背q寧端起茶盞,語氣里帶著幾分尋常的散漫,卻給人以勢在必得之感。 見常歲寧飲茶,駱觀臨頓了頓,才問道:“依大人之見……明氏是否會令大人領兵前去阻截范陽軍?” 此時相州戰況并不算妙。 “她啊?!背q寧擱下茶盞時,猜測道:“她應該更希望我入京去?!?/br> 但天下風云變幻,誰又能一直如愿呢。 當日,常歲寧與駱觀臨等人商議罷,召了軍中部將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