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主體訪談內容是什么呢? 更換鄉里長。 就目前鄉里長因心里的私欲,假公濟私的,不能真正的為族鄰謀福利之事,現考慮經由衙署出面,組織大家伙以公平投票的方式,重新選任一名合格的鄉里長出來為大家服務。 家人們,這個時機可要抓住呀! 家人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能力的上,受百姓擁護的上,看著親切有學識,能一心為民的上,全都可以參選,不計名投票,也不用擔心會得罪誰,最后誰票數高就是誰。 主打一個憑人氣實力上位。 這法子,怎么說呢?當然不可能是在衙署里,中規中矩干了大半輩子的胥吏書辦們想出來的。 崔閭熬夜寫了一個選拔流程表,讓人送去給了董知事,哦,現在是董經歷了。 他如愿接到了崔榆的空位,現在辦事走路都帶風,拿到府尊大人墨跡還未干的選拔流程表,當時就招了人出門了。 就甭管這上面的選拔機制多新鮮,且未見有人用過的新奇樣子,反正是府尊大人親自寫的,指定就錯不了,就算錯了,也肯定是他沒辦好,反正,現在就是一個特別積極的干事態度。 整個西城百姓,都被集中了起來,然后,被告知鄉里長要換人做的消息。 轟一聲,如小石子投入湖中般,百姓們交頭接耳商量了起來,而那鄉里長的家里人,則面無血色的坐到了地上,以為被抓進牢里的人沒了呢! 以往,每個城門或鎮上的鄉里長,都是當地家庭條件最好的人當,家族人口多也是一個硬性指標,也不需要什么才能,年紀上來了,家族人口,生活稍微好點的,就是百姓嘴里說的聲望人了,依老賣老的能在胥吏書辦面前說上兩句話的,有所謂的情面的,就會被推舉出來當百姓代表,或者說嘴替,替嘴笨拙舌,又不敢與官府打交道的人說說話。 及至后頭慢慢就演變成了,一個世襲制的非官方代表,老的教小的怎么與官府打交道,有樣學樣的,也就有了所謂的傳承,而官府這邊下鄉鎮辦事的人呢?許多人嫌麻煩,嫌與泥腿子說話掉價,干脆就將事情直接分派給這些百姓代表,由他們代表著出面協助辦理,兩邊有來有往的,這種身份上的肯定,就像是過了官府明路一般的,在百姓們中間,也有了威嚴。 實際上官府這邊,鄉里長是沒有編的,也不領官府俸祿,他們協助辦事的吏員干活,除了能在吏員面前刷個臉熟,在鄉里鄉親們面前,也有了所謂的官府門路,接一些人情往來,給家里人討一些福利,都很便宜,又非常有面。 幾十年鄉里長一干,他們家也就成了當地的小鄉紳富戶,家當什么的自然也就掙出來了。 無利不起早,要真都義務幫忙,誰愿意呢! 現在這個要更換鄉里長的消息一出,那些有心思的就活動開了,又是不記名投票,且說了連投三日,看總票數,當日夜里,那西城各條小街巷子里,都是墊著腳走路竄門的。 崔閭早預料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只叫董經歷派人盯著,看哪戶最活躍,又與原來的鄉里長家什么關系,然后再看他們集中矛頭指向,最后被排擠最狠的那個,指定就是有百姓基礎,卻沒什么話語權的人了,鄉里長就在那后面幾個人里選就行了。 而為錢發愁的賬房,隔不兩日又來找了崔閭,只這回不拉著臉了,而是笑瞇瞇的跟崔閭說了一個好消息。 怎么的呢? 原來,是內城有富戶家女眷,聽說了建姑娘塔的用意,想著寄存在云臺寺吃香油的親眷,其中也有些是早夭的孩子,就派人來問,能不能在最高的二層塔房里,給她們的孩子也留一處地方,她們愿意出錢,那最高位置,自然是留給南城里那些可憐的孩子的,可后兩三層,她們想租下來為亡者祈福。 崔閭眉尖微動,那賬房以為他不同意,忙趕手趕腳的遞上了起建姑娘塔的費用,以及那些富貴奶奶太太們認捐的銀兩,足足有三十萬兩,且全部都是現結的銀票。 呃……倒也,不是不可以,反正下層空著也是空著,是不是?且后面還要請人打掃,守塔,管理長明燈,等等瑣碎雜事。 賬房先生再加砝碼:那些貴婦人說了,只要大老爺同意,每年的香油她們出,守塔的仆奴費用她們給,至于灑掃修繕等瑣碎事,一概用不著大老爺cao心,她們指定派人管理的好好的。 能夠把早夭的孩子,和家中亡者,送到有官府備案籌建的地方,跟著一道蹭龍氣福運,花多少錢都愿意,都舍得。 能當一府之長的大老爺,本身就是具有大福氣之人,他建的塔,哪怕叫姑娘塔,也是個福運匯集的寶地,當然得搶破頭的來了。 崔閭也沒抻可憐的賬房先生多久,看著他那半禿的腦袋,點了頭,“行?!?/br> 這個行字剛說完,賬房先生一溜煙的就跑了,嘴里的恭維詞都沒念完,只聽著聲音遠遠的飄了出去,“府尊大人體恤愛民,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便是天上菩薩見了,都要給府尊大人降些福祉,好保佑大人長長久久身體健康?!?/br> 崔閭跟后頭笑罵了一句,“可叫滿天神佛,先保佑保佑本府發大財吧!” 真是受夠了拆東墻補西墻的日子,最后再念叨一句,那畢衡老貨走哪了?他那幾千斤海鹽可銷了多少出去?怎么不記著給他送車銀子回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