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他這話說得明白,因為自己也曾為古書作注,孔穎達明白書意的生發還是賴于注解之人,而其人的期待,則必是有補于世。 換句話說,作出任何闡釋注解,都是基于一定的立場。后世,自然也有后世的立場。 大家當然懂得這位大儒的意思,只李世民卻還是不置可否地凝眉:“話雖如此?!?/br> 他看得更深沉些:“但這番話的識見,諸卿想必都能聽出來?!绾谓ㄔO一支真正的革命隊伍’本該是不宣之秘,在此卻能堂而皇之說出,好似尋常之語,除那位偉人建成了這樣一支隊伍外,他必是還將此意廣抒于眾?!?/br> “楚棠的話說得理所當然,又是面向后世學子,可見其說極為普遍。你們說?!?/br> 他抬眼,清亮銳利的目光環視殿中諸人,語意深沉:“后世學子,學了些什么東西?” 仿若驚濤拍岸,堂下的貞觀名臣俱是心神一震,好似窺見海潮洶涌的一角。 ——此說,不該為天下人所共聽。 這是所有帝王此刻敏銳的共識。 【只是還是那句話,這是我們現代對《水滸傳》的解讀,具有我們的時代特色,你不能要求遠在北宋的宋江或者明初的施耐庵懂得馬哲,就算懂了,沒有與之匹配的生產力,也是空中樓閣?!?/br> 聽到這里的眾位帝王才算稍稍松了口氣,他們明白了,后世的“先進思想”并不適宜于當下。 但……楚棠所說的“生產力”,又是何物?生產力與思想,需要一一匹配? 他們的疑惑又增添一重,然而楚棠并不為他們解惑。 【其實《水滸傳》本身對忠義思想的闡述、對英雄人物的描摹與對社會問題的暗示,也有著長足的生命力,它在民間廣受歡迎正在于此?!?/br> 【不過從魔星降世、順應天命、重歸瓊霄的角度看,小說也蒙上了一層宿命論的色彩。大家可以認可基于一定歷史土壤的古人觀念的合理性,但也要認識到其局限,批判吸收?!?/br> 她簡練地為這個話題作了小結。 【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作業是抓住了“風雪”這個意象進行抒情,大家非常會學以致用,“風雪”正是小說中極為重要的隱喻?!?/br> 【然而,林沖在風雪中爆發,另有一人,則在風雪中滅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風雪嚴寒的魯鎮,看看祝福之夜發生的故事?!?/br> 話音剛落,水鏡的內容應聲而換。 作者有話要說: 最后一課~讓我們全體起立,歡迎返場嘉賓魯迅。 1.道君皇帝至圣至明,只被jian臣閉塞,暫時昏昧?!端疂G傳》 2.《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眰€男人3.對招安的看法與“去邪歸正”參見b站毒舌的南瓜《他說,水滸傳,好就好在投降》,大家可辯證看待。 4.娘娘法旨道:“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星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勿忘勿泄?!彼谓侔葜斒?。娘娘法旨道:“玉帝因為星主魔心未斷,道行未完,暫罰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責罪下來,吾亦不能救汝。此三卷之書可以善觀熟視。只可與天機星同觀,其他皆不可見。功成之后,便可焚之,勿留于世。所囑之言,汝當記取。目今天凡相隔,難以久留,汝當速回?!薄端疂G傳》 第129章 祝福1 ◎祥林嫂也太慘了吧!◎ “祝福?” 蘇軾看著水鏡上的題目面帶疑惑:“看起來倒像是熱鬧喜慶的場面嗎,楚姑娘卻言‘在風雪中死亡’,如此反差頗讓人意外?!?/br> “不止在此,兄長你看?!?/br> 盯著水鏡的蘇轍揚了揚下巴,示意兄長抬頭。蘇軾順著弟弟的目光看過去,只見水鏡上已然出現一張圖畫,畫面整體呈黑白兩色,線條粗疏大片大片黑與白的潑墨,整體給人一種十分壓抑質感。 最奪目的當屬畫上的人物,她占據畫面一側,穿著黑布衫,一手挎著個筐,另一手拄著竹竿似的拐杖,微微偏過來的面容清癯消瘦,似可以看出高高的顴骨。 她額間皺紋深深,一頭蒼白的頭發稀稀疏疏被風吹起,蕭瑟又凄涼。蘇軾這么看著,就覺這畫中的婦人似遭受無限苦楚。 “畫上這婦人,便是楚姑娘所說的死于風雪中的人?” 蘇軾的眼沒有從畫上移開,那婦人的發間衣上有白色點狀環繞,那應該是雪花,而畫中大片大片的白,恰恰便是積雪。 “風雪,老婦,這篇課文不輕松?!碧K轍微微凝起眉,同兄長一起負手而看。 唐朝。 白行簡等人自是也能猜測出其中關竅,他覺得新奇:“先時并非沒看過以女子為題的話本,但多寫妙齡佳人、一段風月,此篇人物倒當真迥然有異?!?/br> 明朝。 從四大名著合訂本中回過神來的馮夢龍也發現了這點,他來了興趣,饒有興味道: “平日讀書或聽戲,諸如滎陽鄭生與李娃、鶯鶯與張生、龍女與柳毅,俱為妙齡女郎,得配才子,演繹一段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的情事,倒不曾見過直寫一婦人,看來應非歷朝之作?!?/br> 馮夢龍遍覽雜說,對自己的判斷相當自信,舊時話本,多以“演義”、“傳”、“記”為名,這單單一個“祝?!?,想來八成是那后世的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