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一句話說得眾人都黯然起來。    水鏡展示天下,那《阿房宮賦》下的種種他們都見得分明、聽得分明,聲聲“晚唐”的斷代、那些內憂外患的時局,俱是壓向他們心頭??v如今平順,但,誰知道他們當下,正處在歷史的那一節呢?    筵席上氣氛微凝,一時只剩管弦之聲,有人不耐這樣抑郁的氣氛,忙笑著打破僵局:“事在人為,我們知曉后事,總能綢繆一二。倒是杜兄,”    他將目光掃過簾幕后舞樂助興的一眾窈窕佳人,有意笑著打趣:“這一走怕是要惹得不少佳人傷心咯!”    眾人一聽紛紛會意地笑了起來,杜牧的詩寫得好,人又風流瀟灑,美名早便傳遍坊間,頗有些人人爭唱杜郎詞的勢頭。杜牧一走,她們可不是失了第一手好詞?    仿佛是要印證這話似的,管弦輕揚,簾幕后的佳人喉音婉轉:“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br>    其聲清越多情,如鶯啼泉響,正是杜牧頗負盛名的揚州詞。    先前說話的人笑容愈發明朗:“我說什么來著,杜兄是這城中的名人??!”    “可不是嗎!天下仰慕杜兄之人不知凡幾?!毕惹罢f話的人接著道,“只可惜杜兄將離,他日唱和亦不知何時,這首揚州詞本寫別情,此時唱來倒也應景?!?/br>    杜牧聞言也添了幾分悵然,縱然如今任職非他所想,但此地風物人情仍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此時成行難免傷感,笑容不由得也淡了幾分,道:    “皇命在身,多有不便,此間種種,杜某多謝大家抬愛?!?/br>    說著,又一一向眾人舉杯,眉眼含笑,當真是一派名士風度。    其他人那會受這樣的禮,紛紛站起身應道:“杜兄太謙虛啦!如今水鏡揄揚,誰不知你的才名?!?/br>    “是極是極!能與杜兄一敘,我們大家也跟著沾光??!”    眾人你說我和,席間頓時熱絡起來。    要說他們激動也是自然,杜牧出身高貴、文采風流,一身瀟灑意氣本便令人折服,這下詩文又上了后世的教材,那可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才能有的殊榮!和這樣的人有一二交游,他們一個個出門腰板都挺得筆直!    再說,若是小杜起了詩興,像先前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一樣,把他們也寫在詩里,那不是也跟著名傳后世了嗎?    這種好機會,不要白不要!    席上推杯換盞,酒意正酣,簾幕后的管弦換過一回,清泠泠響在耳畔,正是飲酒的空當,歌女的聲音愈發清晰起來: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br>    這詩……    杜牧眼神微動,其他人已經討論開了:“此詩聽著倒是耳熟?!?/br>    “圓轉流美情致動人,堪稱佳篇!”    他們討論著,俱是贊賞不已,其中一人忍不住揚聲問到:“剛剛唱的那首詩是何人所做?”    女子起身,隔著簾幕娉娉裊裊地行了一禮,輕聲道:“此是李義山的詩作?!?/br>    杜牧神情一凝,酒杯頓在桌上,發出沉悶的一聲。    眾人正待說話,恰在此時,酒樓外的人聲一下子喧嚷起來。    “水鏡!”    “看!水鏡又亮了!”    “楚姑娘回來了!”    ……    這些淳樸的人們早在這一來二去地“觀影”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熟悉感,每次水鏡亮起竟然都有一種故人回歸的感覺。    有的鄉野、市井小民甚至立時就叫來了自己的孩子。    學詩書的機會,可不多得!    四野城邦忽然就沸騰起來,酒樓里,大家一時也忘了杜牧剛剛的失態,提議道:    “杜兄,水鏡又至,咱們去外間看看?”    杜牧被這一打岔也顧不得心里的別扭了,微微一笑:“也好,看看這次又會講授誰的詩文?!?/br>    對此,他還是相當期待的。    【各位同學大家好呀!】    楚棠的聲音是一如既往地輕快。    【又見面了,上次的課文背得如何呢?默寫有練習嗎?放的歌大家學會了嗎?】    這里的歌指的是上次課文結尾放的《阿房宮賦》,是如今網絡上正流行的“高考必備古詩文系列”。    眾人倒是也樂得配合回答三連:    “背了!”    “練了!”    “學會了!”    “此等佳作,當然是要熟讀成誦!”這是過目不忘且很給面子的曹植。    “杜樊川的詩文,我自是篇篇成誦!”這是杜牧的老粉李商隱。    北宋。    蘇軾樂呵呵地表示他可不像后世學子那般動輒便寫錯字,書寫這樣的賦文,哪里還需要練習?    就是嘛……    “可惜無法親往始皇陵背誦?!?/br>    看完楚棠的朗誦視頻之后,蘇軾內心蠢蠢欲動,這時便羨慕起后世便利的交通來。    至于聽得分明的蘇轍:……    以后還是離兄長遠一點吧!    挺危險的。    漢朝。    劉徹一聽就樂呵了:“當然要唱要背,朕可是日日誦讀,又請樂府專門演唱,為的便是時時警醒?!?/br>    話倒是那么個話,但就是這神情和語氣……眾人默默地低下了頭。    漢代秦立,以總結經驗教訓為名批判秦的暴政,為漢室立名并提供治道已經是不成文的規定,這篇《阿房宮賦》論秦論得如此警策而富于感染力,簡直是搔到了整個漢廷的癢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