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讓一群太監爬到頭上去耀武揚威,可真是出息! 唐朝。 一石激起千層浪,從民間到廟堂俱是議論紛紛。 “皇帝竟然…被一個太監殺死了?!” “這個皇帝死時才十六歲,都未及冠,多可憐吶!” “可憐?秦始皇13歲繼位,也沒見惹出什么亂子??!人家末了還滅了六國。這個敬宗只知玩樂大興土木,那些宮殿誰來修?還不是咱老百姓!可憐他倒不如可憐可憐咱們自己!” 長安城里。 杜甫瞳孔緊縮難以置信:“怎會是這般結果……” 李白眼帶憤然:“閹人但知弄權,一旦得勢便無所顧忌,有此惡行,乃在意料之中?!?/br> 他這么說著,心里卻仍是怒極,哪曾想到后來的大唐一步敗、步步敗,這讓他們看著情何以堪? 中唐。 韓愈既憂且怒:“不言東漢十常侍之亂,肅宗朝便有幸宦官的反例,后代之君非但不知警醒,還鬧出這等禍事,當真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他總算明白杜牧寫下這句話時的心境,其哀其痛、其怒其憤,又豈可為外人言? 晚唐。 杜牧握著欄桿的手又緊了又緊,滿臉悲憤:“閹宦作亂如此,朝廷危難,百姓倒懸,可嘆如今廟堂之上仍是明爭暗斗,簡直令人不恥!” 他嘴唇顫抖著,想起這些年的浮沉見聞,仍是難免憂心忡忡,他雖遠離政治中心,但一心記掛國事。先時長安城中,便有染坊宮人暴動,攻入宮禁,后來閹宦作亂、朝堂動蕩,如今民眾多苦,外族蠢蠢欲動,這樣的大唐還能堅持多久? 他想起楚棠的介紹,晚唐、晚唐,這個晚是指多晚…… 敬宗朝。 皇宮之中,李湛好半晌都沒有反應過來,還是王守澄的喚聲把他驚醒。 “朕……死了?” 他的語氣有些恍然,顯然是難以相信。 王守澄一把將人扶住做出難過的表情,痛惜道:“陛下!奴婢有罪,未曾察覺劉克明這賊子的狼子野心,竟令陛下遇害,奴婢……奴婢愧對陛下??!” 似乎是被“劉克明”這三個字刺了一下,李湛眼神一厲清醒過來,抓住王守澄的手目露兇光:“劉克明,劉克明這閹人竟敢弒君,朕要把他殺了!王公公,你派人去把劉克明殺了!” 他再少年心性、再好說話也不能任由殺了自己的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逍遙! 聽到“閹人”兩個字的王守澄眼神一冷,很快掩飾過去,面上仍是殷切道:“陛下放心,劉克明膽敢弒君,天下人人得而誅之,奴婢這就派人把他抓來,處以極刑!” “對!”李湛狠狠一點頭,眼里半是憤怒半是慌亂:“弒君之舉大逆不道,就該處以極刑,你快去!” 王守澄將君王的急促看在眼里,他的心中劃過一絲狠厲。 皇帝懵懂無知,但王守澄的心里卻是門清。那劉克明本便與他不對付,刺殺皇帝估計是打的另立新君、挾制君王以弄權的目的,以為自己有多大能耐,當神策軍是吃素的嗎? 王守澄轉過身冷笑,人算不如天算,本來是一年后的禍事,誰知道被水鏡抖出來,倒也省得他再作圖謀。 劉克明,哪怕你是不想死,也得死了! 另一邊,劉克明胡亂抓了幾把財物就要往外逃竄,他是有歹心,可水鏡這時暴露出來,天下皆知,他哪里還有命在? 一把推開窗跳了出去,劉克明左右張望一番便馬不停蹄地跑了起來,他對宮里的地形很熟悉,只要跑到僻靜的地方去,只要跑過去…… 他又急又亂,一心二用地踉蹌逃跑,一不小心被凸起的石子絆倒在地,正欲爬起來時,一雙黑色足履出現在他眼前。 “劉公公,這么急著要往哪里去???” …… 唐宮一場波折無人知曉,眾人俱是心驚于這朝堂亂局,諸如李渤等憂心國事的大臣早已不約而同地出門往宮中趕,朝堂昏寐,他們既在其位,又怎么能不為之謀? 水鏡里的楚棠“不為所動”,拋下炸彈后便“毫不留戀”地為這一段話題作結—— 【千古文人,感時而動。正如司馬相如、王維、李白等人的詩文里有王朝聲威、治世清平、盛代昂揚,小李杜的筆下,不覺便有盛世的衰颯。 詩人們以敏感的心靈感受到時代洪流下的風起云涌,殷殷示警,而杜牧的價值在于,他為文而有史家眼光?!?/br> 她并不吝惜溢美之詞。 【其實以文學作品探討興亡并不是個例,我們順著杜牧往后,有《六國論》,有《漢宮秋》,有《梧桐雨》,當然更為典型的,還有孔尚任的《桃花扇》?!?/br> 畫面一轉,水鏡上出現一本書冊——青綠山水為背景,中有一樹紅艷桃花,灼灼如血,書冊左側一條白底,上書“桃花扇”三字。 水鏡右側則是一對戲裝男女,兩情綿綿,執手依依。 奉天殿里,朱元璋眼睛一瞇:“怎么,這是要請咱看南戲?” 作者有話要說: 老朱:后輩是要請咱看戲楚老師:嗯……怎么不是呢? 1.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抉R遷《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