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這也不對?”有人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太能轉得過來,“難不成外邦還能送來好東西?” “就是??!我看這外來的東西,嚇人嘞!”他身邊的人附和道,顯然是對楚棠講的內容心有余悸。 與此同時,不少帝王能臣也開始咂摸起楚棠口中文化侵略這個詞。他們熟知的侵略,不外乎兵戈,但他們同樣知曉,邦國之間,博弈向來不止在戰場。這是文化侵略,那售賣鴉片破壞……經濟的行為,是不是一種經濟侵略? 這些站在古代金字塔頂尖的人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件事:當年齊桓公欲成就霸業,管仲為之獻上兩計,衣縞亂魯、買鹿制楚,終成齊霸,這是否就是楚棠所說的破壞經濟? 【說到這里我們來梳理辨析一下,文中的拋來、拋給、送來各是什么意思,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 中唐。 韓愈臉色很不好:“所謂拋給,有如嗟來之食之態,分明有侮辱輕慢之意?!?/br> 北宋。 蘇軾面上余怒未消:“拋來豈不如施舍一般?隨意將自己無用之物拋向他人,君子安能受此羞辱?!” 另一邊。 李清照眼中盡是嘲弄與譏諷:“什么送來,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全是不懷好意!” 文人對文字最是敏感,更何況底下是一群名家、大家,閱讀理解更是不可能出錯。他們在不同的字眼里見出了異邦的齷齪心思,惱怒之余也不由得嘆服于魯迅對事物現象的精準把握。 【辨析完這些詞的不同含義,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拋來也好,拋給也好,送來也好,都是不懷好意、不能接受的,魯迅先生真正提倡的是“拿來”,所謂“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边@是他的中心論點。 既然如此,迅哥兒為什么要在前面廢那么多筆墨來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呢?】 話音剛落,沒想到朱元璋率先坐不住了,他啪地一下站起來叫道: “你管這叫浪費筆墨??!” 第102章 拿來主義5 “就是??!” 朱橚和自家老爹站在統一戰線:“若不是前面這閉關、送去、送來的,我們哪能知道后世有那么多鬧心玩意?” “沒錯!” 朱樉義憤填膺地點頭:“不然我們怎么知道異邦諸國覬覦華夏竟至做出這等豬狗不如的事!” 他咋咋呼呼的,顯然也是被氣得不輕。 沒有人聽到這些會不氣,華夏是他們的華夏,后人是他們的子孫,自家人被人闖進門來打,這是往他們心上戳刀子! 朱家人鬧哄哄地商量起水師筑防的事宜,每次一聽后世發生的種種屈辱,他們就深感自己的兵還不夠,刀還不利,火器還不猛。 南宋。 代入感拉滿的宋孝宗驚出一身冷汗,而辛棄疾則是握緊了拳頭下死命練兵。國弱受辱,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唐朝。 韓愈語氣凝重:“列舉錯處,逐一批駁,鞭辟入里,使人一讀即知真偽好惡,自然引出首倡之灼論,如醫者辨癥明而施針藥,此非大家不能為?!?/br> 他嘆息著,言語間是難掩的敬佩。新文學之人,緣何如此多殷憂之士?韓愈這樣問,其實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鋪紙研磨,他忍不住想要寫些什么,才能一抒胸中激蕩。 另一邊。 柳宗元也看出了魯迅行文的章法之妙:“析錯處而真意自明,文中窮舉其時多樣舉措、心態,即杜絕一切動搖僥幸之心理,直指‘拿來’,破立之中,自見真章,此為文之妙法?!?/br> 劉禹錫頷首對好友的分析表示認同,隨隨即又忍不住發笑,調侃道:“我怎么覺得,子厚你說的,就是楚姑娘稍后要講的內容呢?” “嗯?” 猶自咀嚼文章的柳宗元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 楚棠:【其實這是一種駁論的結構,先破后立,指明對方的錯處,逐個擊破……】 “……” 柳宗元將目光移向劉禹錫,后者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攤手:“我說得沒錯吧!” 柳宗元:“循循善誘,夫子之道……” 他一本正經地試圖解釋,說到一半還是放棄一般忍俊不禁地搖頭,干脆和好友一齊大笑起來。 識破套路之后,代入感忽然就不那么強了呢! 【錯誤態度不可鑒,在魯迅先生看來,首先我們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 那么,他又是如何闡述“拿來”的呢? 請大家閱讀第8~10自然段,思考,第八自然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里面一共列舉了幾種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反映的實質是什么?拿來主義者又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 楚棠一口氣在課件上列出了四個問題,這就導致沒有地方放原文,不過問題不大,不少人早已將文章抄了下來,此時正好低頭看自己的手抄本。 有了前面的內容作鋪墊,其實后面的文段對許多文人來說理解起來難度不大。 慣常出題的歐陽修瀏覽完后點了點水鏡中的問題,兀自唇角帶笑:“既問‘大宅子’喻指何物,下句又明言‘文化遺產’,豈非有提示答案之嫌?” 參與主持科考的梅堯臣同樣眼光老辣,當即點頭,語帶調侃:“看來楚姑娘是位良善的考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