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白居易是一個極具導演天賦的詩人,鏡頭語言絕佳,短短幾句開頭寫出了電影的畫面感。但可惜他不是個音樂家,不會吹拉彈唱,要擱王維遇到這種情況,根本不帶慌,抱著琴自己就上了?!?/br> 安靜聽詩的王維神情一頓,隨即默然。雖然說楚棠這句話是在肯定自己的音樂才能,但聽起來怎么就是有那么點別扭呢? 白居易聽著忍不住一樂:“王右丞詩畫雙絕,又頗通音律,在這上面我確實自愧不如?!?/br> 白行簡道:“王右丞另有《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后被譜為《渭城曲》,是離別宴席上常奏的曲子。兄長這場別筵,可是缺了一首《渭城曲》?!?/br> 說到最后,他的語氣帶上了幾分打趣。 “無妨,”白居易一點也不在意,“沒有《渭城曲》,我還有琵琶曲?!?/br> 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對楚棠話中提到的幾個陌生名詞頗感興趣:“導有引導之意,演可引為演繹,所謂導演,便是指導演繹之人?” 他也頗排了些戲作,將詞意和排戲時的經歷對照一下便理解了個七七八八。他尋思著,鏡頭,就是用鏡映出戲文中的場景?這又是怎么做到的?映出來的畫面也不甚清晰??! 難道……他忽然冒出了一個“離譜”的想法,難道后世可以將百戲的畫面留在所謂的“鏡頭”中?這怎么可能??! 只能說,不愧是能寫出《牡丹亭》這樣奇幻浪漫之作的戲劇家,湯顯祖這一番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天馬行空,竟是詭異地摸到了正確答案的邊。 未央宮。 劉徹猶帶神往的感嘆:“后世果然馴服雷電了?!?/br> 電影,不知道是什么好東西,好想看一下??!聽起來可比角抵戲有意思多了。 【正因為有酒無樂,所以詩人接著說,“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迸笥逊謩e本來就夠傷感了,又沒有音樂助興,更顯寂寥,只有茫茫江水浸冷月色,很顯然,這又是一個環境烘托。江水空茫,冷月無聲,將要分別的人強顏歡笑,一杯復一杯,寂寥而凄清。 忽然,一陣琵琶聲從江面上傳來。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br> 這個寫法也很妙,略顯寥落的江水上忽然聽到錚錚然的琵琶聲,在茫茫水月里,有一種空谷足音之感,讓詩人和朋友都不禁愣神,紛紛猜測著彈琵琶的人是誰。 讀這幾句,我們幾乎能想象出白居易和朋友怔愣不已四處張望、最后忍不住“移船相近邀相見”的樣子了。不得不說,白居易真的很懂鏡頭語言??!】 水鏡之下的白行簡點點頭,兄長這首詩寫得生動有色,宴飲前情、聞得琵琶聲的橫生波瀾,都表現得十分引人入勝,他情不自禁道: “兄長不考慮也作些傳奇么?” 以他兄長的敘事之筆,寫出來的傳奇一定比張鷟(zhuo)的《游仙窟》好多了! 白居易笑了笑:“我志并不在此,我打算多寫些諷喻之作,效法樂府與杜工部之作,記述百姓疾苦,以期警醒天子?!?/br> 這也是他這段時日來一直鉆研的事,不過白居易也知道自家弟弟對傳奇志異非常感興趣,此時便趁機問道: “你不是作了不少傳奇么,怎么也不見拿出來品讀?” 啊這…… 想起自己寫的那些本子,白行簡莫名升起一絲心虛:“沒,胡亂編寫,不曾作出佳篇,待我寫出好的篇什,再拿來與兄長品鑒?!?/br> 白居易沒看出他的不自然,只是笑道:“也好,那為兄便等著吾弟的佳作了?!?/br> “一定,一定?!?/br> 白行簡捏捏袖口,已經開始尋思自己下一篇要寫什么好了。 李白杜甫等人也俱是耳目一新,這類敘事之作,他們也讀過那南北朝的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但那兩首畢竟是民歌,質樸自然;白居易這篇卻是以文人之筆就行表現,寫得既淺近流暢,又頗具文采,放在前代敘事之作里也堪稱上乘。 連李杜二人都覺得這首詩寫得好,更不用說二曹、七子、陶淵明和謝靈運等人了。 魏晉六朝舊俗,大多以五言詩為正統,而認為七言俚俗,可是,看過了李白氣勢縱橫的雜言,又看過了杜甫沉郁頓挫卻仍有翻飛之勢的七律,領略過李賀的奇崛之筆,如今又看到白居易這樣淺易風流的《琵琶行》,他們忽然發現,七言詩比五言方便太多了吧!不僅表意更為豐富,韻律也更為悠長,很適合表現直瀉而下的情感。 一時之間,許多詩人紛紛倒戈,也開始嘗試起七言詩的創作來,五七言詩歌并興的局面,竟是生生提前了幾百年。 【隨著這一聲問詢,本詩的另一為主人公,也可以說是第一主角——琵琶女出場了。白居易給她設計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剪影——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唐的民風雖然開放,但一個已為人婦的女子夜晚和一群男人待在一起,也有些不妥當,所以對詩人的邀請,琵琶女應該是非常猶疑的,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的身份交代得很清楚,她才愿意出來相見。 可盡管出來了,她心里還是非常緊張,所以仍舊用琵琶遮住一半的面容。寥寥十幾個字,既勾勒出琵琶女的形象,又暗示了她的心理活動,內容含蓄而豐富?!?/br> “不僅是如此的,”曹植接著道,“千呼萬喚,已然拉長對其人的期待,其后又予以琵琶半遮玉容,則更顯綽約姿態,比直接描寫琵琶女之面容更引人遐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