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143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朱標神情凝重地接過話頭:“閹宦勢大,朝中必有失節之人趨炎附勢,朋聚其后形成jian黨,阮大鋮不為閹宦,即為朝官敗類;閹黨得勢,更有清流士人不恥,久之又成一派,朝堂之上便是勢同水火,如此則成黨爭之勢?!?/br> 朱標學的向來是帝王策,對前代國史如數家珍,此時迅速便提煉出了關鍵。 他說得再明白不過,朱權咋咋舌,語氣頓時弱了幾分:“宦官、黨爭,這豈不是步了唐朝的后塵?” “哼!”朱元璋冷笑:“豈止是唐?黨錮之禍東漢沒教訓嗎?宋朝沒有黨爭嗎?蒙元入侵的災禍不就在前朝嗎?以史為鑒都鑒到狗肚子里去了?!” 他冷臉越罵越氣,罵到最后眼光如刀子似的往朱棣身上飛,后者被看得莫名:父皇您看我做什么? 似是看穿了他心中所想,朱元璋把眼睛一瞪,對著毫無所覺的兒子臉更黑了:“你還委屈上了,看看你的好兒孫都做了什么混賬事兒!” 朱棣:? “父皇,兒臣可也是您的兒子?!?/br> 言下之意是一比寫不出兩個朱字,您可別把自個兒罵進去了。 朱元璋見狀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還敢頂嘴?朕教你重用宦官了?” “兒臣也沒任用宦官??!”朱棣分辨道。 “那你說放權宦官的口子是誰開的?你前些日子還向朕舉薦三保!” 這就有點不講道理了。 朱棣沒忍住在心里翻了個白眼,三保出海好像還是您首肯的吧! 朱棣深深地覺得自家父皇是被氣糊涂了,他怎么可能給宦官放權? 兩人大眼瞪小眼,儼然就是要論辯的架勢,朱標見狀忙上前一步,不著痕跡地將二人的視線隔開,轉移話題道: “弘光荒唐,那崇禎末了倒是不曾辱國,先前提的君王死社稷,說的便是這孩子吧!” 說到最后不由得帶上幾分嘆息,朱元璋一聽也是默然,他還記得楚棠說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贊揚,面色稍緩,喟然道:“以身殉國,確有幾分血性,到頭沒有丟咱老朱家的臉?!?/br> 提到崇禎,一眾人的心都沉重起來,又是怒他不能守住祖宗基業,又是悲他以身殉國。 朱棣早已忘了剛剛受的無名氣,沉吟道:“李自成攻入北平,皇室南渡,南明對陣的又是清兵,所以大明是崩于內亂,再……亡于異族?” 朱元璋也想到這個關節,臉色愈發冷了:“內憂外患畢至,諸臣處處有私,朝堂尚且如此,地方會是何等光景?又一場天下大亂?!?/br> 朱元璋半是惱怒半是惶然,他自己是從元末亂世里一路拼出來的,定鼎之后也有日月重開大漢天的豪氣,可偏在此時聞說了三百年后的明亡,曾經所見的亂世恍惚變成了三百年之后的流離,烈火般炙烤著他的心。 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好似竟沒有一個王朝逃過了這句詞。 有這樣感受的不止一個朱元璋,咸陽宮中,嬴政同樣在心里咂摸著這幾句詞。明朝皇帝姓朱,起朱樓說的,便是朱明王朝。 他瞅著念著,只覺這幾句像極了《阿房宮賦》中所寫,從“六王畢,四海一”的盛極,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大秦宮室轟然倒塌。只是《阿房宮賦》是怒,那《桃花扇》,就是悲恨綿綿了。 “此二文章,可為戒?!?/br> 他們唏噓感嘆心有戚戚,市井百姓也聽了一場蕩氣回腸的戲文,抹淚者有之,悲憤者有之,倒是還有細心之人記著開場的生旦離合,不無同情道: “國亡了,不知侯李二人最終如何。李香君出身風塵,竟有一身節義,錚錚骨氣笑傲多少男兒,當真是為奇女子!” “節義之士,原在煙花,此等大義實在令人感佩?!币慌缘娜藝K嘖稱贊,“這般女子,想來不亡于亂世,亦自殉于國節吧!”商女亦知亡國恨,清姿傲骨不墮塵。 “啊……”另有一人聽著不忍,“殉國?那這生旦豈不是不能團圓了?” 他沒有太高深的想法,只覺若觀戲文,總要看到大團圓的結局才好,不然心里多難受??! “團圓又能如何?”先前說話的人跟著嘆息,“國已破,家已亡,兩人那些個風月感情,只怕再難開口了吧!” “好像也是哦……” 那人一想,語氣也低落了下去。 討論罷,一眾圍觀人等感傷不已,只覺這戲文實在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咨腥斡脩蚯@樣俚俗的文形式承續起了前代文學嚴正的題旨,所不同的是他為反思,杜牧更多則是勸諫當朝?!?/br> 【只是我們看到賦文的結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哀復哀后人也。秦后諸人,未嘗不哀秦之遽亡,可哀嘆之后不思以其為戒,結果不過是又成了一個秦朝,又引得后人哀嘆?!?/br> 【事實證明,杜牧一語成讖?!?/br> 【我們的歷史足夠漫長,是以只要有心,總會找到方方面面的反面教材。再有心一點,或許就能總結些經驗教訓,以資當時。只可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br> 一番話說得諸天萬朝的人們都沉默了下來。 秦朝。 嬴政又想起被囚于宮室的胡亥。秦世尚早,但也有三代作鑒,桀、紂、幽、厲,哪個不是血淋淋的例子?胡亥不可能沒聽過他們的事跡,卻還是義無反顧地步上了他們的后塵,不正是沒有吸取到任何教訓么? 想到這里,嬴政心中又是一陣惱怒。他又將目光看向一旁垂眸侍立的扶蘇,這個兒子倒是以史為鑒,結果鑒成了太子申生。 有些心累的捏捏額角,嬴政再一次糟心怎么自己就沒有一個好兒子。 漢朝。 劉徹的臉色也很不好,巫蠱之禍的事還在他心頭哽著,那句“劉據以史為鑒不讓自己成為扶蘇,卻又站成了另一面鏡子”讓他想著心里就不是滋味。 恨恨地一拊掌:“將前代的史書都送到朕宮中來!” 沒有教訓,卻不能不鑒。 太極宮。 房玄齡眼光微動,楚棠這句話乍聽似覺有些拗口,但細思下去卻是叫人心驚。貞觀君臣極有共識的一點便是以史為鑒,是以論對之間,多論前代興亡,以資借鑒,可房玄齡也知道,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鑒的人,只在鳳毛麟角。 他心中感嘆,忽地想起一節,便道:“《漢書》有載,當日漢元帝與京房論對,京房言,齊桓公與秦二世亦曾對幽、厲之君譏笑不已,但臨到己身,仍任用豎刁、趙高這樣的jian佞,致使時局混亂、盜賊滿山,當其時,他們并未以幽、厲反躬自省。前世之君俱是如此,后人審視我朝,未嘗不似我朝之視前代。杜牧之題旨,與京房一般無二?!?/br> 殿中俱是博古通今之士,李世民自登基以來同樣也是通覽史冊手不釋卷,一聽便知房玄齡所言為何,當下也是神情肅然: “當日御史馬周上書與朕,曾言,幽、厲嘗笑桀紂,隋煬帝亦周、齊兩朝,不可讓后世取笑我等亦如我等如今取笑煬帝一般。卻不曾想到,朕夕惕若厲,以忠言為警、前朝為戒,朕之子孫還是成了當年的隋煬帝,朕情何以堪!” 他說著,一拳砸在掌心,面上惱恨極了。長孫無忌見狀忙上前勸道: “陛下仁圣,兢兢業業以為大唐,這些臣等都看在眼里。大唐在陛下治下一片欣榮,便是后世也多有稱贊。堯舜尚有不肖之子,陛下又何必自苦,將子孫禍事擔在自己的身上?” “話雖如此,”李世民仍是郁郁,“再換幾代這都是朕的大唐,眼見子孫昏聵,禍及天下百姓,朕看著怎么能不怒不痛?”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如此,下一步想來就是“戍卒叫,函谷舉”。李世民也說不出是心痛多一點還是惱怒多一點。他想到楚棠之前說的,在興亡皆系于一人的封建王朝,皇帝賢能與否幾乎起到絕對作用,可誰又能保證代代明君呢? 這幾乎是一個死局。 宋朝。 趙匡胤撫額,他想的何曾不是以史為鑒,但最后……似乎鑒過頭了,又到了另一番危局。 掐掐眉心,他招手:“請宰相前來議事?!?/br> 明朝。 朱元璋等人都沒有說話,看了一出《桃花扇》之后,楚棠這句話幾乎是指著他們的鼻子罵。 狠狠剜了朱棣一眼,朱元璋又對著水鏡咬牙。他真是對楚棠這種天馬行空又無差別攻擊的行為氣得牙癢癢。 偏偏又不能罵! 偏偏她說得還在理! 氣死誰了??! 第118章 阿房宮賦11 朱元璋罵罵咧咧,可惜這樣的怒氣沒有對楚棠造成半點傷害,一句“沒有教訓”惹得君王沉默、士人嘆息。 唐朝。 杜牧無奈地拍遍欄桿,不無痛心道:“沒有吸取到任何教訓,才會使后人復哀后人。恨我大唐再無太宗陛下那樣的英主??!” 除了如太宗那樣的明君,誰又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挽救如今的大唐呢? 北宋。 聽罷種種的蘇轍起身,上前兩步與兄長并肩,悠悠一嘆:“縱觀史書,漢以秦鑒,唐以隋鑒,只是可惜,如漢高祖、唐太宗那樣的君主太少,而即使如此二君,所治亦猶有不及?!?/br> 平淡的語氣里透著幾分沉郁與無奈,蘇軾聽完心中亦是沉重:“我今日方知父親《六國論》之真意?!?/br> 他們哀嘆六國互喪,后人何嘗不在哀嘆宋人賂敵而亡?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外如是。 沉默里,楚棠的聲音悠然響起:【講到這里,我們再回頭看看這篇賦文。一賦之中,文采華贍,立意精警,末句尤為發人深思。這篇賦文作于杜牧23歲之時,當真是少年才氣、縱筆風流。那么,是什么才使得一個年輕人有這樣精深的功力筆鑄名篇呢?】 一句話引得眾人紛紛側目。 曹魏。 曹cao忍不住坐直了身體:“23歲?!” 曹cao亦是文學家,當然更能感受杜牧詞筆的精妙,也更能體會要寫出這樣一篇需得多么深厚的功力,饒是名家如他也覺側目。 他看向曹植,不無感嘆道:“你少時能詠,為父也素愛你之才華,卻不想后世才人如此之多。杜牧年紀輕輕即有此識見,當真是不可等閑視之?!?/br> 曹植同樣點頭,他并無文人相輕的心思,一雙眼里湛然有光,半是興奮半是激賞地贊嘆: “唐朝實在是個驚才絕艷的朝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賀,還有這里的杜牧,更有諸多我們不曾知曉的詩人,孩兒實在不敢想象這些人齊聚一朝是何等風流!” 那一定是比鄴下交游更令人流連的雅集! 唐朝。 李白和杜甫對視一眼一齊拊掌:“果然是青年才??!” 白居易展開抄錄好的賦文,一邊讀一邊頻頻點頭:“美極妙極,不負才子之名!” 韓愈看著文章搖首輕笑:“詩人之賦麗以則,言之有物的辭賦,又豈會在我的批評之列?” 他們高興極了,唐世辭章有如此一位后來者,怎能不令前輩欣慰? 秦漢兩朝,連嬴政和劉徹也忍不住在心中頷首,文采不難、識見或亦不難,又有文采又有識見,還如此年輕,杜牧當真可以笑對前賢后進。 晚唐。 李商隱早已興致勃勃地開始搶答:“杜樊川名門之后、天縱英才,自李杜謝世,我朝前承風雅、自成一家者,唯此一人而已!” 一旁的妻子王氏忍不住掩唇又是好笑又是無言,這話說得,后來的元白、韓孟、劉柳等竟是全然看不上眼了,自家夫君對杜牧可真是推崇備至。 不過嘛,王氏回想起自己珍藏的那句“醉起微陽若初曙,映簾夢斷聞殘語?!毖壑胁挥傻寐冻鰩追掷`綣。依她來看,夫君的詩才是作得最好的! 【第一點當然是家學淵源了。還記得前面我們講的杜甫的祖輩是西晉名家杜預嗎?杜牧的杜也是這個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