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86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r> 他沉吟著曹cao的詩,蘇軾的悲慨和曹cao是一樣的,可曹cao后面綴著一個“天下歸心”,反不如這里的純粹感慨讓人心驚。 唐朝。 李白臨風舉酒:“江月年年,人命朝夕,再雄豪之人亦逃不過生命之大限,感慨不可謂不深?!?/br> 他嘆息一聲,又道:“蘇軾既有道緣,卻不曾信尋仙訪道的長生之說,難得清醒,又何必清醒?!?/br> 昌谷。 李賀唇角發苦,意態寥落。一生須臾,人命何其短暫,蘇軾到底還是科舉高中揚名京中,但他呢?他連赴考的資格都沒有!一生夙愿終難償,他心神激蕩,牽動心肺,不由得又是一陣驚咳。 “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北宋。 蘇轍又不忍看了:“客之悲傷,想來亦是兄長彼時之傷懷?!?/br> 【是的,他悲傷的還是生命苦短,這是從《古詩十九首》里就形成了的意緒,現在客又陷入了這種困境。 如果我們把這個客看成是蘇軾的另一半我的話,那么這里提到曹cao就有些物傷其類的感覺了。曹cao氣勢如虹,一代英豪,可結果卻是“而今安在哉”。 而蘇軾自己呢。名滿京都,前輩稱贊、青年仰望,也是鮮花著錦之勢,可現在不還是被貶到黃州,一生無望了嗎? 蘇軾不能未卜先知,自然也無從預見宋神宗會早逝,此后政局反復,他也跟著起起落落,黃州之外,尚有汴京風光和更遠的天涯,彼時心中,當然是充滿了凄涼與悲愴?!?/br> 神宗年間。 宋神宗手里的毛筆倏然一頓,一團墨色便洇開在上好的生宣上。 尚在殿中的王安石仿佛聞到霹靂一般,怔愣片刻才俯身跪下,還留在殿里伺候的內侍也跟著撲通撲通地跪了一地。 他們剛剛聽到了什么?陛下,英年早逝?! 仁宗年間。 三蘇夫子也忍不住皺眉,雖年歲相隔,但神宗畢竟是大宋未來的官家,作為大宋的子民,他們聽到這種消息不可能無動于衷,紛紛起身肅立,以示哀敬。 皇宮。 宋仁宗趙禎乍聽得這個消息也是一驚,帝王到底敏銳,宋神宗是變法的護航,他一倒下,變法便呈危局,聽楚棠的意思,新黨應是失勢了吧!舊黨復起,難免打壓新黨之人,朝堂必然又是一番傾軋……想到這里,趙禎的臉頓時沉了下來。 【生命本就苦短,連曹cao都不能抵抗,更何況是我等?這里的情緒簡直要低到極點了。那么,蘇軾又是怎么寬慰客,又或是怎么寬慰自己的呢?】 南宋。 詞人周密既善詞章,亦善作箋語,蘇軾的這篇詞賦他已經讀過不知道多少遍了,不待水鏡出示后文便接道:“自其異者而眂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而眂之,萬物皆一也。蘇子瞻句法脫胎于《莊子》,風神脫略出,瀟灑之意,亦從莊子之處來?!?/br> 唐朝。 反應極快地杜甫也咂摸出來了,笑著看向李白:“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蘇軾心境,確與太白兄頗類?!?/br> 李白會心一笑,杜甫誦的是他的《襄陽歌》,他們都記得,蘇軾后文的回答是水月清風,字里行間的意味,和《襄陽歌》那句的意境極為相似。 【蘇軾將目光投向了江上的水月。江水長長久久地流著,它是變化的,可卻從來沒有流盡;明月總有陰晴圓缺,一月之內不盡相同,但到底沒有什么增減變化。 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是一瞬不存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但若是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呢?長江永恒,明月常在,人皆長久,又有什么好悲傷的? 大家覺得這個變與不變的理論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不就像辯證法嘛!一分為二來看待,馬哲果然深植于我們的文化土壤?!?/br> “她說,什么哲?”李世民覺得自己沒聽清。 “回陛下,似乎是馬哲?!遍L孫無忌答道。 李世民微一頷首:“魯韋昌馬,這個馬應該是一個姓?” 孔穎達博學通達,將水鏡里的話琢磨了一遍,沉吟著開口:“哲,知也,才見超絕謂之哲人。辯證法,想來應是那馬姓哲人的學說?” 就是聽后輩的意思,這個馬姓哲人似乎在后世相當家喻戶曉,否則她也不會默認聽書的學子都知道辯證法。 一門學說而能如此深入人心,想起先祖孔圣周游列國而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情狀,孔穎達眼中閃過一絲向往,后世真是治學之勝地??! 吳中。 張若虛聽著那句子,忽然想起自己見慣了的江月風花。百代殊隔,明月恒久,眼前這輪明月見慣了千古風流,復又照著他,而那蘇軾看的,焉知不是這輪明月?他忽然淡淡笑開: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何嘗不是,千里共嬋娟?” 中唐。 李賀微微抬頭看著水鏡,他的臉已經消瘦得可以現出高高的顴骨,眸子是一貫的黯淡憂郁: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如此嗎……?” 病態的嘴唇嗡動著,他神態若有所思。 【蘇軾接著舉例,他說天地之間,各類事物都有自己的主人,假如這東西不是我所擁有的,那哪怕只有一毫一厘,我也不愿求取。 但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是無主的,聞之成聲,目見成色,聲色大觀,皆是自然的饋贈,而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自然之瑰藏,你我二人卻能共同享有。 人生何其寬廣,我們何必拘泥于眼前得失?不如默享這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快慰。畢竟和優雅博大的自然相比,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么呢?】 唐朝。 王維喟嘆一聲:“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包含曰藏。無盡藏海,包羅萬物,這是佛家語?!碧K軾當真是有佛緣之人,如果能與他對談,想必亦是“飲酒樂甚”吧!晚唐。 “十上不第”的詩人羅隱忽然放聲大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北宋。 歐陽修起身,目光悠遠:“蘇軾此賦,脫盡駢儷陋習而純以散句筆法,行句之間卻自有詩韻悠然,更兼生命苦短之嘆、變與不變之理,釋家之安適、道家之任真自然,以及夫子的優游出處,盡在其中矣。國朝文章,有此子,雖與萬世爭光可也,我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梅堯臣默然,他不曾想蘇軾還會有那樣的心性,在寂寞沙洲冷里,望見清風明月的悠然。一個輕狂桀驁的才子,在黃州成熟了。 他忽然憶起先前提到的蘇軾的詞: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從苦難里超越,方能成為大寫的人。 梅堯臣也笑了:“病樹前頭萬木春,是該讓讓咯?!?/br> 他就是覺得有點遺憾,蘇軾怎么就不多寫些詩呢?大宋的詩壇也需要這樣的才子??! 【他最終在宇宙的無限和生命的無窮中找到了基點,進入了通脫豁達的境界,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那個樂觀豁達的蘇軾。 文章的結尾,客似乎被他說動了,于是再次歡顏,兩人重又對酒暢飲,舟中醉夢,“不知東方之既白?!边@樣放大灑脫的隨性瀟灑,真真是一個風流名士! 我想,蘇軾應該也是以風流人物自許的,“風流”是他的理想境界,既有曹cao、周瑜那樣的英豪之氣,又有“變與不變”這樣的智性?!?/br> 客棧。 蘇軾微一勾唇,他覺得這個解讀頗合他的心意,如果有什么能概括他向往的境界,他想,那確實是風流吧! 另一邊,早已對蘇軾相當滿意并默認對方為自己門生的歐陽修笑瞇瞇地一捋胡須:“真名士自風流。我大宋,怕是也要出一個李太白樣的人物咯!” 梅堯臣點頭表示同意,隨即又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賦都要說完了,楚姑娘怎的不強調錯字了?” 他覺得按后世的情況,余下幾節中的易錯字明顯更多??! 話音剛落,梅、歐就看到水鏡里出現了一排字” 第77章 念奴嬌14 【我們先強調一下這一課里的易錯字。這一頁ppt上全是總結出來的大家的易錯點,尤其要注意的是“馮”,這是一個通假字; “舉匏樽以相屬”的“匏”,這個字比較少見,但不難寫,大家要仔細;還有后面的“樽”,這里它又有木字旁了,一定要和詞里的“一尊還酹江月”區分開。 另外還有蜉蝣,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小蟲,是古詩詞里的一個典型意象,用來比如人生短促,比如說“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边@一點大家也需要留意,做個積累。 “惟江上之清風”的“惟”,“只有”的意思,豎心旁,不能寫成“唯一”的“唯”;“杯盤狼籍”,竹字頭的“籍”;“枕藉”,草字頭的“藉”,要區分清楚?!?/br> 好家伙。 “這易錯字也太過多了吧!” 預判了錯字但沒有預判到錯字量的梅堯臣詫異不已,一旁的歐陽修忍俊不禁地搖搖頭:“楚姑娘教授的莫非是稚童?” 聽講解的內容也不像??!這樣蘊含至理的文章能學,但字詞之上卻可以稱得上艱難,只能歸結于去古甚遠語言頗有差隔了。 學霸兼一代文宗六一居士如此開解自己。 唐朝。 同樣得到過易錯字提醒待遇的白居易哈哈大笑:“蘇軾這可比我的多多了!” 這位“三科及第”的考試專家難得看起了熱鬧:“如此說來,還是我的《琵琶行》更受歡迎??!” 字句多么淺顯,好背好寫! 北宋。 被滿屏易錯字糊一臉的蘇軾面無表情地動了動嘴角:“我的詩文,有那么難默寫嗎?” 一向非常自信的東坡居士開始懷疑自己了,他先前明明自忖自己的詩文中沒什么易錯字??!怎么現在成最多的了?! 接到自家兄長求助一般眼神的蘇轍別開了臉,唇角抽動,不行,不能笑,兄長已經很受打擊了。 “咳咳……”蘇洵出來打破尷尬,“百代殊隔,不熟悉是難免的,后人敏哲,只要細心記默,總能寫對,楚姑娘不過是理性提醒罷了?!?/br> “話雖如此……”蘇軾望天,在心里默默補上了后半句,“我這樣,不會招人罵吧!” 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的東坡居士想了片刻,終究還是不愿犧牲字句表情達意的準確性,改是不可能改的,要不在詩文后附上一些僻字的記憶方法吧! 后世考證發現,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不少詩文結尾都會另附些許字形、字義的講解,是北宋古文字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當然,更多需要背誦默寫的學生則含淚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看一次就不會忘的講解一定是蘇大文豪心疼他們送下的福利。 ——東坡居士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 【回到正文。前面我們說,蘇軾有儒家士子的底色,又融合了佛道兩家的精神氣質,這三家思想共同構筑了他的精神高地。這一特性在《赤壁賦》里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細究下來,《赤壁賦》的窮通之理中,似乎也有一個漏洞?!?/br> 前面才夸完蘇軾的歐陽修不高興了:“哪有漏洞?” 其他人也是倏然一愣:“難道有什么遺漏的嗎?”只有身在輞川的王維執起一盞茶,眸中似是驚異,又似是期待。 【根據佛家的道理,六根隨緣生滅。所謂六根,指的是耳、目、鼻、舌、身、意,六根隨因緣法則而生滅,有始有終。 蘇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固然不錯,但是無禁的清風明月畢竟要用耳、目去感受,一旦身滅,耳目不存,清風明月的好景自然也不存在了。 蘇軾雖然將生命苦短的境界推向了宇宙的無窮,但在耳、目之間,生命仍難逃寂滅,無窮到底還是變成了有限?!叭松鐗簟钡母袊@,或許也可能在此?!?/br> 輞川。 王維放下杯盞,眉眼低垂,水鏡能解出另一層道理,他心里該是欣喜的??墒莿倓偛砰_解了蘇軾的“無窮”變成了“有限”,那個困局黃州的士子,又該如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