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36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他頗有些自得:“看來朕的文采還是不錯的。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寫得真是不錯,怎么不將整首放上來?!?/br> 楚棠,這就是你不會做人了。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經常品讀、探討杜甫的詩,感想也是頗深,聞言便道:“若按后世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悲秋只是表面,嘆羈旅、傷己身、悲國事才是主調?!?/br> 元稹也是點頭:“不錯,杜工部臨老,萬般憂愁在心頭,秋聲說到底只是引子?!?/br> 南宋。 羅大經搖頭嘆息:“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讓人不忍卒讀??!”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詩,羅大經又解釋得這樣詳細,眾人一咂摸,再看水鏡上的詩,也是紛紛搖頭,太苦了,不忍看。 太極宮。 李世民問長孫皇后:“觀音婢覺得,這兩句是在說什么?” 長孫皇后是女子,感受本就更為纖細,輕嘆一聲道:“從詩里來看,杜甫應是客居,又年老多病,應是為自己感到悲哀吧!” 李世民不置可否,道:“起初那一首《望岳》是何等氣魄,意氣風發,聽水鏡說杜甫也是京兆杜氏的公子,五陵年少,他既有才華,怎的竟沒有科考做官,依他的才學家世,怎么會落魄至此?” 他心里有些憂慮,他想起前面講到的李白,因為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亂的動蕩,杜甫與李白是好友,那他的境遇,是否也與那安史之亂相關? 【大家看,“萬里”。很明顯是從前面的“無邊”、“不盡”生發而來,同時又暗述自己的遭遇。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一路漂泊輾轉,稃州、長安、鳳翔、洛陽、成都、夔州,詩人的漂泊之路,何嘗不是萬里呢?】 楚棠在課件上放出了高校教授做的杜甫行跡圖,密密麻麻的紅點一下子把眾人震住了。這得是經過多少次舟車勞頓??!再看上面的詩,眾人的臉色都不一樣了,萬里悲秋,原是寫實之語。 洛陽。 青年杜甫也有些驚到了,他好像有些能理解后來的自己為什么這么慘了。一向放達的李白也沒說話,只是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 太極宮。 李世民震驚之余忽然發現:“這輿圖上的地名,與大唐多有不同?!?/br> 殿內的侍臣不消他吩咐,早就分工合作,奮力記了起來,對他們來說,水鏡中提到、展示的任何東西,或多或少都極有價值。 夔州。 一旁的老妻在偷偷抹淚,老年杜甫仰頭,努力辨認水鏡上的輿圖:“一生顛沛,盡在此處啊……” 萬里悲秋常作客,他這個客,可還有歸鄉的一天? 【常作客,三字平常,卻是寫盡詩人的漂泊狀態。但僅僅漂泊倒還好說,此時的杜甫垂垂老矣,還疾病纏身。 “百年”,也就是暮年;多病,根據考證,杜甫此時身患糖尿病、肺病、瘧疾、風痹,還有頭痛、眼花、耳聾、行走吃力等癥狀,這些病也是老人常見病了,在秋冬會格外嚴重?!蔼毜桥_”,孤苦可知?!?/br> 初唐。 杜審言忍不住抹眼淚:“我的乖孫,過得好苦??!” 糖尿病什么的雖然聽不太懂,但后面的他基本明白,就不是什么輕松好治的。杜審言狂悖了一輩子,也沒遭什么太大的苦難,此時看著孫子年老多病纏身,別提多心疼了。 杜閑也心疼兒子:“爹,咱們以后勤儉些,給他多攢些家底吧?!彼蓻]忘記后面兒子喝的還是濁酒。 【南宋評論家羅大經在《鶴林玉露》里說,這一聯詩含有八重悲意?!?/br> 課件上出現羅大經寫的八悲。 【大家對照來看,萬里寫路途遙遠,悲秋傷時,作客言羈旅……僅僅十四個字,蘊含的情感卻幾乎將人淹沒,而“萬里”與“百年”對舉,將時空完全展開,讓人想到的又豈止是詩人一人的命運? 這就是杜甫,這就是他的詩?!?/br> 晚唐。 將這首詩讀過無數次的李商隱忍不住眼眶濕潤,八重悲苦說得貼切,杜工部一身才學,卻一生顛沛,悲苦難言,《登高》一詩,簡直要將他的苦難說盡了。 南宋。 本想靠著《說落花》、《說山月》傳名的羅大經微微怔愣,隨即便是狂喜,他也是能上水鏡的人了! 這一刻,他心里因為彈劾罷官的抑郁不滿才完全消散,解詩著書,同樣可以留名后世,他的主張著于書中,千百年后自會有知音者! 中唐。 白居易道:“這《鶴林玉露》應是取自杜工部的詩,爽氣金無豁,精淡玉露繁。想必這羅大經亦是老杜擁躉,八重悲意解得精妙?!?/br> 元稹也對這段解讀頗為贊賞:“確實精妙,杜工部名聲在當世不彰,若不是偶然得到,怕是要使明珠蒙塵,樂天兄,不如我們將杜詩整理校對一番,也做些詩解,讓天下學子都來學杜工部的詩?” 白居易眼睛一亮:“是極是極!杜詩感懷激烈意境闊大,格律精當煉字傳神,確為學詩的極好摹本!” 這,也是他們能為杜工部做的唯一一件事吧! 【因為如此濃重的悲哀,詩人最后也不得不哀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個窮困潦倒的老人頹然嘆息,艱難苦恨,一字一行血淚。 可杜甫為什么會這樣艱難呢?艱難的又僅僅只是杜甫嗎?熟悉歷史又有閱讀經驗的大家肯定能反應過來,這里的艱難不僅指生活艱難,還指國事艱難?!?/br> 李世民的心狠狠一跳,來了! 【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這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國家的動亂卻并沒有結束,藩鎮趁機做大,成為了地方割據勢力,就很像民國時期的軍閥。他們互相爭奪地盤,甚至危及朝廷,百姓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杜甫及其家室,也是百姓中的一員?!勘娢坏弁跣念^一凜,雖然沒聽過藩鎮,但聯系后面的地方割據勢力,卻是不難理解。 嬴政冷哼一聲,這大唐被水鏡盛贊過許多次,后來竟會如此不堪,他們的皇帝是做什么吃的? 劉徹摸著下巴:“聽水鏡里的意思安史之亂是唐軍贏了,難道這藩鎮借著平定叛亂的機會擁兵自重?” 太極宮里,李世民黑著臉,心中怒氣翻騰:“一個安史之亂還沒有搞清楚,又來了個藩鎮割據,我李家到底是出了多少個敗家子?” 地方割據、危機朝廷,哪一個聽著不是觸目驚心?他心里還有一句話沒說,地方割據,還有那軍閥,聽起來竟有些像隋末亂世,大唐,莫不是步了前隋的后塵? 北宋。 趙匡胤想到唐末的百年亂象,也是沉沉地嘆了口氣,軍鎮武人,處理不好便是威脅國本??!所以他費盡心思削弱武人權力,就怕又出現當年的割據局面,沒想到防得了武人,防不了異族嗎? 想到水鏡之前提到大宋的寥寥幾語,趙匡胤憂心忡忡。 【在講這首詩之前,我們回憶過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望岳》,詩里的杜甫豪情滿胸襟,幾十年后,同樣的登高之作,卻是滿目悲涼,為何會如此? 《望岳》寫于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年間,中間隔著史書里繞不開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由盛轉衰,一齊衰落的,還有詩歌里的盛唐氣象?!?/br> “由盛轉衰……” 李世民手心微緊,安史之亂對大唐的影響如此大嗎?也難怪,前面說安史之亂后藩鎮做大,地方割據危及朝廷,如此又怎么不是衰敗之兆?! 他又急又氣,恨不得到那玄宗朝,一劍劈了李隆基。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杜甫的人生經歷。一戰失敗后的杜甫很是過了一段漫游的日子,直到天寶六年,唐玄宗開設恩科,詔令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知道自己二戰的機會來了,就去應考,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敵——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這個人是個官奴,最怕有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次科考也同樣。他自己名聲不好,也很怕新選拔上來的人才跟自己作對,所以暗中cao作,堂堂帝國的考試竟然一個考中的都沒有! 這么荒唐的事他是怎么跟唐玄宗解釋的呢?因為陛下把國家治理得太好了,天下英才都被陛下收在麾下,現在民間已經沒有什么人才了,所謂“野無遺賢”就是這樣。唐玄宗一聽非常高興,就沒有追究這件事了。對此我們只能表示,一個敢說,一個敢信?!?/br> 太極宮。 李世民一拍桌子:“荒謬!他李隆基是傻子不成?!” 野無遺賢,虧他還能信。 劉徹也覺得難以置信:“這唐玄宗到底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 咸陽。 嬴政眼中的嫌棄幾乎不加掩飾:“權jian誤國,皇帝昏聵,唐朝焉能不亂?” 興慶宮。 李隆基惱羞成怒,雖然楚棠在說李林甫,但是結尾那句對他的嘲諷簡直已經實質化。 他氣急:“李林甫竟敢如此哄騙于朕,讓朕被天下人恥笑,不嚴懲他不足以正視聽!” 高力士連忙勸道:“圣上莫氣壞了身子,李相之前就被您軟禁在府中,現在還是天寶初年,他沒法再哄騙您?!?/br> “不錯,朕已經將李林甫軟禁了,都是他蒙騙朕,都是李林甫的錯!” 他高聲說著,仿佛這樣就能掩飾什么。 第37章 登高4 洛陽。 李白對此非常不屑:“哼,我當日在長安便是看不慣李林甫口蜜腹劍的樣子,權jian誤國,竟使嫫母衣錦,西施負薪,可悲可恨!” 杜甫也沒想到還會有這樣荒唐的事,不過他猶有幻想:“陛下看到水鏡,應該會引以為戒,懲處李林甫,不被他蒙騙吧!” 李白沒有說話,他說不了解李隆基,但他了解自己。水鏡上說后來的他選擇離開長安,那必然是李隆基與他所想的明主相去甚遠,也難見轉變。就算處理了一個李林甫,難保不會還有張林甫吳林甫的。 【這次考試彰顯了唐王朝的政治不再清明,權臣只手遮天,君主荒唐昏聵,可這時的杜甫能說什么呢?他只好悲憤咽下。 參加那場考試的,除了杜甫,還有元結和孔巢父。元結,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是元稹、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先聲,曾在安史之亂中募兵抵抗叛軍,保全十五城?!?/br> 劉徹又開始酸了:“能寫詩能守城,這樣的人才不要可以給朕?!?/br> 李隆基能不能不要這樣身在福中不知福??! 嬴政也不理解:“后世的皇帝這么不將人才當回事嗎?” 李世民又急又氣:“這還能叫野無遺賢?!” 青史留名是何等難事,不說杜甫,那元結、孔巢父能留下名字,可見才華了得,名世的就有三個,其他人呢? “科舉選才何等大事,竟被當成兒戲,他耽誤的不僅是天下士子么還有大唐江山!” 房玄齡等人心里也頗有不樂,前些日子他為科舉事宜夙興夜寐,付出不少心血,如今看玄宗與李林甫把科考當兒戲,就像自己的半個孩子被糟蹋了似的。但李隆基到底是大唐的君王,陛下罵得,他們卻罵不得。 杜審言滿腔怒火:“李林甫這個老賊,也敢欺負我的孫子,讓我遇到看我不打死你!” 本來也有些生氣的杜閑:“好像,本來也遇不到吧?” “你閉嘴!”杜審言怒氣沖沖,“都是你,沒用的東西,兒子被欺負了也不知道給人出頭?!?/br>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對視一眼,眼中俱是激動:“新樂府運動,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是謂樂府,微之兄,這是水鏡在給我二人指路!” 元稹也興奮非常:“我素來佩服杜工部的怨刺詩筆,元次山的《篋中集》與子美詩同調,我二人當日還說以詩筆記時事,不只是水鏡指路,是未來的我們在給我們指路??!” “如今詩風靡弱,真是我等倡風骨之時,我這便引筆,將我二人的想法一一述來,為新樂府運動張本!” 洛陽。 李白對孔巢父印象頗深:“孔弱翁逸興風流,為山東名士,當年我曾與他及韓、裴諸公于竹溪隱居,不想他后來也會有此等遭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