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17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同年,陶淵明寫了一首詩,詩里說,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 我是為了什么從事這些差役???我心里日日夜夜都在懷念田園,我怎么能離開那么久呢?他再一次辭官了。這是他第四次辭官,第五次,就是我們熟知的彭澤縣令了?!?/br> 杜甫輕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何不早歸?” 王維也是嘆息:“五仕五隱,未得出路,陶潛亦是寥落之人?!?/br> 劉氏覺得意外:“相公不是對陶先生頗有微詞嗎?” 王維道:“我并不認同他的人生選擇,但先生境遇實在寥落,我只是心有戚戚焉罷了?!?/br> 【終南朝四代,陶淵明質拙的詩作沒有得到充分認同。唐代,李杜王孟等詩人接受了他的桃花源理想,卻并未完全接受他的人生選擇,王維、杜甫都對陶淵明進行了一定批評。 但我想這是時代使然,在大唐那樣一個昂揚的盛世,每個人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歸隱田園在盛唐是不可想象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比缤趺线@樣的田園詩派翹楚,都有仕進之心。 但王維等人到底是發現了陶淵明,及至宋代,在那個以平淡為美的時代,陶淵明的地位急劇上升,幾乎可與杜甫比肩,陶淵明,也成了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人格、他的桃花源理想、他的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風,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千載之下,如縷不絕?!?/br> 咸陽。 嬴政心中微怔:盛世者,文昌武治,百姓樂業,四夷咸服。那唐朝到底是有多強盛,才會被后代稱作盛世,以至于讓楚棠不經意提起,都那樣理所當然,甚至暗含神往? 未央宮。 劉徹也有點酸:唐是漢后面的朝代,竟然在后世得了個盛世的稱號,那豈不是說漢不如唐?漢武陛下有些微妙的不平衡了,比不過秦始皇就算了,怎么后面的朝代也比不上? 比起秦皇漢武的各有所思,大明宮中的貞觀君臣就高興多了。 “天佑大唐,天佑陛下,我朝在后世仍有盛世之稱!” 有官員喜形于色的贊道,話音剛落,一道略顯冷利的聲音就開始反駁: “天如何佑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百姓為先,勵精圖治,才有盛世之期,難道我朝有成就,都是天賜的不成?” 那人想要爭辯,一看,是素來剛直冷靜的魏征魏大夫,默默閉上嘴。 李世民將臣子的官司看在眼里,朗笑著接話道:“魏卿說得是,所謂盛世,須是百姓樂業,關河寧定,無內憂,無外患。大唐雖定,猶有不及,朕德薄年少,尚需諸位大人勠力同心,方能實現后世之期,締造一個盛世大唐?!?/br> 眾臣俱是感受到這番話里的懇切與期許,紛紛拱手下拜:“愿助陛下共建盛世大唐!” 剛剛嘆息完的王維有些反應不過來:自己在后世,好像還挺有名的? 杜甫則是面露激動:水鏡說杜李王孟,那個李一定是李太白!自己與太白兄并稱了??! 【還是回到王維的論陶詩,“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币栽娦囊娫娦?,王維確實入木三分。 “任真”是陶淵明的品質,一方面是熱愛自然,一方面是拒絕一切虛偽矯飾。陶淵明的歸隱固然是如他自己所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钡灿袑Φ赖氯烁竦膱允??!?/br> 【歸隱之后的陶淵明生活實在潦倒,你怎么能指望一個士大夫在種田上有多高的天賦呢?所以他的現狀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鄙踔?,有時候他還要出去乞食?!?/br> 水鏡上放出了他的《乞食》詩,顏延之抬眼去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他念不下去了,他想說兄長你受苦了,卻在看到對方淡然的神色時將話咽了回去,即使惶惶如喪家之犬,兄長仍然心有持守,世俗苦楚,于他似乎無有掛礙。 北宋。 蘇軾也在讀水鏡上的詩,即使他早已默誦于心許多遍: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乞食之事對士人來說不可謂不窘迫,然而先生在主家饋贈時候便能放下掛礙,與之言談終日,飲酒賦詩,欣欣然似有遇知交之意,可知先生之心,安平和樂?!?/br> 蘇轍道:“當日吳均曾有‘望峰息心’之句,靖節先生之和樂,是因他對經綸事物已然息心,故而安貧樂道,而我等后人,便是望先生而息心吧!”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但他并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鬃诱f,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以。于是陶淵明以詩明志,“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彼_實是圣人之徒。 回到最初的問題,陶淵明的選擇歸隱,是否體現了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答案當然不是。 從當初因為“親老家貧”出仕,到最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于田園,陶淵明可以說親身參與了晉宋兩代的動蕩。 他也曾嘗試匡扶晉室,然而每一次都所托非人,面對污濁的世道和骯臟丑惡的統治集團,一個書生能做什么呢?他只能拒絕,只能離開,以這種決然的姿態進行抗爭。他的歸隱,何嘗不是對世俗的反抗? 我沒有辦法再造新天,我也不愿與你們合作,我們橋歸橋,路歸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說得好!”王績豁然站起,神色激動?!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先生是真名士!” 宣州,謝朓樓上,李白大聲吟誦著詩句:“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白居易搖頭感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陶潛也是一流人物?!?/br> 曹營。 曹cao嘆道:“后世之課文將陶詩與我之作編在一起,應是想將我二人的人生態度作以比照,使學子各有感悟,這份用心倒也難得?!?/br> 許都。 曹植道:“父親進取,以詩招降;陶詩恬淡,以隱居明志。究其本源,倒也算同歸。只是丈夫生于天地,當建金石之功,辭賦只是小道罷了?!?/br> 楊修一拱手:“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公子與陶先生不同,是要做一番大事業之人,修愿隨公子,實現心中大志?!?/br> “好!”曹植臉上盡是少年意氣,重重地拍了一把楊修的肩膀,“德祖果然是我的知音!”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碧諟Y明給出了自己的態度,最初的他,是一只失群的鳥兒,“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br> 他找不到自己的棲身之處,桓玄、劉裕、劉敬宣,抑或后來的彭澤,都不能讓他獲得心靈的安定。 但還好,人間尚有寄托,“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br> 松樹能抗嚴寒,向來是堅貞的象征,“孤生松”更代表了一種非同一般的膽氣。 這只鳥在經歷了疲倦的飛翔之后,終于選定了這棵松樹,他于空中斂翮落下,將生命交托給它——“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br> 這棵松樹就是陶淵明的選擇,我們可以說它代表躬耕田園的生活,但想來,應該有更深沉的意義?!?/br> 【元嘉四年,檀道濟來訪,勸陶淵明出仕,陶淵明拒絕了他。同年,陶淵明卒于潯陽。他的朋友顏延之獲知,為他寫作了一篇誄文?!?/br> 驟然聽到水鏡提到自己,顏延之卻沒有絲毫在意,他一臉緊張的看著陶淵明,眼中滿是驚惶不可置信:“兄長,你……” 現在已經是元嘉元年,兄長,只有三年壽數了! 陶淵明卻是不甚在意:“人固有一死,你又何必傷心,我尚有三四年的酒喝,足矣!” 【顏延之在后世雖然不如陶淵明出名,但當時亦是文壇翹楚,和謝靈運、鮑照并稱元嘉三大家。他和陶淵明是忘年交,二人曾在尋陽有兩度交往,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在誄文中,顏延之高度肯定了陶淵明的人品與文學成就?!?/br> 水鏡將誄文放了出來,諸天萬代都看到了他們的情誼。 【在誄文的序言中,顏延之寫到: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此時劉裕已經取代晉室,顏延之亦在劉宋任職,可他還是稱陶淵明為晉人;所謂征士,指德高征而不就者。 朱熹在點評《歸去來兮辭》時注解說,劉裕將要取代晉室,陶淵明恥事二朝,所以拒絕劉宋的征辟。他至死都是晉室的遺民,即使那個晉室,在我們看來,實在不堪。 在序言結尾,顏延之滿懷崇敬地落筆: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cao,有合謚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征士”。靖節,即平淡、清高、保守節cao之意,這是對陶淵明人格的最大肯定?!?/br> 陶淵明眼中泛起水光:“靖節,靖節,靖晉室之節,靖君子之節。好啊……延之,謝謝你,你果為老夫知己?!?/br> 顏延之紅著眼悲傷不已,聽到這話連忙道:“兄長,您快別這么說,兄長不肯折節事新朝,任真固窮,靖節二字是諸友生對兄長的公認,延之何敢當兄長一謝?” 陶淵明擺擺手:“我二人自柳州相交,老夫知曉你胸中之志,你亦知老夫所求。老夫詩作能于后世流傳,遇到個百年后千年后的文章知己,亦能在當世有你這么個忘年知音,為老夫作誄,宣我心志,蒼天待老夫不薄,老夫當敬你,敬天地山川一杯!” 顏延之含淚舉杯:“是我敬兄長?!?/br> “哈哈哈哈哈,好,那便同敬,同飲!”他大笑,似有昔年豪氣,沖破夜色。 蘇軾嘆了口氣:“陶顏之交令人神往,世人但知淵明恬淡,可知其中壯心?士人皆道延之仕宋,可曾解出這誄文里的深意?” 顏延之,想必也未能完全忘懷晉室。 劉徹也讀出了誄文中的哀婉與崇敬,他斂了,面容低聲道:“陶淵明確為忠直之士,可惜不在我朝?!?/br> 他發現自從水鏡出現之后自己就有一個毛病,很眼紅其他朝代的人才。開頭那個神農似的袁老就不說了,后面的什么曹cao劉備、周瑜陸遜、桓溫劉裕之類好像都挺能打的,還有這陶淵明顏延之,想來當官也是不錯,要是這些人都能在他的漢武朝就好了。 漢武陛下大度地表示可以對曹cao等人不計前嫌,反正,給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在自己面前謀反。 【詩人的創作是豐富多樣的,陶淵明筆下有恬淡的田園風光,亦不乏金剛怒目之作。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彼麑懬G軻,“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馀情?!?/br> 他雖然從政治漩渦中退出來了,但那種對時事的憤懣還是會偶爾從詩中流露出來,這也可以證明,他并非消極地忘懷塵世,實乃是以遠離作抗爭。 或許是讀出了這一點,后來的辛棄疾才會這樣感嘆: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 他自信可以做陶淵明的知音。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同為南渡政權下的文士,同樣對污濁世事氣憤不已,他們或許會有許多共同語言?!?/br> 咸陽。 嬴政目光微冷,荊軻這個名字他當然不陌生,甚至印象深刻,當年就是他在大殿上刺殺自己,領的,還是那少時故人,燕丹之命。 千載有馀情?一介莽夫賊子,也配讓后世傳唱么? 趙匡胤死死按著額角:“南宋,南宋,朕的大宋到底發生了什么,以至于讓金兵攻破汴京、倉皇南渡?!” “皇兄別急,說不定水鏡往后會說到呢?當下皇兄務必要保重身體??!” 趙光義緊緊地在一旁安慰,端的是一幅好弟弟的模樣,只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卻是無人知曉。 南宋。 辛棄疾打著節拍低聲吟唱:“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br> 調子低低有似嗚咽,為蒼生起,為蒼生起,兗兗諸公,為何眼里看不到蒼生?! 建章宮,劉徹忽然回頭看向衛青,奇道:“這辛棄疾的名字,不會對照著去病取的吧?!” 第21章 后續+夢游天姥吟留別序章 衛青聽了也是覺得好笑:“去病,棄疾,兩人的名字倒很相像?!?/br> 劉徹品味著辛棄疾吟誦的那幾句詞:“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同在。聽起來倒像個心憂天下的志士,字句里有浩然之氣,如果可以朕倒想見一見?!?/br> 陶淵明也在品味這幾句:“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那后世叫辛棄疾的文人,亦如我等偏安江南,嫉惡除暴之心,怕是日夜不肯歇息。高山流水,這個千載知己,老夫認下了!” 顏延之也很為兄長在后世有這樣一個知音而高興,不過他還注意到了一些別的:“這幾句不似詩,又不似駢文辭賦,讀來卻自由韻律,但不知是何種文體?” “后世氣象更新,詩文進步是好事,延之你又何必糾結?”陶淵明笑瞇瞇地開口,臉上盡是豁達。 顏延之一聽也是這個理,笑道:“兄長說得不錯,詩文更進,我等且欣賞便是了?!?/br> 【陶淵明或許不能像曹老板那樣進取,但他嘗試過、追尋過,最后又以最決絕的姿態拒絕與俗世合作,保存生命的本真。 他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人生選擇,而他的桃花源理想也給此后的士大夫提供了一座精神堡壘,此后的王績、白居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文人之心,古今相同?!?/br> 【最后我們用葉嘉瑩老師的一段話作總結?!?/br> 水鏡變換,一段文字出現在了眾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