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515節
在金榜高懸昭告天下之時,順天府尹、宛平和大興兩個縣令向三人走來,給他們三人分明戴上了大紅花。 唐寅三人被扶上高頭大馬,而后便踏上早已經人滿為患的長安街。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他們三人身著華麗的袍服,胸前佩戴著象征榮譽的大紅花,正是春風得意地騎著馬走在長安街上。 街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一起歡呼著,為這三位新晉的狀元郎、榜眼和探花郎大聲喝彩。 唐寅為狀元郎并沒有引發輿情,且不說早前的造謠已經大白天下,而且現在的狀元郎可是要出海歷練的。 且不說唐寅已經證明他的真才實學,單是他敢于前往海外任職的勇氣,大家便已經沒有理由對這種為大明冒險的人質疑。 這一刻,唐寅、王守仁和嚴嵩的風光無限,他們的臉上寫滿了驕傲和自豪。 只是他們心里都清楚,此次的風光之后,他們需要全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力爭成為大明王朝的棟梁之才。 特別是他們即將前往海外,亦需要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第五百三十六章 才生新朝,齊奔海外 在瓊林宴后,六百名新科進士進入鴻臚寺進入“崗前培訓”,主要是學習各種朝會、祭祀等官場禮儀。 相較于以前的新科進士分配模式,如今大明朝的科舉任官制度進行了很大的改革。 弘治朝一舉打破傳統單純通過殿試成績和個人出身的任命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科舉成績和面試的雙重考察,從而物色到更加優秀的人才。 李威今日早早起床,在街頭小攤上買了燒餅和咸菜,穿過繁忙的長安街道,然后來到莊重而神秘的西江米巷。 這里一面面高聳的院墻,門前威嚴的石獅,都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亦是他所向往的入職之所。 如果能夠進入這些衙門任職,不說將會領先于其他的新科進士,而且還能更好地為大明王朝的建設添磚加瓦。 最終,他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一座掛著嶄新牌匾“外事部”的衙門。 外事部現在是大明王朝十二部之一,主要職責是跟海外的總督府進行聯絡,既要服務于海外總督府,亦要約束總督府的一些不當行為。 這是一個全新領域的衙門,但亦是李威的向往就職之所。 對他本人而言,既能有機會乘船前往海外見識世界之大,亦能夠在京職任職照顧家庭,可謂是一舉兩得。 李威深吸一口氣,于是邁步進入外事部衙門。 原以為自己來得夠早了,但進入庭院才發現,這里已經排了一支數十人的隊伍,這些都是前來參加外事部的面試。 雖然大家彼此都是同年,但現在彼此其實是競爭關系,所以都已經顧不上官場的客套禮儀,而是緊張地排隊等待面試。 “我好緊張!” “我也緊張,又想更衣了!” “這種事情誰能不緊張的,放松吧!” …… 幾個新科進士的關系倒是挺好,雖然是一起前來外事部面臨,但亦是相互鼓勵著,但那份緊張感是揮之不去。 “正堂大人已到,現在面試正式開始,凡是被叫到名字的應試者到本官這里!”一個身穿六品官服的中年男子出現在他們面前,顯得公事公辦地宣布道。 李威手心不自覺地冒汗,環顧四周,發現前面幾個面試者顯得從容不迫,甚至是一副勝券在握,讓他心中的緊張感更甚。 他們的去留權完全取決于他們所面試的衙門,只是這些衙門免不得徇私舞弊,錄取名額沒準已經被前面這幾個新科進士通過關系內定了。 “咱三甲會不會只走一個過場?” “你要是這么想,那就有負陛下的苦心了!” “陛下避虛就實,要的是要做事的人,像陳寬縱是二甲亦難助大明分毫!” ……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科進士面試結束從里面出來,大家觀察他們的反應,或多或少看出一點端倪,而大家一致以為三甲進士并不是陪著走過場。 至于這里是否存在大量的內定人員,卻是不得而知了。 像早前一直盛傳狀元郎唐寅結交財大氣粗的徐經從宋澄那里買到會試的考題,直到現在都有人視為有內幕,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確實是有人惡意中傷。 李威的心里顯得更加的緊張,因為他不僅是三甲進士,而且沒有什么家庭背景,以后必定是偏遠知縣或一府推官。 “李威!” 終于,輪到他面試了。 李威在其他面試者的目光中,顯得緊張地走向了那個面試廳。 為了緩解自己的緊張,他將心一橫,伸手狠狠地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rou,通過rou體的疼痛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跟隨一個吏員進到里面,只見幾位面試官正襟危坐,目光如炬,而坐在正中央的自然是外事部尚書新土伯劉璋。 “李威,若你跟隨一個將軍奉命前往某島的一個大部落,這個將軍統治這個部落后,便想留在這里自立為王,你該如何是好?”外事部尚書新土伯劉璋眼睛都不抬,問題是由旁邊的屬官進行提問。 劉璋此刻的注意力并不是李威身上,而是突然想到自己人生的僥幸。 雖然當年他并沒有實質性叛變朝廷,但終究選擇向朝廷辭官,已經有舉家移居美洲大陸的想法,所以弘治對他不追究且保留爵位已經是隆恩浩蕩。 他亦是認識到了自己的政治錯誤,所以在隨后幾年主動承擔土豆、紅薯和玉米的推廣工作,加上他其實偷偷帶回一些黃金土豆種子,對整個華夏頗有很大的貢獻。 原本是他贖罪的舉動,結果意外得到皇帝的關注。 朝廷新創立外事部,弘治皇帝突然將他召進皇宮面談,由于自己確實還是想要為大明王朝做事,結果皇帝將這個新設立的衙門交由他執管。 今日他掌管的外事部跟其他部級衙門一般,對前來面試的新科進士進行篩選,可以留下他所認為最為合適的人才。 當然,他這個外事部尚書雖然擁有絕對的人事權,但知曉這是皇帝對他們尚書的信任,所以亦是一切以挑到最好的人才為目標。 至于那些想要走關系內部的人員,卻是直接拒之門外,這既是對皇帝的基本忠誠,亦是他外事部在各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必然做法。 既然皇帝給了他重新再來的機會,他不僅要將外事部經營好,而且還要力爭上游,成為助弘治皇帝開創全新盛世的名臣。 李威連想都沒有想,當即給出答案:“吾從之!” 咦? 幾個考官聽到這個答案,不由得紛紛驚訝地望向李威,前面的考生可是沒有一個敢于給出這種大逆不道的答案。 “這是為何?”劉璋緩緩地抬頭,認真地打量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青年人。 李威像是得到鼓勵一般,很肯定地答道:“彼此站出來反對,只會被他拿來祭旗!陛下教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若為了一點個人名節,便罔顧大明生賊子而不理,那才是不忠!縱是死,亦當死得其所,而非遇賊而不設想替帝除之?!?/br> “如此說來,汝從賊,這實為權宜之策?”旁邊的外事部侍郎聽出了言外之意,便微微一笑道。 李威像是被這個明知故問的話侵犯到一般,當即不再緊張地侃侃而談:“自然是權宜之策!今帝心系天下萬民,萬民安居樂業,國家更是兵強馬壯,乃千年未有之大局也!賊人因一人之私,亦無視皇帝和家國,此賊當除而后快!……賊者一時能聚,但日久必生間隙,屆時拉攏可用之人,再一擊斃之,為大明除此害……凡是涉案之人,至死不迷途知返,誅九族!” 這里像是成為了李威的主場般,在其他考官的目光中,站在廳中侃侃而談。 或許是他有著一份堅定尊君之心,亦或許有著他對這種叛賊之人的深惡痛絕,故而在這場面試中已經是超常發揮。 最終,在他回答完畢后,更是博得了滿堂彩。 面試結束,李威走出外事部衙門大門,此刻像是做夢一般。 當一縷陽光落在臉上的時候,他仿佛又多了一抹明悟,抬頭望向了紫禁城的方向,看到了那面高聳的城墻。 雖然他是六百名新科進士極不起眼的一個,但他是打心底尊重現在的弘治皇帝,亦是不可能容忍賊人背叛大明。 盡管他沒有經歷過開元盛世,亦沒有看過仁宗盛治,但他是親眼看到食不果腹的村民日子是越過越好。 若說華夏真的擁有盛世,那么他認為是眼前的弘治盛世。因為這個盛世不僅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而且國家越來越強大,大明王朝正在慢慢成為世界帝國。 面試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李威并不是個例。 這六百名新科進士都見證了弘治朝的崛起,看到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所有很多新科進士是弘治皇帝的忠粉,而他們都有一顆為國家做實事的決心。 正是弘治朝的改革,現在每個新科進士都有機會留在中央衙門就職,他們可以選擇一個中央衙門面試,展現自己的特長和面貌。 對絕大部分的新科進士是一個福音,他們最壞的結果是按慣例外放地方,現在卻有機會留在中央衙門,起碼亦想在京城大佬面前混個臉熟。 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有人順利通過面試,有人屢敗屢戰,亦是只懂知乎者也的人被外放地方擔任非知縣一職。 弘治十二年的人才選拔結束,這幫大明最優秀的讀書人即將派往各地,成為大明第二次創業的新種子。 四月的京城郊外,仿佛是大自然的調色板。 春風輕拂,嫩綠的樹葉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故事。田野上金黃的油菜花鋪成一片片金色的海洋,蜿蜒的小河可以看到魚兒歡快地穿梭,野花地上幾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這里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畫卷。 隨著新科進士的任職結束,得到委任書的官員將前往各地赴任。 唐寅一襲白衣十分的瀟灑,在領到朝廷的入職金后,便斥資買了兩匹好馬,帶著老奴便準備前去上任。 雖然他貴為狀元郎,但翰林院已經不再是當年儲相搖籃之稱的翰林院,而今在弘治帝的打壓下已經沒落。 他被分配的地方是汪直所掌握的印度洋總督府,出任印度洋總督府通判一職,所以需要從京城前往印度總督府上任。 由于明緬公路已經修好,唐寅此次打算沿著驛道一路往西南,到達位于白古國港口上的印度總督府城。 雖然路途遙遠,但現在的大明不僅海軍無敵,地方的軍隊亦是越來越強。若是強盜敢搶劫官員,那么地方軍隊會迅速剿匪,所以唐寅此行并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在春日的暖陽下,京城的郊外一片生機勃勃。 身著錦袍、頭戴高冠的祝允明跟幾位好友來到十里亭中等待,已經在亭內備下酒水,正是要為摯友唐寅送行。 “有勞諸位兄臺了!”唐寅已經越發的成熟穩重,對前來相送的祝允明拱手道謝。 祝允明舉杯向唐寅敬酒,顯得言辭懇切:“伯虎兄,此去路途遙遠,愿你一路平安,早日建功立業?!?/br> “非也!此去印度洋不可冒功,一切以穩字當頭!”唐寅想到皇帝對自己的忠告,當即苦澀地搖頭道。 在幾個海外總督府中,汪直所統領的印度洋總督府是最為銳利進取的衙門,麾下的軍隊更是一支虎狼之師。 在達·伽馬的引領下,印度洋總督府正沿著達·伽馬來時的路向西航行,最新的動態已經掌握了印度洋西海岸,一副要殺向西歐的模樣。 雖然當年受封的是王越,但世人都曉得其實最初出主意突襲威寧海的是汪直,汪直才是地地道道的軍事狂人。 現在汪直擔任印度洋總督府,偏偏得到皇帝的絕對信任。 這些年,印度總督府要糧朝廷給糧,要兵朝廷給兵,要武器朝廷給武器,汪直簡直就是弘治皇帝的親兒子。 當然,汪直雖然在軍事行動上十分瘋狂,但對皇帝是絕對的忠誠,僅僅聽聞印度公主漂亮便將公主搶了過來。 現今弘治皇帝雄才大略,雖然是他最初提出軍事強國的戰略理念,但從來都不是戰爭狂人,所以已經明顯是要壓抑汪直那顆蠢蠢欲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