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514節
沒有想到,多年的官場謎團,竟然在這場小傳臚中解開了。 “臣絕無通敵之念,亦無諷明之意,請陛下明察!”倫文敘并不是愚蠢的人,亦是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 朱祐樘看到倫文敘的臉都白了,便是輕輕地抬手:“倫文敘,你不必如此驚慌!朕出此題,本就是故意設下的陷阱,本意是要告誡你們:既是官場中人,今后當謹言謹行,但更要避虛就實!” “臣謹記陛下教誨!”王守仁等人得知皇帝的良苦用心,亦是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倫文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個教訓,更是牢牢地記在了心上,知曉這確實是皇帝對他們的良苦用心,亦感受到眼前這位帝王的那份心胸。 朱祐樘的目光落到站在后面的九位新科進士身上,目光定在一個身材高大的年輕進士身上:“嚴惟中!”。 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金閃爍,狀元問世 “臣在!”一個身材高大且濃眉大眼的年輕人出列,聲音明顯有些顫抖,顯得十分激動地回應道。 眾人的目光紛紛集中在這名出列的新科進士身上,這個新科進士顯得十分的年輕,但相貌平平,木訥的反應明顯少了一種聰明勁。 從對方的衣著和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來看,此人非富非貴,只是不明白為何能夠引起皇帝的特別關注。 朱祐樘審視著這個后世惡名昭著的歷史人物,亦是沒有想到竟然在這里遇上了:“年庚幾何?” “臣今已十九!”嚴嵩內心十分惶恐,顯得十分緊張地回答。 嚴嵩是江西分宜人,出身寒門,少年聰慧,善于作對。去年在江西鄉試高中,雖然不是最年輕的江西舉子,但亦是讓人矚目。 江西是科舉大省,他能夠以十八歲的年紀中舉,已經是十分出彩的事情,所以在江西已經是小有名氣。 只是鄉試階段主要依靠天賦和運氣,但到了會試這個層面,舉人考生之間其實已經是越來越卷了。 國初的生源少,加上很多都是考幾屆不中就去做舉人官,所以會試的競爭小。只是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舉人執著于會試,導致會試不僅人數增加,而且是越來越高質。 以原先歷史上的張璁為例,落榜七次還想繼續考取進士功名,大名鼎鼎的李春芳高中狀元的年紀都已經是三十七了。 若不是現在的弘治朝的進士人數擴到六百,而且朝廷越來越重視考生的務實性,嚴嵩這種小天才亦得再蹉跎兩屆才能高中。 只能說,朱祐樘的橫空出世,正在慢慢地改變原來的歷史軌道。 嚴嵩在年少時讀書有天賦,進入官場亦表現出他超強的個人能力,所以此次提前進入官場亦算是一件十分合理的事情。 哪怕他現在還很年輕,但金子總會發光。 朱祐樘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突然話鋒一轉:“你如此年紀,若是國內任職,哪怕熬資歷,你都能熬到尚書一級。朕有一事不明,因何在殿試的答案上表示如此強烈的出海任職意向?”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世人都稱陛下是圣明天子,臣能生于當世乃臣之福也!今陛下欲拓海域,臣雖年少,亦曉帝之遠志。臣從小讀書便以忠為第一教義,今知帝之遠志,又豈敢留下國內安樂?故臣愿往海外就職,縱是九死,亦要替陛下謀萬世之基業!”嚴嵩跪下,顯得聲情并茂地表明立場。 唐寅等人聽著這番有理有據的言論,雖然覺得有些rou麻,但對這個年輕人的覺悟不由得點了點頭。 雖然他們內心亦想在國內享樂,但卻知曉海外更需要人才,而他們新科進士連前往海外任職的勇氣都沒有,那將來憑什么得到皇帝的重用呢? 朱祐樘看著眼前這個略顯青澀的年輕人,微微一笑地道:“汝等都是大明的棟梁之材,朕將你們派出去,并非要你們涉險,而是希望你們能夠得到歷練,將來更好地為國為民謀利。嚴惟中,朕給你一個機會,現在后悔前往海外任職還來得及?” “請陛下將臣派往最能歷練之地,臣只愿能成為國之棟梁,將來好輔助陛下治理國家!”嚴嵩仰起臉,顯得忠心耿耿地道。 朱祐樘知道嚴嵩絕對是一個聰明人,亦是望向其他人道:“你們之中有誰是不想前往海外任職的嗎?” “臣等聽憑陛下差遣!”王守仁等十一名新科進士當即表態道。 或許考場中有僥幸的政治投機分子,但他們在考卷上不僅表現了愿意,而且在文章中亦是剖析了派遣官員前往海外任職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王朝最重要還是人才。 大明既然是要將觸手伸向海洋,那么不僅需要軍隊控制,而且還需要官員協助治理,這樣才能達到融合的目的。 朱祐樘知道這幫人已經有了前往海外的覺悟,便是輕輕地拍了拍手。 十二名小太監出現,每個人都抱著一個長條錦盒。 朱祐樘顯得言真意切地道:“這是朕給你們的一份禮物!朕知汝等皆為天之驕子,然大明今已四海無敵,想要再上臺階卻是需要眼界更高的國家棟梁。今日朕將汝等送到海外,非朕絕情,而是大明需要你們幫著看世界,亦需要你們將來能幫助大明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臣等必定竭力報效朝廷,報答陛下的隆恩!”王守仁等新科進士為皇帝的真誠動容,當即鄭重地表態道。 事畢,皇帝乘坐龍輦離開。 小傳臚的考核繼續,除了剛剛搶先踩陷阱的倫文敘外,其他十一人都有機會角逐最風采的狀元的位置。 即便是要前往海外任職,但如果有著狀元郎的頭銜,那便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更是有助于他們將來的仕途。 這一日,大明舉辦盛大的傳臚大典,受世人矚目。 在朝陽的晨輝中,這座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慢慢地蘇醒,前面的午門的鐘鼓樓突然響出一個悠揚的鐘聲。 “吉時到,百官率貢生覲見!” 午門的三道門紛紛開啟,一個太監的聲音從紫禁城傳出。 文武百官在尹直和王越的帶領下,從兩側的掖門進入,穿過金水橋,進入奉天門廣場,而后拾級而上,來到了奉天殿之上。 隨著正四品以上的官員進入,殿內響起了山呼萬歲的聲音。 身穿龍袍的朱祐樘出現在這里,而狀元的人選已經敲定了下來。 新科狀元郎在天下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亦是士子的風向標,即便皇帝有權敲定任何一位新科進士為狀元郎,亦是要謹之又謹。 像原先歷史的嘉靖皇帝為何令人詬病,正是他在選擇狀元這種大事上,竟然因為一個夢,便將排名在一百零七名的秦鳴雷選為狀元。 只是朱祐樘想要有所作為,亦希望能夠得到真正的人才,所以還是需要認真地權衡,從而選出一個最優的人選。 “諸位貢士聽宣!” 奉天殿前,六百名進士穿著嶄新的進士袍服,正跪在漢白玉階前。 他們默默地低著頭,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緊張和期待的表情。隨著名次即將揭曉,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肅穆而莊重的氣氛,只有偶爾傳來的鳥鳴打破了周圍的靜謐。 唐寅跪在人群中,他的心跳得像是要從胸腔里跳出來。 盡管他此前自信滿滿,但終究比試的不是作畫和寫詩,而是比拼的是學問和能力,現在等待的過程讓他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緊張。 特別在親眼見到皇帝的那一刻,他內心對狀元的位置更加的渴望,卻是一改以前的灑脫,只希望輔助這位明君為大明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眼前不斷浮現出自己名字被宣布為狀元的那一刻,那種榮耀和自豪似乎已經在他的想象中上演了無數次,只希望昨天的夢能成為現實。 王守仁等參加小傳臚的新科進士同樣緊張,只是倫文敘的希望變得十分的渺茫,而嚴嵩深知自己走入十二人之列已經是祖墳冒青煙。 按說,只有十二名參加小傳臚的新科進士才有希望,但其他人員都希望出現奇跡,所以心里默默地祈禱自己能成為狀元郎。 奉天殿內傳來了響亮的聲音,宣布狀元的歸屬——“殿試一甲第一名:唐寅!” 這一剎那,唐寅仿佛被電流擊中,全身的神經都在顫抖。 在旁邊的人提醒下,他猛地站起來,臉上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陽光般燦爛,只是突然間仿佛不會走路般差點摔倒。 感受到周圍投入的羨慕目光后,他終于知曉因何世人都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因一首出彩的詩作博得滿堂彩的待遇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此時此刻,他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亦將會成為整個大明的焦點。 跟鄉試和會試公布名次的順序不同,金榜是從一甲進士的名單開始宣讀,然后是二甲進士名單和三甲進士名單。 在這份名單之中,唯有一甲進士才有資格進殿面圣。 “殿試一甲第二名:王守仁!” 殿中的聲音再度響起,亦是讓王守仁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狂喜。 雖然他年少成名,但他的父親王華太過于耀眼,以致大家似乎只知曉他是王華的兒子,卻根本記不得他王守仁的名字。 只是現在他成為了新科榜眼,雖然他跟狀元的位置棋差一著,但亦已經能夠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殿試一甲第三名:嚴嵩!” 正羨慕地望著前面唐寅和王守仁的嚴嵩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嘴巴不可思議地張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論八股文,自己根本不在前三。 論急才和文彩,自己亦無法跟唐寅等人相比。 論背景和家世,自己給王守仁這種官二代提鞋都不配。 只是他竟然被皇帝點為新科探花郎,一股難以言喻的狂喜涌上心頭,他的臉上露出傻傻的笑容,整個人如墜夢中。 “探花郎,請跟本官進殿謝恩吧!”一個傳臚寺的官員對嚴嵩的反應并不意外,臉帶微笑地上前輕聲道。 奉天殿,俗稱金鑾殿。 進到殿中,一股無形的威壓撲面而來。 要知道,這殿中站著的是大明王朝正四品以上的高級官員,更是有著早已經名揚天下的一眾朝堂大佬。 在湖廣親自一地一尺丈量田畝的農業部尚書劉忠,為大明開疆拓土的靖國公趙承慶,還有當年在京城敢動用尚方寶劍斬殺勛貴的軍機閣負責人王越。 當然,最讓三人感受到壓力的還是龍椅上的皇帝,這位百年難得一見的雄主。 朱祐樘之所以選唐伯虎,既是因為唐伯虎的才華和潛在的治國能力,還有便是華夏不僅需要軍隊進駐海外,而且還需要華夏的文化瑰寶俘獲海外萬民的歸順。 隨著定詩題明月,三人亦是紛紛拿出了詩作,而唐寅的詩作《把酒對明月》最為耀眼。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亦已登天子船,我亦要上長安眠。 奉天殿上一圣君,萬樹梅花月滿天。 …… 傳臚大典結束后,文武百官和新科進士恭送皇帝離開。 朱祐樘對這場傳臚大典還算滿意,只是這終究是一種儀式,從奉天殿離開便徑直前往西苑的養心殿處理政務。 今日的榮耀注定屬于唐寅、王守仁和嚴嵩三人,他們將進入最為風光的御街夸官環節。 三人從御道離開紫禁城,隨著禮隊向左拐,便來到了張貼金榜的地方。 按歷年慣例,金榜會懸于長安左門,此門又稱龍門,有魚躍龍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