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510節
至于葡萄牙國王,他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何況他不僅僅出賣葡萄牙的情報,對西班牙的情報亦不會有任何保留,算是幫著國王做了一件好事。 “帶下去吧!”汪直將手一揮,淡淡地吩咐道。 雖然他不能西進大西洋和殺向地中海,但這幫西歐人敢到自己的地盤,自己必定要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 時間已經來到弘治十一年中旬,歷史已經出現重大的改變。 原本是達·伽馬率領葡萄牙艦隊以西歐人的身份到達印度,同時成為葡萄牙的開拓者,但卻是功敗垂成。 前往美洲大陸的哥倫布艦隊被重挫,達·伽馬所率的艦隊全軍覆沒,西歐的航海蔭萌芽已經被大明掐掉了。 不管他們是想要東進,還是西進,面對的其實都是死路。 若西歐沒有搭上海上貿易的列車,那么他們將會錯失百年,而他們恐怕真要淪為汪直嘴里的“西夷為末”。 正當印度洋總督府掐滅西歐艦隊到達印度洋的火種后,大明王朝亦迎來了新一輪人才選拔。 不管是在哪個時代,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漢高祖劉邦和太祖朱元璋都是得益于人才噴涌,現在大明要成就一段霸業,更加離不開人才的支持。 由于今年是大比之年,各地在結束童子試后,便正式拉開鄉試的角逐。 南京,應天貢院門前。 “吾試捐一年力為之,若勿售,一擲之耳!” 一個青年書生抬頭看著眼前的貢院,不由想起一年前跟好友的約定,然后決然地走進了這個決定命運的貢院。 在這個世間,確實是存在著一些天縱奇才。 明明人家平日貪圖玩樂,甚至因科考期間,尋花問柳,宿醉笙歌,差點給新上任的提督學政方志剝奪了鄉試的資格,但偏偏比努力百倍之人更強。 “應天鄉試新科解元:唐寅!” 時間很快來到了應天鄉試放榜之日,而榜上的人名宛如是一道晴天霹靂般,讓觀榜的考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唐寅,何許人也? 蘇州吳縣人士,始祖是前涼涼州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其自幼聰明伶俐,熟讀四書五經,并博覽史籍。 在十六歲時,他參加秀才考試,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時轟動整個蘇州城。 弘治三年,唐寅作《對竹圖》。 題詩:簞瓢不厭久沉倫,投著虛懷好主人。榻上氍毹黃葉滿,清風日日坐陽春。此君少與契忘形,何獨相延厭客星。苔滿西階人跡斷,百年相對眼青青。 此字畫一出,當即震動江南。 據傳,當今皇帝弘治下江南之時,對隨從問及《對竹圖》,得知此圖已經被唐寅出售,故而不再過問。 雖然僅僅是一個傳聞,但唐寅的《對竹圖》有人出價一萬銀元求而不得,而唐寅的身份已經是水漲船高。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唐寅這個人確實是江南大才子,但可惜已經荒廢了考業。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這個一度被夫子定為反面教材的江南大才子參加鄉試竟然一舉奪魁,這種連話本小說都不敢這么編的事情竟然實現了。 “唐寅是解元?” “聽聞鄉試前有人見他還在秦淮河的花船上呢!” “我的老天,天天逛青樓都能高中解元,你讓那些鎖在閣樓的落榜考生情何以堪?” …… 隨著消息傳回蘇州府,若不是消息的渠道十分可靠,很多人是壓根不敢相信唐寅竟然是今科鄉試的解元郎。 努力的人竟然輸給了不努力的人,這個事情讓很多人亦是刷新了觀念。 “人生得意須盡歡!” “喝完這杯還有一杯!” “唐郎,若是不棄,今晚奴家侍寢可好?” …… 秦淮河上,新科解元郎唐寅在這里得到了眾星捧月般的禮遇,而這種溫柔鄉試問又有幾個男人能抵抗得住呢?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唐寅或許做了一個落魄的夢,但醒來時枕邊美人已經離開,但余香尚在,而且還放著一錠雪白的銀子。 在鹿鳴宴上,唐寅大放異彩,作《領解元后謝主司》詩: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雖然他曾經生過放棄科舉的念頭,亦或者他年少時便不愿鞠躬車馬前,所以對仕途一直不熱衷,甚至是想要遠離。 畢竟他的詩畫問世,同樣可以讓世人膜拜,甚至這些詩畫還可以流傳千古。 不過現在他已經高中解元,自然不可能到此而止,所以唐寅跟其他新科舉人一鼓作氣殺往京城參加明年會試。 雖然京杭鐵路已經立項,但從京城修到蘇州不知猴年馬月,所以他自然選擇從京杭大運河乘船進京。 只是他恐怕沒有想到,仍舊遇上了改變他一生的人。 途中,他結識了江陰考生徐經。徐經生于江陰富商之家,由于唐伯虎早就名聲在外,所以仰慕已久,是唐寅的鐵桿粉絲。 于是一開心,就包下了偶像“吃住行玩”的所有費用。 京杭大運河上設有鈔關,普通人通行一次大概先后需要繳納3.48兩銀子。原本上京赴考的舉子是免費的,但弘治六年開始,這個待遇已經被朝廷取消了。 唐寅的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小酒館,原本就是一個普通的生意人,四年前已經過世了。由于唐某人時?;ㄌ炀频?,現在囊中羞澀,所以十分樂意于“結交”這個朋友。 兩人年齡相仿一見如故,沿途吟風頌月,特別有徐經的錢財開路,所以這一路進京簡直是順風順水。 不過這一路,徐經發現唐寅并不像外界傳聞那般不讀四書五經,而是時常鉆研其中。 盡管自己的水平不及對方,但能夠從應天鄉試殺出來又豈能是草包,所以亦是趁機跟著唐寅交流和探討。 時間很快來到了弘治十二年春,京城會聚全國前來參加會試的最優秀舉子,而最耀眼的是兩個人:唐寅和王守仁。 其實全國兩京十三省,單是這一屆的解元郎便有十五個之多。 只是南直隸作為科舉大省,解元含金量很高,有近八成的解元順利金榜題名。偏偏唐伯虎還是有名的才子,所以造成比以往南直隸解元更大的轟動性。 其實任何事情都需要噱頭,明明上屆的南直隸解元亦是一同參與此次會試,為什么唯獨唐寅這個解元擁有光芒呢? 唐寅并不是傳統的書呆子,而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其書畫已經名動江南。如此有才情之人,現在參加鄉試奪魁,如同后世知名歌手拿到了高考狀元般讓人震驚。 正是如此,唐寅的出現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觀念,自然是格外受到世人關注。 唐寅到了京城之后,并沒有往青樓里去,倒是時常被徐經拉著拜訪一些南直隸籍的官員。 雖然程敏德被弘治抄家問斬了,但徐經有錢又有人脈,加上唐寅已經是金字招牌般,所以沒有哪個南直隸官員將他們拒之門外。 刑部尚書宋澄是南直隸歙縣人士,原本這位刑部尚書是出了名的不近人情,但此次亦是破格見了徐經和唐寅。 “唐寅的命是真好,這宋尚書的門檻高是出了名的,沒想到他竟然亦能進去!”在得知唐寅成功拜訪宋澄后,不少考生當即酸溜溜地道。 至于另一位風云人物王守仁更加的耀眼,甚至有傳聞他已經是皇帝內定的狀元郎。 王華這些年執掌國子監,頗有大明第一校長的味道,名聲在整個士林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至于新興的各行各業,因國子監祭酒的身份擺在那里,這種學院出身的學子多多少少對這位總校長保持著尊敬。 王守仁作為當今國子監新建伯王華的兒子,自然是極受矚目。 王守仁本人同樣得到皇帝的青睞,雖然皇帝擱置王守仁從澳洲開發鐵礦的提案,亦是沒有給他新的官職,但皇帝親自安排王守仁參加科舉。 原本王守仁已經錯過科考時間,但皇帝親自打了招呼,便讓浙江提學以“補遺”的方式讓其參加鄉試。 據說王守仁在備考的時候完善澳洲見聞錄,弘治皇帝親自給王守仁賜下參湯,叮囑他務必要在金榜題名好重用,可見是多么重視。 若是王守仁順利通過會試,以弘治皇帝對王守仁的偏愛程度,加上王華得到皇帝恩寵,被欽點為狀元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弘治十二年二月,會試結束。 歷史仿佛是無法擺脫的詛咒一般,這場科舉的主考官是刑部尚書宋澄,所出的策論題目十分的刁鉆。 如果說鄉試重四書五經,那么會試則開始偏重策問,這是考驗考生對時政的見解。 雖然此次萬翼的第三道策問不是對前人張載、楊時、陸九淵、許衡的思想造詣進行深入分析,但亦是一道歷史策問:“問春秋百家爭鳴,哪家與呂不韋最有關系,能言其故歟?”。 應試教育是時代的產物,而八股幾乎是禁錮了考生的思想,至于修史在很多人的觀念是翰林官才干的活。 正是如此,所以出現對八股文考生批判的聲音:“漢、魏、隋、唐,不知為何物,而但知有朱子。太史公是何科進士?《史記》是何科朱卷?”。 此次的出的題目倒不能說超綱,但百家爭鳴倒是知曉,而呂不韋最為可恨,但兩者誰知曉有什么關聯??! “這不是瞎考嗎?” “答不上,真答不上!” “此題如此刁鉆,何人不白卷哉?” …… 一眾考生根本答不上來,對這個出題的刑部尚書心里更是恨得咬牙切齒,自己被這個人又耽擱了三年。 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在他們完全答不上來的時候,唐伯虎對這種“送分題”已經是信手拈來,更是放出豪言壯志:“吾此科必奪會元,成連中三元的偉業!” 第五百三十二章 唐寅遇墨,帝心無私。 “豎子,當真該死!”莊伯常親眼看到唐寅在酒樓上放話,頓時氣得咬牙切齒。 他比唐伯虎的年紀正好大上一圈,此次已經是他第五次參加會試,自認天賦不在唐子畏之下,努力更是唐伯虎拍馬不及。 在江南,誰人不曉唐伯虎的風流之名。 唐伯虎狎妓的事情捅到提學方志那里,原本提學大人都要奪取唐伯虎參加鄉試的資格,結果偏偏方允明的父親等人出面說了情。 老天不開眼,這個平日流連煙花之地,結果僅是最后大半年才開始學習的人,竟然考取了南直隸的解元。 此次會試,面對“問春秋百家爭鳴,哪家與呂不韋最有關系,能言其故歟?”的歷史策論,他根本不曉得其中的關聯。 雖然他在答卷中吹捧了儒家,但出來得知呂不韋竟然是雜家的代表人物后,便已經知道自己將會迎來第六次落榜。 莊伯常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卻是突然計上心頭:“老子落榜不好過,你亦休想如愿,通通下地獄吧!”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這個輿論很快發酵。 跟莊伯??紙霭l揮不佳的考生有很多,這幫失意的考生聽到這種言論,心里是甭提多氣人了,很想上前刀了這個人。 原本有些人還想找唐寅挖苦幾句,偏偏對方是江南才子南直隸解元郎唐寅,人家似乎有如此囂張的資格。 只是面對這個傷口上撒鹽的狂生,他們亦是生起了nongnong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