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425節
滿腔怒火的大內政弘確實想戰,但聽到兒子的提議反而清醒地瞪上一眼:“別說這種沒腦子的胡話!咱們現在拿什么去戰,你是想讓大內家毀在為父手里嗎?” “我……”大內義興原本亦是順著父親的意,而今只好抓耳撓腮。 陶弘詮反倒是暗松了一口氣,現在大內政弘有這般清晰的認知,便說明這一場不自量力的戰事是打不起來了。 更準確是,他們大內氏此次不會主動出擊橫渡關山海峽進攻大明,但大明那邊卻是不好說了。 他們是最先得到大明恩惠的大名,但最后選擇出爾反爾,至今還欠著人家一座石見銀礦的開采權。 若大明以此為借口打他們,他們還真的無法反駁。 “家主,臣下以為當務之救是解決咱們所面臨的糧食問題!”陶謙道上次僥幸逃過一劫,如今亦是忠心地提議道。 藏田正賴和石橋九郎默默交換一下眼色,其實這個提議等同于是推動大內家跟大明修復關系。 畢竟現在大內家想要弄到大量的糧食,除了坐擁天下財富的大明外,卻是已經沒有其他的途徑了。 糧食? 大內政弘雖然因丟失北九州而痛心,但知道現在大內氏的難關并沒有過去,不由得暗自頭痛起來。 此次他們大內氏遭到大明的經濟封鎖,卻是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他們主動跟大明修復關系,他們大內家才能跟大明重新開啟貿易,這樣才能從大明商人那里交易到大量的糧食。 原本他心里并不想向詭計多端的大明屈服,但想到正在遭受饑餓的百姓,卻是知曉自己已經沒有跟大明叫板的資格了。 若是糧食的問題解決不好,即便大明不出兵征討他們大內氏,他們大內氏內部恐怕亦得分崩離析了。 正是這時,一個信兵匆匆走進議事廳。 陶弘詮等家臣深知非緊要之事不得闖入,不由得紛紛扭頭望向這個信兵手中的信件,知道恐怕出現了突發事件。 “莫非大明打過來了?” 石橋九郎心里咯噔一聲,當即產生一個不好的聯想。 陶謙道亦是有同樣的念頭,不由得艱難地咽了咽吐沫。 大內政弘接過情報后,額頭頓時浮起青筋,臉色顯得格外陰沉。 “父親大人,發生什么事了?”大內義興倒沒有太多的顧忌,便直接開口詢問。 大內政弘瞪了兒子一眼,這才緩緩望向在場的家臣:“剛剛石見國那邊傳來情報,尼子家將咱們的石見銀礦占了!” 尼子氏,這是位于大內家東邊的一股勢力,坐擁出云國和隱岐島。 尼子氏是京極氏的旁支,而京極氏是北近江國、出云和隱岐等國的守護大名。 當年因京極氏本家忙于對南近江六角氏的征戰,無暇顧及西國的出云國和隱岐島,故派尼子清定治理出云國和隱岐島。 尼子清定能力出眾,便漸漸從京極家獨立出來,于1478年將家督的位置傳給時年二十余歲的兒子尼子經久。 1484年,因尼子經久無視幕令,更是截留了段錢,幕府下達了征討尼子經久的命令,起兵進攻月山富田城。 尼子經久兵敗后被流放,他選擇投靠外公家真木氏,從此隱居了近兩年。 1486年元旦,外穿表演服裝,內藏甲胄兵刃的賀麻黨七十多人按慣例到月山富田城中表演千秋萬歲舞。 尼子經久及其家臣隱藏在賀麻黨當中混入城內,進城后尼子經久率眾四處放火,并突襲城中守兵。 時年二十九歲的尼子經久奪回了月山富田,再度統一出云國,向戰國大名之道邁進結實的一大步。 只是誰能想到,這個綽號云州之狼的出云國守護尼子經久在休養生息多年后,竟然突然指染領國石見國,占據那座擁有白銀以億兩計的石見銀礦。 陶弘詮得知事情的始末,亦是不由得感慨道:“尼子經久這是要趁火打劫??!” 若在他們大內氏處于全盛時期,哪怕大內經久以謀略名動天下,但一個小小的出云國守護又豈敢得罪他們大內氏。 即便是尼子身后的本家京極氏,亦得賣他們大內氏面子。 只是現在大內氏已經丟失北九州,又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這個跳梁小丑竟然敢借機占了石見銀礦。 “咱們現在便出兵宰掉尼子經久!”藏田正賴是沖動的性子,當即便進行表態道。 大內政弘猶豫了一下,卻是進行補充道:“尼子經久說無意指染我們石見國的地盤!因大明占了他們的隱岐島,還在隱岐島上開采金礦,所以他們要奪大明的石見銀礦作補償!” 隱岐島,即大明重新命名的東極島。 原本尼子經久對那座島并不是十分上心,但得知上面有著源源不斷的金礦后,整個人的心態都爆炸了。 他深知自己沒有前往隱岐島征討大明的實力,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到隔離的石見國奪搶“屬于大明”的石見銀礦。 石橋九郎等人聽到這個解釋,頓時心中的怒氣消掉一半。 “雖然石見銀礦的開采權屬于大明,但咱們石見國豈是他能夠駐兵的?”大內義興并不同情尼子家,而是表明態度道。 陶弘詮猶豫了一下,卻是發表自己的看法道:“家主,既然大內氏不是要奪石見國,咱們可以將這個事情先放一放,而今還是優先解決糧食問題為宜?!?/br> “臣下以為此次可派少主前去游說,這更能表明我們的誠意!”陶謙道知道想要破冰需要加籌碼,當即便是提議道。 大內義興的眉頭蹙起,最終選擇不吭聲。 大內政弘默默地閉上眼睛,像是下了莫大的決心道:“大小姐一直向往華夏文化,此次亦讓她跟著前去吧!” “是!”陶謙道的眼睛微亮,當即便是欣喜地道。 次日上午,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姐,你不是一直說大明的屠清弓厲害嗎?咱們此次前往大明都城,便偷偷買兩把回來,咱們姐弟正好一人一把!”大內義興對此次的出使充滿著期待,亦是說出自己的規劃道。 大內紗英子身穿一襲傳統的日本和服,宛如盛夏中綻放的牡丹,既高貴又嬌艷。 她的長發如絲般柔滑,輕輕地挽在腦后,露出修長白皙的脖頸。那雙眼眸深邃如海,閃爍著智慧與果敢的光芒。 大內紗英子朝著眉飛色舞的弟弟微微一笑,而后輕輕地點了點頭。 這艘海船離本州島的海岸線越來越遠的的時候,她驀然回首,那一雙漂亮的眼睛已經噙滿了淚花。 因為大內氏是想跟大明進行和談,所以在關山海峽巡視的霍光明并不為難他們,任由他們前往周防大內家拜見大將軍徐世英。 徐世英在看到大內政弘的書信后,便安排船只將這一支使團送往大明。 只是這艘海船行駛的方向頗讓人意外,并不是朝著西北駛往天津港,而是在離開九州島后,竟然朝著長江出??隈側?。 第四百五十二章 帝下江南,步步是血 與海外的動蕩不同,華夏又迎來一個安穩的一年。 賢君弘治的全國清丈田畝和刁民冊收到了奇效,大量的隱田被查了出來,大量的逃稅之人遭到了懲罰。 雖然朝廷并沒有實施減稅政策,但壓在廣大底層百姓心頭的不公消失,這對他們便已經是最大的鼓舞。 特別大明王朝重拳打擊銀貴銅賤米賤的問題,雖然有些地區還在繼續神話白銀,但各地的米價已經回歸合理的水準,亦讓廣大的百姓從中受益。 今年是一個好年份,各地都迎來了一場久違般的大豐收。 微風拂過,稻穗似波濤般翻滾,發出沙沙的細響,宛如低吟淺唱的樂章。遠處的村莊升起裊裊炊煙,與碧空如洗的藍天交織成一幅寧靜而祥和的畫卷。 前些年先是遭到干旱的考驗,又遇黃河水患,甚至今年夏天還迎來小規模的蝗災,但上蒼終究是公平的——雖然不會一直大豐收,但亦不會年年災害不斷。 只是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大明王朝最大的事件是皇帝南巡。 “御駕南巡,國事如舊,內閣票擬急遞御前,六部要章由通政司密匣送達,呈請圣裁,朝廷行政體系高效有序?!?/br> 經過這五年的時間,雖然京城免不得還有隱藏勢力,但現在朝廷已經牢牢由帝黨把持,自然不可能出現什么大事。 在朱祐樘離開后,北京城便暫時沒有君王,但兩京十三省的奏疏轉呈到朱祐樘那里,其實并不會造成什么影響。 按說皇帝南巡,這種要花費大量錢糧的行為,文官集團必定紛紛跳出來阻攔,但此次內閣和六部沒有聲音,那些科道言官亦是沒有聲音。 除了弘治皇帝日益劇增的權威外,跟江南官紳集團一直阻撓禁銀令亦是有所關聯,很多科道言官反倒希望皇帝南下。 現在禁銀令實施困難重重,而弘治銀元在江南流通不暢,結合朝廷拐賣婦女至海外的政令受阻,他們都知道皇帝此次的做法并沒有錯。 江南離京城著實是太遠了,是該讓他們知曉大明天子的存在,而國家政令亦不能在江南無法實施。 當然,他們其實知道這個事情在最高會議幾乎是全票通過,他們這些小角色沒有充分理由跳出來反對其實是徒勞。 早在一個月前,皇帝的鹵薄大駕已經離開北京城。 北直隸的百姓得知皇帝出行,附近的百姓已經是聞風而動,卻是紛紛想要遠遠參拜這位賢君弘治帝。 在官紳集團的眼里,弘治是徹頭徹尾的暴君,是一個不愿天下太平的昏君。 只是對底層的百姓而言,弘治即便是在位僅僅五年,但給予他們的恩惠是一輩子都無法償還,是他們吃飽穿暖的救世主。 朱祐樘乘坐金輅大車而行,后面則是靜妃等幾個隨行的嬪妃,最前面是常經帶著金吾衛開道。 此次南下,事關帝王的安危,故而京軍亦是隨行伴駕。其實花費的大頭還是糧食和住宿,不亞于一場小規模的戰事。 不過現在大明的財政十分的健康,特別各地收上來的稅越來越多,而白銀打下來對稅收以糧食為主的朝廷財政其實是正向的。 百姓們只敢遠遠地觀望,不敢有絲毫越軌之舉,卻是不斷傳來一片片山呼萬歲之聲。 趙老四居住在北郊,自從得知皇帝南巡后,亦是趕過來遠遠看到御駕上的年輕帝王,眼睛當即噙著淚水遠遠跪拜帝王。 若不是這位帝王鼓勵他種棉花,亦不是這位帝王對他們輕賦稅,他哪里有這里子孫滿堂鋤田樹下的好日子呢? 從通州碼頭起航,這艘產自天津造船廠的皇船緩緩行駛在河面之上。 朱祐樘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乘船,而今站立寬大的甲板欣賞兩岸的風光,還有眼前這條清澈的河流:“此處便是會通河吧?” “陛下圣明,元人取巧于海道,然大宗令工部一力貫之,引汶水北流集于臨清御河,助京杭大運河再延四百里!”謝遷隨行伴駕,顯得小心翼翼地道。 因在《明》刊總編位置上表現出色,他不僅獲得了天下士子的敬仰和稱頌,亦是慢慢贏得皇帝的重視。 此次他隨行伴駕南下,雖然他還不是閣臣,但一些奏疏將會由他來票擬,已經算是一個準閣臣了。 若是此行表現出色,皇帝再來個心血來潮,那么他入閣將不再是夢,那樣便算得上是光宗耀祖了。 正是如此,他此次南下亦是做足了準備,爭取成為皇帝身邊的百科全書。 朱祐樘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今年的漕糧總額預計是多少?” 因皇帝出巡,此次的河面是一艘漕船都沒有。 其實京杭大運河的使命從來都不是課本上促進南北經濟繁榮,對于整個王朝而言,最重要的作用是解決北糧不足的問題。 跟陸運相比,水路的便利性大大的提高。 只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成本永遠都是運輸成本,即便大明擁有京杭大運河,運糧的損耗都在八成以上。 不過這種南糧北調的情況,現在已經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