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404節
他之所以比其他衙內強,亦更受人推崇,正是他考取了舉人的功名。 結果呢? 這個剛剛到任的應天巡撫竟然要革除他的功名,更是要讓他成為江南文風的反面教材,簡直比殺了他還要難受。 宋澄將侯昊天的震驚看在眼里,卻是目光堅定地道:“本巡撫不止要革了你的舉子功名,而且還要追究你聚眾斗毆!來人,將人押回應天巡撫衙門行臺!” “你不怕得罪我爹嗎?我爹南京戶部左侍郎侯瓚!”侯昊天面對突然而來的牢獄之災,顯得強調自己的身份大聲道。 跟南京其他五部不同,南京戶部是掌管南直隸的錢財,不僅可以對淮鹽進來過關,而且參加稅關的稅收,其實是擁有實權的部門。 現在他老爹在官場已經積攢足夠的資歷,而且在京城擁有靠山,只要此次舍得花錢進行運作,他老爹定然可以返回朝堂出任戶部侍郎。 即便是京城的侍郎都得賣他老爹一個面子,何況還是一個名不經傳的后起之秀,一個在京城沽名釣譽之徒。 “本巡撫做事堂堂正正,因何要害怕于他?至于你所說的侯侍郎,今教子無方,本巡撫亦得上疏參他一本,朝廷斷然不可重用這種人!”宋澄壓根沒有將侯瓚放在眼里,顯得毫無情面地故意刺激侯昊天道。 侯昊天此刻是真的怒了,咬緊牙關惡狠狠地道:“你……你當真要如此?” “你算得了什么東西!來人,將人帶下去!”王煜對侯昊天一直看不順眼,便是大手一揮地命令道。 侯昊天一直都是眾星捧月的存在,此刻亦是耍起大少爺的脾氣:“我看誰敢碰本公子!” 啪! 王煜一個箭步上前,卻不等侯昊天有所反應,便是扇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 在場的所有人看到王煜打侯昊天的耳光,不由得面面相覷起來。 要知道,侯昊天的父親是南京戶部侍郎,一直傳聞他今年便會被調回京城,更是江南商號的核心成員之一。 甚至一直有小道消息,王越遇刺的幕后主使正是這位運籌帷幄的侯昊天公子。 侯昊天捂著自己生疼的臉蛋,顯得難以置信地質問:“你竟然膽敢打本公子,可敢報上名來?” “我乃都察院搜查廳第二隊正千戶王煜!”王煜自然不會害怕,便冷冷地自報身份道。 侯昊天暗暗記下這個名字,卻是挑釁般地道:“等我父親回了京城,到時我會讓你明白這一巴掌的代價!” 啪! 話音剛落,又是一個響亮的耳光落下。 侯昊天此刻是真的怒了,當即便是想要跟王煜拼命,只是被都察院的兩個人牢牢擒住。 “這一巴掌是打醒你!你爹算個屁,別跟本公子比家勢,你老爹給我爺爺提鞋都不配!”王煜發現眼前這個公子簡直是井底之蛙,亦是故意刺激地道。 咦?他爺爺? 在旁邊吃瓜的蘇州知府馮忠等人不由得面面相覷,敢情眼前這個無比囂張的年輕人亦是大有來頭。 宋澄隱隱覺得王煜知曉了自己的意圖,便是淡淡地道:“這位王千戶是深得陛下器重的都察院精英,而他的爺爺正是咱們大明的王閣老!” 此話一出,四下皆驚。 天下誰人不曉得王越是地地道道的帝黨,只是朱祐樘登基對王越起復,王越這才能夠從謫居之人一步步入閣拜相。 反觀南京戶部侍郎侯瓚,雖然有一點資歷,但恐怕皇帝連他是誰都不曉得,更別說將來要提拔重用了。 若真要比家勢的話,無比囂張的侯昊天其實給人提鞋都不配,而意識到這點的侯昊天更是羞愧難當。 至于兩人的成就,侯昊天所創建的江南商號放不上臺面,反而王煜已經是地地道道的都察院武職人員。 蘇州城,像是突然間沸騰了一般。 “宋青天真來咱們蘇州城了!” “老天開眼,咱們蘇州終于來了一個好官!” “我可是聽說,他才上任就將馮狗和楚犬的官服給扒了!” …… 隨著消息傳遍蘇州城的大街小巷,在得知大名鼎鼎的宋青天來到蘇州城,這里的百姓像是過年了一般,紛紛奔走相告。 任何時代都需要一個楷模,而今大家都曉得宋澄是大明王朝百年難得的大清官,宋澄在戲文中的清廉正直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現在宋澄以應天巡撫的身份前來,不論是被奪搶民田的普通民眾,還是至親遭人毒手的苦主,宋澄都成為他們的希望。 “本巡撫不需要提交狀書,一律可進來口訴!”宋澄面對群情激揚的百姓,亦是很是通情達理的吩咐道。 在這個時代,狀告需要經濟成本。 一份標準的紙張要錢,找狀師寫好一份狀紙要錢,想要將寫好狀紙送進衙門更要錢,而且衙門往往都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只是現在宋澄卻是可以接受口訴,既是減輕了苦主的經濟負擔,亦是大大提高了審理案情的效率。 這終究是一個不公的世道,誰家又沒有一點冤情,蘇州城缺的是真正的青天,一個不怕得罪官紳替他們作主的好官。 三月的蘇州,蘇州城來了一位宋青天,宋青天摒棄王越潛伏用奇招突襲的做法,而是堂堂正正地為民伸張正義。 不過蘇州城的事情還沒有理出頭緒,結果浙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尹直中毒的消息便從南邊傳了過來。 第四百三十三章 災降華夏,帝解疑團 正當南方暗流涌動的時候,北方的天空已經烏云密布。 在這個農業時代,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不僅取決于人治的優劣,而且跟上天其實同樣戚戚相關。 樓蘭古國在歷史上亦算是盛極一時,但因氣候的原因,又遇到無數預測的瘟疫,最終整個古國淪為了沙漠下的廢墟。 不僅華夏如此,世界各地的文明同樣遭受種種考驗。 以復活節島為例,這個位于南美洲以西3000多公里、處于世界最偏遠的島嶼,人口一度接近兩萬人。 因島上的食物和淡水減少,最終他們民族出現了內訌,又遇上食物匱乏的英格蘭探險者,最終只能成為“悲慘而奇怪的土地”。 華夏文明雖然依靠黃河流域,但同樣經受種種的災害,這亦導致封建統治者從古至今敬天畏天。 弘治五年的第一場災情,如期而至。 “蝗蟲真的又來了!” “這東西當真是殺不絕??!” “嗚嗚……我今年的莊稼又沒有收成了!” “老朽早前蝗蟲不能殺,結果有人偏偏不聽勸!” …… 面對密密麻麻鋪天蓋地而來的蝗蟲,剛剛才結穗的莊稼成為了它們的口糧,而綠油油的莊稼仿佛眨眼間變得光禿禿了。 對于依靠莊稼收成養活全家的百姓而言,哪怕僅僅夏糧一季沒有收成,對他們的一家都將是致命的打擊。 現在看到蝗災出現,有人已經跪在田梗上,亦是有自詡學問超群的士紳則借機抨擊朝廷去年的治蝗舉措。 “山東發生蝗災!” 跟去年的情況一樣,蝗災地首發山東,而山東官員即刻將這里的災情向朝廷進行匯報。 災情從來都不以人的意志而發生轉移,盡管朝廷在防蝗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山東的蝗災再度卷土重來,密密麻麻的蝗蟲群席卷整個山東,而蝗災具有持續性似乎得到了有力印證。 “殺蝗蟲有獎勵!” “給本縣殺,本縣要保住烏紗帽!” “絕對不能讓一只蝗蟲飛出咱們兗州府!” …… 雖然無法遏制住蝗蟲卷土重來,但朝廷的防蝗和治蝗的制度已經下發地方,各地亦是開展如火如荼的滅蝗行動。 由于有著官員問責機制,當地的官員紛紛選擇行動起來了。 盡管災蝗不能食用,但將這些蝗蟲埋在地里又是很好的天然肥料,何況朝廷還會給他們進行獎勵。 正是如此,雖然蝗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整個山東地區,但山東各府各縣紛紛組織滅蝗大隊。 “你們發現了沒有?” “別賣關子,發現啥了?” “朝廷的滅蝗并不是沒有用,起碼這場蝗蟲的規模明顯變小了!” ……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蝗災,一些年老的百姓看著自家被啃得還剩下一些的莊稼,亦是慢慢看出了一點門道。 雖然朝廷沒能防住蝗災卷土重來,但大量的提前布局還是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由于去年組織大規模的捕殺,加上今年朝廷對地方官員實行問責機制,所以蝗蟲的規模明顯變小。 最直觀的反映是在自家的莊稼上,以前的蝗災出現是寸草不生,牛羊都要變禿,但現在的莊稼竟然還有殘存。 “咱們大明天子圣明??!” 雖然莊稼僅存十之二三,但無疑讓他們看到了一些希望,亦是讓他們意識到當今天子是何等的英明。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皇帝在推行滅蝗計劃的時候,以孔家為首的士太夫們旗幟鮮明地反對,甚至還進行了阻撓。 特別孔府所擁有的幾十萬畝良田并沒有遵循朝廷的滅蝗政令,仍舊推行“不能打,越打越多”的理論。 只是現在他們積極滅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能打,越打越多”的理論并不能成立,亦證明當今朝廷的做法才是對的。 雖然不可能在一個府縣之地便將蝗蟲通通滅殺,但如果所有人都聯合起來的話,卻是可以將蝗蟲慢慢全部消耗掉。 特別朝廷今年提倡大規模養鴨子,鴨子既吃蝗蟲的成蟲,又吃蝗蟲的幼蟲,吃得胃部的鼓鼓脹脹的,卻是給滅蝗立下了赫赫戰功。 至于農作物方面,由于朝廷提倡北直隸和山東等地種植棉花,這些蝗蟲并沒有對棉花造成傷害,自然不會影響棉花的收成。 當然,糧食的收成不可避免受到負面影響,北方糧食減產是既定的事實。 大明朝廷對此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不說有著南方的糧食和朝鮮米供應,而且自家的糧食儲備充足。 不論是山東還是北直隸地區,其實都不會因糧食而恐慌,如今的朝廷有足夠的糧食賑災和平抑米價。 “蝗災來到咱們北直隸了!” “哈哈……我種的全都是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