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139節
噗!噗!噗! 現在已經丟下武器的建州女真,神盾營的將士跟隨鐵象山持弓而射。 他們在出征之前就明確地知曉此次并不需要俘虜,面對這些想要投降的建州女真,當即毫不留情地將這些人通通斬殺。 歸且復叛,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現在饒過這些人,一旦給這些人機會,到時遭殃的還是大明遼東邊民。只有遵照成化帝的指示,絕其種類,這樣才能永遠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妥義謨身死,妥義謨所率的隊伍被全殲,其部眾更是被包了餃子,這一場針對葫蘆原的行動宣告勝利。 張永看著這一個奇特的草場,看著被自己這邊斬殺的建州女真尸體,亦是長舒了一口氣,總算沒有辜負陛下的厚愛。 妥義謨身死,其部落幾近被明軍屠戮殆盡的消息很快傳遍整個建州。 誰都沒有想到,明軍會突然出現在他們的地盤上,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妥義謨部全部斬殺。 只是這個事情又怨得了誰,且不說他們當年的忘恩負義之舉,而今妥義謨部竟然有人前去sao擾大明遼東邊境,無疑給明軍出兵又找到了正當理由。 建州左衛,總帳。 雖然建州衛的族人是分散而居,但一直保持著緊密的消息往來,妥義謨部被全殲的消息已經傳到了這里。 脫羅是一個精壯的小老頭,中等身材,眼睛顯得炯炯有神,長辮盤在腦后,身穿著傳統的女真服飾。 在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整個人的大腦是嗡嗡作響。 他是董山長子,雖然自己父親董山被明軍所殺,但十分識時務地繼續對明廷叫爹。盡管明廷授予的官職由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降為建州左衛都指揮同知,但終究還是建州左衛的頭領。 由于當年一度賣力表現,后來他的官職從建州左衛都指揮同知升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但因他們頻頻搶掠遼東再度遭到成化帝的征討。 脫羅的年紀已經不小,所以并沒有太大的野心,加上經歷明廷的兩次大軍過境,卻是知道他們的部落壓根沒有跟明廷對抗的實力。 好在明廷內部的文官集團一直向往共亨太平之福,這些年送了一些銀兩到遼東打點,遼東巡撫馬文升和劉潺對他們建州女真可謂是關照有加,即便他們手底下的人前去遼東搶掠亦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原以為新帝登基后,雙方的關系將會恢復如初。 事情的變化卻是出乎所料,去年的朝賀和今年的請貢都被打了回來,新帝明顯對他們建州女真是厭惡的態度。 現如今,幾乎是在沒有任何征兆之下,明廷竟然派遣大軍突然出塞作戰,一舉圍剿了自己弟弟的部落。 “明廷這是意欲何為?” “好像是因為我們的人搶掠遼東所致!” “這都是下面的人去搶,與我們有何干系?” …… 幾個部落的首領都聚集在總帳下,對明廷的突然來襲顯得十分氣憤地道。 雖然有人解釋是下面的人干的,但很多人心里都十分清楚,這個事情跟他們是脫不了干系,明廷的出軍理由可謂是十分正當。 當然,如果像以前遼東巡撫馬文升或劉潺那般將他們叫過來訓斥幾句了事,那才是他們最樂于看到的結果。 “搶掠遼東的事情其實不在于是誰做的,而是當今天子要敲打我們!” “咱們現在北邊還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威脅,那該如何是好???” “還能怎么辦?明軍若敢殺來我們總帳,咱們往東撤退,看他們能否耗得起!” …… 雖然這里同樣有主戰跟主和兩派,但所有人都深知不能跟大明正面碰撞,當即便是準備撤離地道。 結合以前的經驗,他們最大的優勢便是機動能力強。像成化帝的大軍自然是無法匹敵,但他們卻是可以撤離,從而盡量讓更多的人逃過圍剿。 此次的明朝大軍明顯要比前兩次規模要小,只需要暫避鋒芒,便可以逃之夭夭。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遼東的戰事已經傳回京城,京城頓時像炸開了鍋般。 “這不是胡鬧嗎?怎么又打仗了?” “對呀,好端端怎么又打起來了?” “打得好,就該給那些強盜一點顏色!” …… 神盾營的突然消失引起有心人的關注,在得知神盾營是被派到遼東打女真人,京城的士子和百姓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地道。 只是這終究是士大夫的天下,而士大夫的理念從來都是共亨太平之福,有著妻妾成君和美酒佳肴便已經足夠,所以京城的風向還是反對戰事的聲音更大。 西苑,養心殿。 十六張交椅已經有順序地擺放在這里,十六位重臣皆在這里參與著遼東戰事的討論,而主持會議之人自然是朱祐樘。 “建州女真并沒有固守一隅,想要絕其種類絕非易事!” “想要遼東真正太平,有哪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咱們終究要想辦法去做!” “此次出征糧草準備不足,加之遼東的糧草確實有限,剿滅建州左衛還得從長計議!” …… 跟外界的爭論不休不同,而今像馬文升、徐溥和葉淇等向往共亨太平之福的官員已經被清理出朝堂,現在的重臣都在這里認真地出謀劃策。 這場針對建州左衛的戰事,且不說并不算是大作戰,而今是出于遼東邊境安定的考慮,自然不會有誰敢跳出來反對。 “咱們想要永解遼東邊患安定問題,那么就要保證遼東擁有隨時征討女真部落的實力。除了厲兵秣馬外,當著手解決遼東糧草的儲備問題,只有糧草充足才能攻守兼備!”新任的兵部左侍郎白昂顯得很是積極,當即拋出自己的看法道。 他是天順元年的進士,初任禮科給事中,由平定劉通叛亂有功,升南京兵部右侍郎,現在被朱祐樘提拔為兵部左侍郎。 從養老院到朝廷的中樞,這無疑是一次大升遷。 不論是他一直以來的忠君思想,還是感激朱祐樘的提拔之恩,而今都是十分用心地為遼東的戰事苦思。 “白侍郎說得對,遼東的糧草確實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此次咱們出塞戰事,受制于軍糧不足,即便咱們兵強馬壯亦不好繼續深入!”吏部尚書李裕認可白昂的觀點,當即便附和地道。 工部尚書賈俊深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亦是感慨地道:“此次咱們的軍隊受困于軍糧,無法對建州左衛進行圍繞,當真讓人心有不甘??!” 很多人并不理解,平時的士兵同樣需要吃吃喝喝,為何古代打仗需要的軍糧驟增,甚至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實這里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作戰人員和馬匹的質量問題。 平時在地方養兵都是自給自足,哪怕士兵餓著一天肚子都無關緊要。只是出征在外需要跋山涉水,甚至還要急行軍,若是還空著肚子,那么跟送人頭沒有什么區別了。 平時馬匹吃點干草便可以過一日,但戰馬需要用草料和糧食混合喂養,這樣才能保證作戰時的體力。 最為重要的是,軍隊長程作戰,除了幾日的奇襲作戰外,身上不可能隨身攜帶大量的軍糧,而這些糧食是需要后勤人員運送的。 在這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運糧歷來是作戰的最大難題,故而有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余鐘致一石。 正是如此,雖然遼東有著早前已經規定好的運糧路線,但奈何遼東糧食不足。 “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解決遼鹽,充盈廣寧倉!今淮鹽已經成效非常,若遼鹽能效淮鹽之法,糧商必定趨之若鶩!”戶部尚書李嗣意識到還是戶部自身的問題,當即便獻策道。 遼東的廣寧倉同樣是通過開中法解決軍糧問題,只是遼東鹽的吸引力不如淮鹽,在正統年間還是倉厫不足,到了成化后期便開始敗壞。 以成化二十二年為例,遼東歲需軍糧九十六萬石,衛所的屯糧和戶部所撥共計五十三萬石,尚缺四十余萬石。 戶部一再招商中納,結果因無應者,只好向鹽商妥協,將鹽引賣給他們換銀,最后再用銀買糧食。 至于這里是否有貓膩,現在已經無從查實,亦不是目前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早前開中法遭到官商破壞,致使現在廣寧倉的存糧銳減,已經無力支持大軍出塞作戰。 “此策甚妙,如此便可保遼東軍糧充足!” “若是遼東軍糧充足,此后便可時而用兵一勞永逸!” “咱們大明邊境趨于守勢便受軍糧之困,臣附議此策!” …… 刑部尚書杜銘聽到李嗣的提議后,知道保障遼東的糧食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棋,當即紛紛表態地道。 朱祐樘原本是想要交由王越來整頓遼鹽,只是現在看來是不好再等了,便是望向這里的重臣道:“既然如此,咱們設遼東總督兼理鹽政。若遼東無法解決中鹽,可再增發淮鹽引,確保廣寧鹽糧充盈,只是此位關系大明遼東安定,非能臣不可往也!” 這…… 在場的官員不由得面面相覷,卻是知道皇帝設立遼東總督是希望從他們中選派,而不是由地方官員出任。 “陛下,臣愿為遼東總督替陛下分憂,還請陛下恩準!”正是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當場請愿道。 第一百八十二章 從馬廄走出的總督 大明現在最高的決策機構其實就是朱祐樘所主持的閣臣和六部官員的最高會議,不論是國家戰略還是重要的人事任命,通常都在這里進行決策。 在不經意間,重要的人事任命悄然轉移到這里。 雖然朱祐樘已經漸漸摒棄英宗朝所制定的九卿廷推,但現在最高決策會議終究跟侍奉官制度有所不同,參會的重臣都擁有一定的參與權。 特別從內閣到六部,現在都已經是朱祐樘的人,自然不會有人跳出來唱反調。 正是如此,同樣是由皇帝最后裁定的人事任命,但朝堂已經鮮有反對的聲音,甚至重臣默默擁護著這種模式。 其實最吃虧的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左右通政使等正四品以上的非六部官員,但這些人注定是翻不起浪花。 在朱祐樘執政下的帝國,現在可謂是蒸蒸日上。 遼東戰事只是本次會議的議題之一,除了參治島的朝明互市外,本次會議另一項重要的主題是敲定今年恩科鄉試的主考官的人選。 朱祐樘為防止鄉試主考官和監臨官串連舞弊,決定打破選派鄉試主考官的傳統模式,卻是決定所有鄉試主考官均由京官出任。 雖然京官前往偏遠的省份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費用,像前往南昌需要將近五十日,但出于對選才公平性的考量,其實這種投入還是值得的。 在場的重臣已經意識到偏遠省份科舉的弊端,甚至禮部尚書徐瓊和工部尚書賈俊特意望了一眼萬安,知道這個問題確實應該處理。 現在看到朱祐樘看到鄉試的舞弊問題且提出解決的方法,除了佩服這位帝王英明外,自然同意了這一項舉足輕重的改革。 吏部尚書等官員其實是樂意如此,畢竟是選派京官赴任,無形中抬升了現在京官的地位,特別六部郎中變得更加值錢了。 隨著今天的議題全部結束,十六位重臣紛紛離開這位神圣的養心殿。 自從新的行政中心設立在這里后,君臣間的交流明顯變得更加快捷和高效,更是得到了重臣的一致擁護。 “陛下說鄉試主考官不限于翰林,這真是難得??!” “一些老翰林確實不宜長途奔波,宜以青壯官員為主!” “既要青壯又要德行優良,這樣的官員恐怕不好找??!” “別天天想著談資論輩,要多給后輩機會,他們未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