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130節
眾人不由得暗自一驚,當即紛紛扭頭望過去,發現竟然是吏部左侍郎徐溥。 徐溥知道是時候親自出馬了,當即便出列地道:“陛下,你在東宮之時,臣便有說過:不可因小義而失大義!今王華克扣一千兩兵餉固然不算多,但大義跟克扣兵餉的金額無關,而是跟是非公論有關。即便王華克扣一兩兵餉,亦得即刻將他解押來京候審,而不是計算利益得失而讓jian人逍遙法外!” “徐侍郎,你這話言過其實了吧?陛下的意思是派遣人員前去調查,何時是要讓王華逍遙法外了?”李??吹叫熹咛鰜?,當即便針鋒相對地道。 “徐侍郎,你用詞還請嚴謹一些,我們刑部可還沒有給王華定罪呢!”刑部尚書杜銘看到徐溥對皇帝不敬,亦是進行糾正道。 徐溥的臉色頓時一沉,只是論到辯論能力壓根不懼怕這兩個草包,當即據理力爭地道:“王華克扣兵餉一事已經由多名地方重要官員證實,而江西巡撫李昂當年發官倉千萬石救濟災民以十萬計,乃我大明難得的賢臣。今上疏揭發王華克扣兵餉一事,絕非無的放矢,今朝廷當速辦王華才是大義!” “速辦才是大義,這派人到地方審案又有何不妥?”戶部尚書李嗣十分理解朱祐樘的經濟賬,當即便冷哼一聲道。 徐溥此次是有備而來,當即便是淡淡地道:“剛剛張尚書說了,王華并非普通官員,而是一地巡撫!若是朝廷縱容王華繼續主政地方,若是他看到事敗而狗急跳墻,亦或者繼續克扣誘發贛州新軍不滿,鬧出兵禍由誰來擔此責呢?” “你休要在這里危言聳聽!按你所說,凡是巡撫犯事便要解押赴京候審嗎?”兵部左侍郎何琮亦是站出來反駁道。 卻不等徐溥說話,旁邊的兵部尚書張鎣便是淡淡地道:“成化二十三年,甘肅巡撫被人檢舉貪墨和遼東巡撫將冬衣以次充好,不都是將他們直接押解回京的嗎?” 這…… 李嗣等官員聽到這個例子,當即意識到人家是有備而來。 “話雖如此,但王華今在南贛剿流寇,不宜臨陣換帥!”兵部左侍郎何琮敗下陣來,但還是堅持觀點地道。 徐溥對何琮很是不客氣,當即便說過教地道:“有錯不糾,大明何以大治?何況王華到任至今,可有何建樹?朝廷派遣翰林官下地方出任巡撫并非常例,今事情已經證明王華并非軍事之才,即便不將他押赴京城,亦要別擇賢臣擔任南贛巡撫!” 一時間,大家被駁得啞口無言。 其實事情確實不利于他們這邊,王華到任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軍事才能,偏偏還被捅出扣克兵餉一事。 最為詭異的是,按說王華怎么都該上疏自陳以示清白,只是現在通政司那邊始終都沒有動靜,似乎已經默認他的犯罪事實了。 “陛下在委任之初,便已經言明給王華一年時間,如今便要論成??!徐侍郎,你未免是cao之過急了!”李??吹叫熹咭就跞A的戰果,當即便淡淡地提醒道。 雖然王華至今確實沒有剿寇的成果,從目前的表現并沒有體現出半分的軍事才能,但朝廷任命之初便給予王華一年時限。 現在徐溥忽略時限而大談軍績,卻是為攻擊而攻擊了。 徐溥并不覺得有何不妥,便是繼續爭辯地道:“雖是有一年之期,但至今都沒有半點成效,這足說明王華并不能擔此重任!”說著,便對龍椅之上的朱祐樘道:“陛下,臣知你偏袒王華,亦是想要以剿寇大局為重!只是王華不法之事經撫按一起揭發,又有布政使司等官員坐實,此事難道還不足信嗎?請陛下舍小義而行大義,下令將王華解押至京候審!” “朕可以信,但不會輕信,故而派遣官員前去核查是朕的底線!”朱祐樘壓根不受徐溥的影響,便是淡淡地表態地道。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看到朱祐樘如此表態,便是知曉這位皇帝終究不是優柔寡斷的昏君,而是一個意志堅定的明君。 即便徐溥說得天花亂墜,但終究打動不了這位帝王。 徐溥的眉頭微蹙,當即便是表態地道:“陛下,江西巡撫李昂是臣舉薦!若陛下不信江西巡撫李昂,臣愿為李昂擔保,懇求陛下將王華押解回京,處置這個扣克兵餉的罪人以彰國法!” 萬安和劉吉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卻是沒有想到徐溥是要壓上自己的政治生命。 事情鬧到這一步,朱祐樘即便是堂堂的帝王,那亦需要一個合適的拒絕理由。 “徐侍郎,你是以為朕查不清此案吧?”朱祐樘似乎已經認定王華克扣兵餉是鐵一般的事實,當即像是洞悉一切地道。 徐溥沒有想到朱祐樘這般直白,當即便是裝糊涂地道:“陛下,臣不懂!” “王華克扣兵餉一案要查實,但贛南的流寇不能不顧,朕不可能置地方百姓的安危于不顧!既然你們這般執著于真相,朕必不會令汝等失望,必定將案子查得水落石出!”朱祐樘越發覺得這個事情是陰謀,當即便是表態地道。 雖然王華大概是給人下了套,但他并不相信下套之人能夠將事情做得天衣無縫。而今張鎣和徐溥先后跳出來,更是讓他認定王華無罪,這個事情由始至終都像是一場陰謀。 徐溥先是微微一愣,當即便是說教般道:“陛下,一旦出現兵患,將會后患無窮!治國當以穩字當頭,還請謹記臣當年在青宮之時的教導,不可如此意氣用事!臣愿為李昂擔保,請即刻將王華免官解押回京候審!” “徐侍郎,你是真豁得出去??!”朱祐樘看到遲遲沒有遞交辭呈的徐溥,亦是不由得感慨地道。 徐溥知道開弓已經沒有回頭箭,顯得大義凜然地道:“臣為了大義,自當義不容辭,還請陛下成全!” “好一個為了大義!王華仍舊留職,朕會遣人前去查實,若真因王華出了兵禍,朕下罪己詔便是!”朱祐樘知道對方是著急了,當即便當眾表態地道。 罪己詔? 李裕等官員聽到這一番話,不由得傻眼了。 徐溥的眼睛一瞪,同樣沒有想到朱祐樘如此強硬,更是沒有想到朱祐樘竟然為王華能夠做到這一步。 只是朱祐樘已經打定了主意,卻是選擇防護王華,更是盡最大努力來庇護那一位狀元郎。 “臣愿往之!” “陛下,臣請求前往江西查清此案!” “陛下,臣舉薦順天府尹宋澄前去江西查清此案!” …… 在場的官員看到朱祐樘是要派遣官員前往江西核查,卻是知道這是贏得圣眷的最佳機會,故而紛紛站出來表態地道。 正當大家都要爭奪這一個十分重要的欽差之位,一份塘報經由午門進來,正朝奉天門這邊進行傳遞。 第一百七十三章 帝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自從大明創建了塘報系統,現在各地的軍情幾乎已經是無法再隱瞞,總能以極快的速度傳遞到京城。 對一些重要的軍情,兵部的車駕司都會第一時間傳遞到朱祐樘手里,不論此時朱祐樘是在做什么。 朱祐樘看到塘報在這個時候傳聞過來,知道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只是在打開塘報不由得微微一愣。 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不再爭著前往江西,卻是紛紛扭頭望向接到軍情的朱祐樘,卻是好奇塘報上面的內容。 良久,朱祐樘將手中的塘報放下。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隱隱猜到有重要的軍情發生,頓時整個奉天門廣場是落針可聞。 夏日是晝長夜短,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整個天地早已經是十分敞亮。 朱祐樘迎著眾臣子的目光,便揚起手中的塘報鄭重地宣布道:“剛剛收到贛州方面的塘報,南贛巡撫王華率贛州新軍攻陷大帽山,殺敵五百,擒賊近兩千人,南贛……大捷!” 原以為塘報是來自九邊,但事情出乎意料,竟然是一直沒有動靜的贛州傳來了軍情。更是讓人想不到的是,王華竟然一舉解決盤踞在大帽山上的那股已經成氣候的流寇。 ???南贛大捷? 張鎣等人聽到是這個捷報,不由得難以置信地瞪大眼睛。 在他們的印象中,那位狀元公王華雖然飽讀詩書,但身上或多或少沾上一些書生氣。王華若出任翰林官修史自然無人能及,但交由這種書生氣的人統兵,必定很難有建樹。 大明建國至今已經一百多年,雖然能輔佐君主治國的狀元郎并不少,但還沒有出過可以統兵的狀元郎。 偏偏地,王華受皇命前往贛州負責清剿贛南地區的流寇,竟然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驚人的成效。 啪!啪!啪! 徐溥等人剛剛攻擊王華在贛南沒有建樹,結果現在遭到集體啪啪啪打臉。 這位狀元郎用實際行動回報了朱祐樘的信任,亦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即將成為大明政壇的新星。 至于張鎣等人此前一直逼迫朱祐樘將王華緝拿歸京侯審,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這幫人是差點毀了這一場大捷。 “陛下洪福齊天,今贛南大捷,百姓可安業樂業,可喜可賀!”萬安等官員得知贛南大捷,當即便紛紛跪地祝賀道。 雖然王華有功,但最大的功勞自然還是要屬于眼前這位帝王,誰讓這位是大明天子呢?何況,贛南能夠取得大捷,確實跟眼前這位帝王的英明領導有關系。 朱祐樘看著手中的捷報,亦算是了卻自己的一樁心事。 贛南地區一旦安定下來,那么廣東跟東南將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邊,自己亦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 朱祐樘面對著黑壓壓的文武百官,顯得十分高興地道:“今王華平定地方有功,功在千秋,當以論功行賞,何侍郎便由你來擬賞吧!” 這…… 張鎣看到朱祐樘直接繞過自己這位兵部尚書,不由得一陣尷尬。 “臣領旨!”何琮知道張鎣已經失了帝心,當即便欣喜地表態道。 跟著如此英明的皇帝,哪怕永遠只是一位兵部左侍郎,他亦是心甘情愿了。 朱祐樘讓文武百官起身,卻是知道王華若是克扣兵餉絕對不可能讓將士用命,便拿出決斷力地道:“王華是翰林院出身,而翰林以清廉顯名于朝,一直是本朝百官的楷模。今華受朕之托,初到地方任事,處事免不得有所生疏,但替朕分憂的決心定然不改,亦不敢行不法之事。自江西地方彈劾以來,朕觀王華克扣兵餉一事,可疑之處有二:一則贛州新軍已經創立兩、三個月,為何直至最近江西布政使司才將贛州新軍兩個月的欠餉發放,江西布政使司已經窮到如此地步了嗎?二則贛州新軍替朝廷平定四省交匯之地,可以說贛州新軍是在前線用命,常言三軍未動糧食先行,江西都司竟不擔贛州新軍負押銀之責,朝廷欲平定地方當真跟江西都司一點關系都沒有嗎?” 咦? 刑部尚書杜銘經過朱祐樘的點醒,頓時亦是意識到江西地方衙門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失職,這簡直就是給贛州新軍扯后腿。 砰!砰! 隨著朱祐樘點破這其中的貓膩,宛如落下了兩記悶棍,直接打在了江西布政司使衙門和江西都司身上。 朱祐樘將兩個疑點拋出后,便是繼續侃侃而談地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朕要顧國法,但亦不得不顧生民,生民乃朕之甚憂也。今贛南取得大捷,贛南清寇可期,王華留任繼續清剿殘余流寇,以確保贛南百姓免于流寇之害。然王華克扣兵餉一事已經鬧得滿城風雨,故江西諸事要查明!朝廷派遣能臣前往江西核查江西布政司因何拖延兵餉、江西都司為何后勤不力,再查王華克扣兵餉之因果,諸卿以為如何?” 查,終究還是要查,但卻要先追溯江西布政司使衙門和江西都司的責任。而從這里著手,想必事情會變得更有意思。 “陛下圣明!”李裕等官員看到朱祐樘如此老練,當即心悅誠服地道。 王華克扣兵餉的事情想必是有“真憑實據”,想必王華自己都很難自證清白,很可能是已經著了人家的套。 只是眼前的帝王是人間清醒,既然有人打著國法的旗號逼著追究王華,那么自然就要追根溯源了。 跟那區區一千兩兵餉相比,江西布政司拖延兵餉和江西都司后勤不力更應該論罪,而江西官員恐怕很難再眾口鑠金了。 “陛下,江西布政司拖延兵餉想必有難處或是誤會,臣以為無須在此耗費精力!”張鎣心里不由得一急,當即站出來阻攔道。 “你這是什么屁話?克扣兵餉要查,因何拖延兵餉不能查了?” “陛下心系地方百姓安危,設贛南巡撫剿寇,布政司如此拖餉當斬!” “何止是布政司,江西都司執管將士以十萬計,因何不替贛州新軍解運兵餉?” “依本官看來,這江西跟揚州一般,地方官員早已經抱團,分明是一起合謀構陷王修撰!” …… 話音剛落,卻不等朱祐樘作出回應,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第一時間跳出來,卻是紛紛指責張鎣道。特別翰林侍講學士李永通堅決捍衛翰林院的聲譽,便將矛頭直指江西所有官員。 咦?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聽到這番言論,想到江西官員此次的步調出奇一致,亦是不由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學士,你休要在此胡言亂語,無憑無據豈能將江西跟揚州相提并論?”張鎣知道無法阻止調查江西布政使司,當即單單抓住李永通進行指責道。 翰林侍講學士李永通當即冷哼一聲,顯得據理力爭地道:“無憑無據?我翰林院走出去的官員從來沒有貪墨之徒,若不是江西官員聯合一起構陷王華,何來的克扣兵餉一事?” “江西官員此次步調確實過于一致!” “王華剿寇不給半分支持,這克扣一千兩倒是紛紛跳出來,滑稽至極!” “有沒有貓膩大家心知肚明,這江西官員是應該要好好地查上一查了!”